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時間,如何弘揚中國文化的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國家也開始認識到,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基,中華民族的未來,不是割斷歷史的所謂洗心革面;相反,中華民族的未來,恰恰在于吸收歷史營養(yǎng)之上的再創(chuàng)造。 對于繼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墒?,如何做好這項工作,雖散見于各種討論,并沒有真正取得共識。我的淺見,任何一個文化生態(tài),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其一,構成一個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園。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條,就是人類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并非只是滿足于衣食住行這樣的物質需求,還有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如何找到心靈歸屬的精神追求。因此,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個民族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經歷多少考驗而能夠不斷前行的力量之源。我們常說“安心”,文化才是一個民族這正“安心”的家園。 其二,構成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思維方式。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沉淀成一個民族的價值尺度和思維方式,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一個民族文化的生態(tài)與發(fā)展路徑。比如,中華文化浸潤下中國人,一般都有一個家國觀念,對于“大我”,有一份源自心靈深處的責任和使命。這與西方社會去所強調的自我實現有一些區(qū)別。再比如,中國文化認可“道并行不悖,萬物相育不相害”,所以在中國的思維習慣中,不會以上帝的選民自居,認為別人都要按照自己的面目加以改造。相反,中國人主張三人行,必有我?guī)?;君子和而不同。所以,大家看人類歷史,五十多個民族能夠共同處于一個國家,只有中華民族。這與中華文化的影響分不開的。 其三,構成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任何一個文化形態(tài)下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打上文化的烙印,形成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心理依賴。比如,前些時間,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結果生活在天涯海角的中國人,一旦看到這節(jié)目,不論他們是哪國國籍,都不免勾起心中涌動的鄉(xiāng)愁。有人說,一個人的腸胃不會騙人,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養(yǎng)出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而這個習慣本身,又會轉化成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 因此,我們今天討論中華文化的傳承問題,很多人只是在書齋里討論,只是在博物館里發(fā)議論,這恰恰是對于文華發(fā)展最可怕的現實。如果我們只是在一些專業(yè)的討論會上講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只是到博物館里緬懷中國文化的豐功偉績,那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