
|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表示,有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說了難以接受的話,那些能傷害孩子的話一出口無疑會讓彼此的關(guān)系疏遠,但其實有些話卻能增加彼此的感情,有效改善親子關(guān)系。 現(xiàn)在我們就來說說這七句能增進與孩子關(guān)系的話。 一、我愛你 ![]() “我愛你”三個很簡單的字,組合在一起卻是很有分量的一句話。家庭成員彼此之間互相表達“我愛你”時,會有一種特別的濃厚的感情縈繞在成員之間。因而,要學會經(jīng)常對孩子說“我愛你”。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三個字時,應(yīng)該是很認真而誠懇的,最好是在這之前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后再說那三個字,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傳遞。 有些家長會說,這樣多肉麻啊。如果你這么認為,說明你家庭的愛存在阻滯。當你對孩子的愛不能很好地傳遞出去,孩子接收不到你對他的愛時,他們會感到孤立無援。長此以往,孩子會與父母越來越生疏。 ![]() 因此,從現(xiàn)在開始,學著對另一半及自己的孩子說“我愛你”吧。 有些媽媽又會說,我對孩子對老公說了“我愛你”,可是卻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回應(yīng),并會因此而生氣失望。如果是抱著此種心態(tài),那這句話本身就已經(jīng)失去它的價值。目的不單純的表達愛,會讓接受的一方很累,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 學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表達愛吧。當你不帶任何目的地去表達愛了,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應(yīng)哦! 二、我不接受你的行為,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永遠愛你 ![]() 孩子做錯事以后,父母總是會這樣責罵并恐嚇孩子:“如果你再怎樣,我就不愛你?!笔獠恢?,這是很傷害孩子安全感的一句話。取而代之的應(yīng)該是這句話:“我不接受你的行為,但你是我的孩子,我會永遠愛你?!?/p> 在青少年成長課程中,孩子看著媽媽的眼睛問:“媽媽,如果我做得不夠好,你還愛我嗎?”聰明的媽媽總會這樣回答:“無論怎么樣媽媽都愛你!”媽媽說完這句話,孩子痛哭失聲。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的愛是帶有條件的。這種帶有條件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它,但卻會嚴重傷害親子關(guān)系。 因而,當孩子再次犯錯時,請讓孩子意識到,我們不能接受的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將行為與孩子本身區(qū)分開,孩子才能真正的陽光而自信。 三、我相信你,你有足夠的能力,你是可以的 父母給予孩子的足夠肯定勝于任何其他的贊美,能讓孩子變得最為自信,并且讓孩子銘記一生,受用一生。這句話對于那些較為敏感的孩子,尤為重要。 進入學校學習后,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就變得更加重要了。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學習快,有的慢。如果對于那些掌握知識較慢的孩子,總是一味地否定,他們最后真的會變成你所認為的不行的樣子。 而正面的肯定則會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多去努力,孩子會在嘗試努力中慢慢改變,變得更好,最終變成他自己和你們都喜歡的模樣。 四、如果我是你,我也會生氣/害怕/憤怒…… ![]() 對孩子內(nèi)心的傷痛感同身受,是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理解并接納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于是傷痛慢慢減輕,開始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變得更容易接受父母為他們制定的行為界限。 孩子被打了,媽媽問我該怎么辦。孩子被打表明孩子受到了委屈,你理解了他的委屈,想說句安慰他的話,但是又不知如何表達,你完全可以告訴他以上這句話,讓他知道他可以生氣,可以躲避,甚至可以還手。 切記不要說“你怎么這么膽?。 薄澳阍趺床恢琅?!”“你是傻嗎!”之類的話。孩子會因為你的話忘記自己該有的權(quán)力,將來遇到類似問題將無所適從。 五、我特別喜歡/欣賞/肯定你(某個具體行為) ![]() 適當?shù)乜洫労⒆?。但夸獎要注意是針對孩子的某個具體行為,否則可能會收到相反的效果??洫劦臅r候,不需要評價孩子,只需要以贊賞的口吻描述自己看到或感受到的,就會讓孩子備受鼓舞。這比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有效多了。 當孩子考試成績好時,不要只是給予一句空洞的“考得不錯”。應(yīng)該真心地去贊賞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夸獎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六、在我心里,你是最好的 ![]() 把自己家的孩子同別人比較,是很多父母的通病。而且比較的時候多數(shù)是拿自家孩子的缺點去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較。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挫,甚至內(nèi)疚。 無論孩子做得好或者不好,當孩子有挫敗感時,當孩子在競賽中落于人后時,用這句話來鼓勵孩子都會讓孩子更能感覺到自身的價值。 七、我是你的父親/母親,你是我的孩子,你只需要過好你自己的生活就夠了 ![]() 有時候,為了彌補父母的不幸,孩子會無意識地代替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角色,這常常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難以承受。而以上這句話能夠讓孩子放下自己內(nèi)心的負疚感,重新做回自己。 作者: 因為愛團隊 因為愛兒童之家 |
|
|
來自: 青木森森 > 《教育 育兒(兒童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