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這個支飲,它是里實,飲不往下,氣下不去,往上去,所以胸滿。那么支飲本來就往上,所以胸滿更明顯,那么這個你用上面的方子治也不行。 厚樸、枳實這兩個藥,咱都說它消脹,它是消食,不過也治停食,也治停水,它消食、水的這種脹滿。那么這個證屬實,大便又不通,你還得加大黃,所以這個就是小承氣湯,他是把這個厚樸、枳實加量,改叫厚樸大黃湯。 這里有個問題,大黃的量很重,我們一般要用,可不能這樣用。看看這個方劑,一劑是兩副藥,勻兩次,古人的一兩合現(xiàn)在三錢,你們看上面寫六兩,合現(xiàn)在一兩八,一兩八除二那得九錢,我的天,九錢給人吃那不得瀉稀拉胡涂,所以古人的這個方劑有些地方恐怕是有錯誤。 我們用這個方子,厚樸、枳實量大點沒問題,大黃頂多用10g,三錢,事實上6g效果就滿好,絕壞不了事,你要是照這個分量用可是成問題的,一次 9錢,就是27克太重一些,所以讀古人書你不要死于句下,他這也許是個錯誤。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這個就是逆反的太厲害了,痰飲壓迫這個肺,這個也不能用小半夏湯去痰,得用葶藶。前頭講那個十棗湯,芫花、大戟、甘遂都是下水的藥,各個用法還是不一樣。這個葶藶是治水停在上面,治所謂肺水了。這個水影響到肺,這時候下水得用葶藶,用甘遂、大戟、芫花全不行,雖然也都是去胸部這里的水,可葶藶它特別在上面,所以在肺痿里也提到了葶藶大棗瀉肺湯了。 支飲不得息,不得息就是呼吸困難。這個得趕緊用葶藶大棗湯瀉其肺,瀉肺就是瀉肺里的水、痰了。葶藶也是治水的,也不是治旁的,但是他是不得息了,與小半夏湯治嘔是不同了,這個嘔你若是用葶藶大棗瀉肺那不行,真不行,這很清楚。 我們辨證既要辨病怎么來的,同時得就他反應(yīng)的癥候而來適應(yīng)這個病來治療,像這個你得就這個水飲反應(yīng)的癥候來治,根據(jù)癥候選擇去水飲的方法來用去水飲的藥物,中醫(yī)看似好學,事實上又不好學,這個地方非常細,只有從這下手,在臨床上才能更好治病。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這胃有停水的人要吐,尤其是支飲,它往上沖逆,人就要吐,吐出來胃就干了,他就要渴,所以說嘔家本渴??收邽橛?,要是渴的話,嘔就要好的,這是按一般的停飲的嘔吐說法。今反不渴,這個他嘔吐之后,也渴,渴完了一會,他就不渴了,那就是有支飲。 這個飲啊,隨吐隨聚,他這個飲從下往上支上。這趕緊得吃藥,他用小半夏湯。你看這方藥又變了,半夏、生姜都去飲,咱們說生姜散寒去飲,半夏是降逆去飲,也都是去水的。你看因嘔的水飲,治咳滿的法子就不行,這還是因為這個水飲,而且這藥也是去水。 所以這一章講的最細,我們必須理解到這個地方,這個書才有用,那么我們才會治病,不止痰飲這樣,其它病全是這樣的,不是逮一個因素就能把這病治了。所以中醫(yī)與西醫(yī)不一樣,西醫(yī)把這個病名掌握住就這么治,病好不好,不是當大夫的責任,中醫(yī)不行,有水飲治水飲不錯吧,雖不錯但不行,他是嘔不是咳,那你給治那個咳的藥,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有害,所以還得細辨。所以在中醫(yī)不是去水飲的藥就能治好水飲的病,旁的病都是。 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這就是我們前頭講的昔盛今瘦那種痰飲了。痰飲這個水呀,都走于腸間,它不生津液而充形體,所以人瘦,同時口舌干燥,因為他沒有津液。那么這個水都在腸子里,這個人肚子非脹不可,所以此腸間有水氣。 這個就是指上邊痰飲那一條,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同是水飲,水飲的部位不同,也不能一樣的治療。他這個在肚子,所以這個方子有治腹水的機會,如果大便干、腹脹滿的厲害,可以用這個方子,我都用過了,這個方子挺好使的。 己椒藶黃丸這個方子里防己、椒目、葶藶全是利尿助水的藥物,與大黃一起,使之瀉下力量從大便而去了。大黃不僅利大便,也利小便,所以吃大黃的尿特別黃,因他有利小便的作用。這個方子挺好,一般的實證,無論什么腹水,都有用的機會,用這個一點害處都沒有。我都用湯藥,它這是等分的,我們用就各用10g就行,大黃可酌量,這個燥結(jié)厲害也可以用 10g,輕的減其量 6g 就行。