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郵票是郵票大家族中的一類,數(shù)量不算多,但它顯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不同習慣的飲食文化。美食不一定是價格昂貴的食物,許多人看來,只要符合口味,富于營養(yǎng),就應該算美食。
↑臺灣特色美食郵票一家常菜:宮保雞丁、紅蟳米糕、三杯雞、客家小炒
↑臺灣特色美食郵票一小吃:臭豆腐、肉圓、蚵仔煎、鹵肉飯 郵票上的美食極具特點。香港、澳門和臺灣郵政部門都發(fā)行過美食郵票。香港是國際大都市,匯聚了各國的美味佳肴。1994年發(fā)行了一套“國際美食在香江”的郵票,共6枚,分別展現(xiàn)了中式、印式、泰式、日式、法式6款名菜。2004年又發(fā)行“朵頤之樂”小型張,把多種美食集于一票之上。2006年澳門發(fā)行的郵票上有三種是普通的食品——白粥油炸鬼、豆腐花、豬腸粉。這第一種好像是炸某種東西下白稀飯,第三種好像和貴陽的腸旺粉(面)相近。
↑香港“國際美食在香江”郵票一中式、印式、泰式、日式、法式名菜
↑“朵頤之樂”小型張 朝鮮半島的泡菜、小吃很有特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03年、2006年和2007年發(fā)行的美食郵票就包括泡菜、年糕、凍土豆松糕等。而韓國從2001年到2004年接連發(fā)行了四組美食郵票,共16枚。第一組為泡菜。第二組是歷史悠久的打糕,在小孩周歲、青年婚姻、老年壽慶時都少不了它。第三組為糕點。第四組為火鍋、涼拼盤等。
在歐洲,馬耳他在2002年發(fā)行了燉兔肉郵票小型張。瑞士人喜歡在圣誕節(jié)吃人形餅干甜點,2005年發(fā)行的郵票上就是這種人形美食。斯洛文尼亞、黑山兩國發(fā)行的郵票上,都有用火雞加工的食品。只有幾萬人的馬恩島,2001年發(fā)行的6枚風味食品的郵票上,既有鯡魚干、小羊肉、牛排等食品,又有制作的廚師照片。西班牙的美食極限明信片,在2006年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最佳極限片競賽中獲得第三名。
2008年澳門郵政局與新加坡郵政于7月4日聯(lián)合發(fā)行一套以“地道美食”為主題的新郵品,展示了澳門地道菜肴“炸子雞”、“葡式燴豬肉”和“馬介休層”,以及新加坡美食“海南雞飯”、"印度煎餅"和“沙爹”等。
當然,發(fā)行美食郵票的國家不止這些,但就是這些郵票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民以食為天”這個大道理。而且大多數(shù)美食都很講究色、香、味、形的統(tǒng)一,有的是經過長期(甚至上千年)不斷摸索、改進、總結經驗而形成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郵幣通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