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寵辱不驚其實就是一種淡泊的心境,這并不是讓人對外物毫無感覺,如同苦行僧修行一般。事實上,人世間沒有誰能真的一點不為外物所擾。 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千古圣人,也會有臨川而嘆感慨人生流逝的時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圣人猶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不得不終日為生計奔波的碌碌之人呢。 居里夫婦和白隱禪師一樣,都可以說是屬于淡泊之人。他們的淡泊,不是因為他們對什么都不重視,目空一切,恰恰相反,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他們?nèi)フ湎А?/span> 白隱禪師珍惜的是自己的信仰,而居里夫婦珍惜的是自己的事業(yè)。正因為他們對這些東西如此珍惜,以至于他們對其他的東西看得淡,看得開。 不懂得珍惜擁有的事情,就會有無盡的物欲。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人就會習(xí)慣于追逐自己沒有的東西,得失意識便顯得更為重要了。 花開了,你固然會欣喜萬分;花落了,你卻注定愁腸百轉(zhuǎn)。殊不知,花開時迎來了美麗,花落則會收獲碩果。 如果得失心太重,就容易看見了美麗卻看不見果實。所以,珍惜無非就是“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也即保持一顆淡泊之心。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nèi)绾螌W(xué)會珍惜比如何學(xué)會獲取顯得更加必要。請珍惜不斷被物欲橫流迷惑的人性吧,保持一顆淡泊之心,才能不被世俗所污,才能保持獨立的自我。 人生百態(tài),社會變遷,在如今這個車水馬龍的年代,總會有各種事情不斷給人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 但是幸福卻在這些“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事情中顯得如此渺小。 只有學(xué)會“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保持一顆淡泊之心,學(xué)會珍惜幸福,你才能如磐石般堅實,才能不被人生中的濁流所摧,從而體會到最貼心的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