原書上是丸劑,如梧子大,很小了,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一天才吃三丸,可稍增,逐漸增加。古人以知為度了,大便通利了,不要再加。 沖他用這個丸藥,就知道是個慢性病,所以他要緩治。在臨床上要根據(jù)他的病情,他若慢性病用丸藥也未嘗不可了。底下這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這是胡說了,所以他這個加味大多都是錯了。口中有津液怎么還能渴呢?它大概是這個意思,這個藥吃了,慢慢口中有津液,那就是恢復(fù)了??收?,原方不就是口舌渴嗎,再渴加芒硝,這也用不著,芒硝當然是去熱但在這不合用。我認為這還是后人搞的,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沒法解釋,不要它。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這個辨證更細了。卒嘔吐,卒然間嘔吐,有水飲嘔吐,前面小半夏湯不是治水飲造成的嘔吐嗎。心下痞,停水也心下痞。膈間有水,根上面一樣,胃里停水往上沖逆,沖逆于膈間。眩悸者,所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都是去水的藥,其中茯苓也治心悸、也治眩,方才講的澤瀉湯治苦冒眩,茯苓雖然治眩,但不如白朮、澤瀉,它們治眩更為有效,但不治悸,所以這個既眩又悸他用茯苓合適了。 你們看看,小半夏加茯苓湯與小半夏湯就這么點出入,中醫(yī)的方劑細微的很吶,經(jīng)方是這樣子,后世的方子就沒有這些,你也看不出來這些,這都細透了。是不是心悸就得用茯苓???不是,得水飲造成的心悸。像炙甘草湯也治心悸,但那是血虛,血少不得養(yǎng)心的心悸,那得用補藥。所以一個癥候不足以說明能用哪一種方藥,如果是水飲的這種心悸那肯定是茯苓證,所以說辨證用藥是最要緊不過的了,可現(xiàn)在呢,不講這個也很久了,現(xiàn)在一般治病啊,能想到這么細的人他不會不能治病。 所以古人講用藥絲絲入扣,即此之謂也。你要只用小半夏湯,這心悸絕去不了,治一半丟一半,但壞不了,大致方向是對的。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假令瘦人,這也是前頭的痰飲了,昔盛今瘦,所以水都在腸胃里,他不旁布津液,所以組織里缺少水,所以他瘦。臍下有悸,水之動也,他是根據(jù)部位的說的,痰飲水在腸間瀝瀝有聲,這個大部分的水飲不像上面是在心下、不是在胃,它主要是在腸子里,所以他這個悸限于臍下。 吐涎沫,就是胃也有水,水也是往上沖。而癲眩,癲,癲癇的癲;眩,是眩冒。這個說什么呢?這就是說發(fā)羊癇風,一方面吐沫子,一方面眩冒、暈冒。這是由水造成的,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這個利水藥相當?shù)闹?,它把利水群藥聚集一起了,有澤瀉、豬苓、茯苓、白朮,這里面治眩、治悸的都有,澤瀉、白朮治眩;茯苓治悸;豬苓這個利尿藥相當有力,但是它是治渴,澤瀉也治渴,因為澤瀉甘寒的藥。另外桂枝治氣沖,這吐涎沫、頭暈都是水氣往上沖逆,腦部受水氣刺激,他才眩暈。所以用桂枝降氣沖,還有諸藥利水,那么這個水很容易去了。 癲癇里也有五苓散證,這我也治過,其中一個小孩還是我親戚,我就用這個整個治好了,他從小隔些日子就上抽,還吐涎沫。有些他們旁的書給改了,把癲改巔,說上面暈,這暈不在上面,還能腳底暈嗎?像《醫(yī)宗金鑒》就改錯了,表示他就沒遇過這種病,我遇過這種病,拿這個藥治真有效。不過這個癲癇不一定都是水,也有瘀血其它問題的,但如果是水引起的,這水從哪來看的?一個眩,一個悸、臍下悸,這些都是水飲所作。 所以這一篇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水飲作出的特殊癥候。古人有句話,怪病當問水,這水在人身上產(chǎn)生的癥候反應(yīng)相當?shù)亩啵袂邦^一氣到這,這多少癥候都是水飲的特殊癥候。可是癥候不同,去水飲用藥不同,整個方劑也不同。所以這一章大家好好讀讀,對方劑的應(yīng)用,自己也能看出來,細致的很。 這里不僅講支飲了,也講兩條痰飲,像五苓散是痰飲。到這關(guān)于水飲的概要都有了,在這林億他們在校對的時候,又從外面增加方子,叫附方。這個附方挺好,《外臺》茯苓飲,這個方子見于《外臺》,在《外臺》里面有很多經(jīng)方,據(jù)說都是張仲景方子,但是在他的書里沒有,但在旁的收集方藥的書里看得到,這個茯苓飲就是其中之一。