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飛花落,每易傷春,但蘇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支撐,則再反觀上片結(jié)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就是詩人強(qiáng)作寬解之詞了。 張梅析典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晏殊《破陣子》云:“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飛時”,點明此句節(jié)序是在春社。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驚蟄桃花開,春分燕子來。春分時,在南方越冬的燕子會飛回北方的巢穴,在原來的屋檐下銜草含泥、筑巢居住,這與起句所描寫的時序恰相符合。春分過后,早開的春花漸漸飄落,尤其是杏花,含苞待放時朵朵嫣紅,開花后顏色逐漸變淡,花落時變成純白色,枝上青杏初結(jié),是謂“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翩翩起落,春水迤邐地從人家宅院外繞過,有一種富貴的安閑氣象。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绷d,柳絮。柳條上的花絮被風(fēng)吹四散,益發(fā)少了。又,越來越,這里著一“又”字,暗示詩人一直在觀察,所以注意到柳絮一天比一天少了。何處無芳草,即處處是芳草,春越來越深,溫涼各異的地方,處處都已長滿萋萋芳草。芳草茂盛,必然伴隨著百花零落,怎不引人傷春惜春的纏綿悱惻。兩句皆暗暗表明了作者對春天的留戀?!爸ι狭d”句,寫景極細(xì),婉約處不讓柳永。王士禎《花草蒙拾》評此語曰:“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彼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此句暗暗回應(yīng)上片的“綠水人家繞”。行人從這戶環(huán)繞著綠水的深宅廣院外走過,高墻森森,只能看到院內(nèi)高高聳立的秋千架。從宅院里隱隱傳來女子的歡笑,那想必是這戶人家的女眷們在蕩秋千為戲吧。因為水環(huán)深院,墻外行人只能遠(yuǎn)遠(yuǎn)看到秋千架的頂部,聽到隱隱傳來的笑聲,揣想墻內(nèi)女子的歡暢容止,想象她們一定是妍麗清妙的佳人吧。如此這般,這情景方為立體動人,若將佳人形貌舉止一覽無遺,則是另外一種情緒,必難有“多情卻被無情惱”這樣的妙句了。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眽ν庑腥吮慌鱼y鈴般的笑聲迷住了,駐足久久,凝神諦聽。然而墻里佳人并不知道墻外行人已被自己的笑聲感染傾倒。游戲已畢,她們漸漸散去,多情的行人聽得笑聲愈低愈遠(yuǎn),再也捕捉不到,不禁怨怪佳人為什么不多留一會呢。笑者無心,聽者有意,終究是自尋煩惱,結(jié)語在惆悵中又帶著一絲活潑輕妙,讓人讀了忍不住粲然莞爾,黃蓼園評之為“奇情四溢”。普天下的自作多情,哪個不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呢! 這首詞是描寫春景的名作。上片寫春深傷感,下片寫佳人無心,墻里墻外,頂真相接,詞氣流暢,但從情緒上看,上下片之間卻有點跳脫。首句寫春景,自然過渡到傷春惜春之情?!疤煅暮翁師o芳草”,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dú)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占卜者勸屈原棄楚國遠(yuǎn)游的話。此詩經(jīng)學(xué)者考證,當(dāng)寫于蘇軾貶官惠州時期。這一時期他的詩里常常用到“天涯”二字,不一定是泛指,有可能就是指其身所在。傳聞朝云極愛此詞,卻為之掩抑惆悵,哽咽不能終曲,因“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句,狀傷春之景太過真實,令遠(yuǎn)處謫居的人心慟吧。不久后朝云病逝,蘇軾終身不復(fù)聽此詞。明代沈際飛竟至說“‘枝上’一句,斷送朝云”,可見此語之沉痛。若從此理解,則詞意便明白曉暢起來,下片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有一定的政治寓意了,含蓄表示的是詩人對宋庭一片赤誠卻遭貶官遠(yuǎn)謫的感慨。絮飛花落,每易傷春,但蘇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支撐,則再反觀上片結(jié)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就是詩人強(qiáng)作寬解之詞了。 作者/張梅 責(zé)編/家筱 制作/蘭宇、躍升 版權(quán)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dāng)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guān)權(quán)利人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及時處理?!?/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