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這些話大概就是《外臺》作者寫的,總而言之,就是心胸中有痰飲,有停痰蓄水。自吐出水后,他惡心嘔吐,吐的大概都是水;這時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心胸間由于水吐出去了,所以他虛、氣滿,這句話也有問題,總言之應(yīng)該是一句話心胸間虛氣滿,這吐后了水還往上攻,繼續(xù)有水氣發(fā)滿的情況,因此不能吃東西。 這個方子作用呢?能夠去痰飲,令能食,胃喜燥不喜濕,胃虛容易停水停食,停水停食也影響胃不能吃東西。這個方子能健胃進食去水,它起這個作用,所以這個方子我們常用,一般胃病常有這個情況,胃虛,所以這里有人參,一般總有心下痞硬情況。同時去虛氣滿,所以用橘皮、枳實,橘皮的用量很少,用二兩半,還沒生姜和其它藥分量用的多,這個方子我們在臨床上隨便加減來用。一般的不能吃東西,有胃病,甚至打嗝、噯氣,可以把橘皮加量。我們后頭到嘔吐噦那一章里關(guān)于橘皮應(yīng)用說的非常清楚,橘皮的量有時候用的很重很重。所以我們一般根據(jù)他這個吐水,吐完不愛吃東西,感覺疼悶脹飽,橘皮用這個分量也行的。如果真的脹滿厲害,發(fā)閉塞,再打嗝、噯氣等,這個橘皮可加量。 它還加生姜,根據(jù)上面講的,凡是嘔吐水呀,這種去水總是半夏、生姜好,雖然它這個方子里沒有半夏,但是人要嘔、再有噦逆、或者噯氣,不但橘皮加量,還要加半夏更好使一些。我們一般治胃病,胃虛停食停飲,甚至造成的胃疼痛都好使,這個方子雖然是林億他們收集來的,這方子還挺有用的。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懸飲固然是疼,但這個懸飲也有致咳的?!缚燃遥涿}弦」,弦主少陽部位,懸飲它脈也弦,這里的弦是屬于懸飲的情況,所以「為有水」。 這種咳,水在肺了,是支飲了,這一段既有支飲,同時也有懸飲,這時候趕緊去水,十棗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根據(jù)上面來的,有支飲家咳煩,這個咳煩,煩咳一樣了,就是頻繁咳嗽發(fā)作了,這屬于支飲。胸中痛還是懸飲。這是承著上面來的,那么這個很重,所以我們治痰飲這個咳嗽,要是有胸中痛這種飲都較嚴重。 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不突然間死去的話,雖然一百日甚至一年病不好的話,可以考慮用用十棗湯。假設(shè)支飲牽連到懸飲而咳逆的話,非得用十棗湯去飲不可。這專講對痰飲引起咳嗽。 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這不光講痰飲的咳嗽,這人咳嗽幾年了,其脈弱者可治,咳嗽幾年了人是虛了,這個脈應(yīng)該弱,但脈弱病也沒進展,這病氣也是比較衰,所以脈只是弱而已,這也沒有什么大問題,可以治。實大數(shù)者死,這所謂癆病就怕遇這個脈實大數(shù),新得的病不怕這個脈,久病人虛,脈反而實大數(shù)說明這個病太甚,人虛病甚,正不勝病,那人非死不可。 這個是就一般說的,不但咳嗽病如此,其它病也如此。假如一個慢性病,很多年了,脈虛不怕,甚至脈似有似無都不怕,人是應(yīng)該虛,不過病也沒有其它進展,自然就是那種脈,這個想法補救還都有法可守。久病就怕脈實大數(shù),雖然病實可是人太虛,你攻不行啊,一攻就死了,身體機能勝不了這個病,病已經(jīng)勝過人體的生氣了,所以非死不可。 其脈虛者,就是指其「脈弱者,可以治這」種病人來談的。必苦冒,他這書不好讀的就在這,這是個倒裝句,如果其脈虛者,這個人要是水飲的話一定苦冒,這前頭講過苦冒眩嘛。這個是指久咳宿嗽,如果是支飲引起而且脈是虛的,可治,同時要是支飲就一定的苦冒,「必」字倒裝句,不是水飲的,他不苦冒。 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為什么苦冒呢?這里就說清楚了,就是有水飲在里面他一定要苦冒的?!钢螌亠嫾摇梗蔷褪窃谥嗡嫷姆椒ɡ镎野?,就能治療的。它是承上啟下的一段,是給底下說的。底下那個舉了一個小青龍湯的例子。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這個就是有支飲的人,平時不顯,風寒一誘發(fā)它就來了,一來了就出現(xiàn)在傷寒論中講的心下有水氣,或咳、或喘等等這些病,甚至于咳逆倚息不得臥。 「咳逆倚息不得臥」,這人憑倚而起,但一躺下不行,這個水飲躺下更往上壓迫。這在臨床上遇到太多,他平時不顯,一旦遭受受外感了,外邪引動內(nèi)飲,這就發(fā)生小青龍湯證。這是簡文了,沒寫太詳細,因為小青龍湯講很多了。這是根據(jù)上面久咳數(shù)歲,它舉個治療的例子,下面也都是,臨床不一定得用這個方子。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服青龍湯下后,上面說的「咳逆倚息不得臥」這類情況好轉(zhuǎn),下之后病就已,他是這個意思??伤羞@個其它的反應(yīng)呢,口燥是吃小青龍湯一種治驗,在《傷寒論》里有,小青龍湯證里有痰飲本來不渴,吃小青龍湯之后,「渴者,此為欲解也」,胃里的水沒有了,痰飲病就是要好了,這是傷寒論里的。他這個口燥就是服小青龍湯一種效驗,但他還有個相反的癥候「多唾」,他如果里面沒飲了,他不會多唾,有了多唾說明這個飲沒完全好。 所以青龍湯下已,咳逆倚息不得臥這種重的癥候減輕了,但痰飲還有,也較輕。看看脈吧,「寸脈沉,尺脈微」,寸脈沉者說明有水,脈沉就是有水,它不是寸脈沉,尺脈不沉,它尺脈也沉,不過比寸脈沉的更厲害了。一看脈沉,知里還有水,可是尺脈特別微,沉而微了,「微者,此無陽也」,就是沒有津液,這就是血少、血不足。 「手足厥逆」與「手足痹」應(yīng)該聯(lián)系起來看,由于血虛達不到四末,四肢就厥而手足痹,痹者麻痹不仁,也是血少的反應(yīng)。這是由于吃完小青龍湯后,虛相畢露,主要由于血少、血不足,所以手足厥而麻痹。同時「氣從小腹上沖胸咽」,為什么要氣上沖?他這個支飲的病常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當然服藥后胃里水沒有了,可他底下的水還往上沖,反到導(dǎo)致氣上沖的急劇,這個氣上沖與奔豚證差不多了,氣沖就是水上沖。 「其面翕熱如醉狀」,由于服小青龍湯后,水去了一部分,但是胃里有熱了,所以其面翕然如醉狀,顏面就像喝醉酒那么紅。那么氣上沖不是永沖不息呀,沖了又回去了,回去水也就下去。「因復(fù)下流陰股」,氣不沖了水也往下走了?!感”汶y,時復(fù)冒者」,往下走后又上沖,氣沖于上,水也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就難,這個人又感覺腦袋眩冒。 這是水與氣沖的問題了,吃完小青龍湯,小青龍湯主要證是解決了,但又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津液又虛,胃又有熱,但氣沖還是最緊急不過的,時而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時而下流陰股,然后沖水又上去了,水上而不下,就小便難,時復(fù)冒。這些問題都說明氣沖是當前之急呀,這時候治氣沖是最要緊的,所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這個方劑是在桂枝甘草湯基礎(chǔ)上加上茯苓、五味子,這個桂枝甘草湯在《傷寒論》講過了,它治氣沖心悸的;另外加上茯苓,茯苓去水,治眩冒,當然這里面也有心悸,肯定是有的,這個氣沖夾著水往上來,所以它擱著茯苓;五味子治咳。那么這個方子就是降氣沖、利水而止咳,在這里雖然主要治氣沖,但氣沖里面還得兼治咳,所以他用桂苓五味甘草湯。 那么這個方劑倒不常用,為什么呢?它比較簡單一些,只是氣沖、小便不利而有咳嗽的可以用,臨床這個方子用的機會不太多。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這一段好的很,這幾段最精彩不過了,開始吃了小青龍湯之后的一些反應(yīng),以沖氣最為關(guān)鍵,所以治療急其所急嘛。那么吃了這個藥后沖氣即低,沖氣低了,而反更咳,原本吃了小青龍湯后他的咳嗽、喘都很輕了,在這個時候呢又咳了,胸又滿了,那么方子得變化了,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根據(jù)原方,因為沖氣即低,他沒有氣沖,所以把桂枝去了,加上干姜、細辛,這二個藥合五味子是溫中散飲以治咳滿。 這個干姜、細辛,后世說是大溫性藥,它們的確是,可是這個痰飲非溫不治,前頭也講痰飲宜用溫藥和之,表示這個真正的痰飲咳嗽,用涼藥的機會不太多。另外五味子這個藥收斂,而干姜、細辛是辛溫而散的藥,所以五味子配合這二個藥最好不過了,能去飲,飲去滿即消。所以他治咳滿才加上干姜、細辛,那么這就變成苓甘五味姜辛湯。 這方子很好,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痰飲咳嗽或喘,我們用其它解表方劑后,如果它飲還有,別一再發(fā)汗了,可以用這個方劑來收功,效果挺好的。 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吃了上藥,就是苓甘五味姜辛這個藥,咳滿即止,咳嗽和胸滿馬上就好了。同時「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變成這種情形,沖氣又來了,這個沖氣不是桂枝湯主的那個氣上沖,它是指的是飲,水飲往上沖逆。底下就是解釋這兩句話,為什么而更復(fù)渴了?這是因為細辛、干姜為熱藥,吃這個藥,他就要渴了,表示飲去了。那么他要是渴了,就不能再繼續(xù)用辛溫的藥了。 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吃這個藥他當時渴,可是不久就不渴了,跟前頭講的小半夏湯是一樣的,他才嘔吐完水后,他渴,過了一會他就不渴了。這一段跟那是一樣的,他吃了辛溫熱藥后,散寒逐飲,飲去胃中干,熱藥發(fā)生作用了,他當時是要渴,可是這個渴不久就沒有了,所以而渴反止者,這是說明支飲沒去。 那么這個真的是不是支飲呢?你要辨證啊,如果真是支飲,法當冒,這個支飲往上來,頭是一定要眩冒的。除了頭眩冒,水往上來,人也必嘔,那么要是嘔,就加半夏就行了,這個半夏是降逆、止嘔,他也是治水飲的,這就變成苓甘五味姜辛夏湯,他這里不擱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姜辛夏湯方,這個太復(fù)雜了,所以就根據(jù)上面的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就行了,這個挺方便的。 苓甘五味姜辛湯加上半夏,這個方子治的沖氣復(fù)發(fā),不是桂枝湯那個沖氣復(fù)發(fā),這是飲逆,所以他嘔,主要的癥候表現(xiàn)他就是嘔。加半夏不但治嘔,也去水嘛,所以恰好。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水去嘔止」,吃了這個藥,水就去了,也不嘔了?!钙淙诵文[者」,形腫就是身體有浮腫了。「加杏仁主之」,上面那個方子再加杏仁就行了,為什么這樣呢?里頭解釋了,「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麻黃是去水腫最好的藥,上面的方應(yīng)該加麻黃才對?!敢云淙怂毂?,故不內(nèi)之」,對照前頭,還沒有忘記那個人手足麻痹,痹是血虛,所以不能再用麻黃奪取津液了。「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他本來就血虛,你再奪其津液,更使得血液虛,所以不但手足痹,而且必厥。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根據(jù)頭一條,回頭照顧這個,所以才不用麻黃而拿杏仁來代替,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理解一點,杏仁也是去水的藥而且不大發(fā)汗,可是你不讀這個你不知道,像這個地方就很好,不但我們對于藥物更能有一些應(yīng)用方面的認識。 所以我們知道如果這個人,屬于那個溢飲,溢飲要發(fā)汗,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主之,都是用麻黃呀。可是也有不可用的時候,那就是這個人有手足麻痹,這是血虛,血虛不能多汗。那怎么辦呢?所以就得想法用一個不大發(fā)汗的藥而來代替,這個地方就剛好告訴你了。 所以在臨床上,有時候也常犯錯誤,就是在這個地方。到這里你們看看,哪一段講的不是去水飲吶?全是去水飲,可是用藥個個不一樣。你看,悸是茯苓;眩冒,苦冒眩,是朮和澤瀉。這地方都讓人深思啊,不說的話,你不知道。雖然這都是水飲所作,但是用藥都是不一樣。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在這里面,這個胃熱問題本來不大,在吃完小青龍之后的變化里頭,以它最輕了。到后來了,這人面仍然還有熱色如醉,這是胃里面有點熱,胃熱上沖熏其面的一種關(guān)系,這時稍加大黃就可以了。但是治痰飲的原方還是一點不能變。 這個咱們治痰飲咳嗽也是如此,他吃了藥要是有效的,那一、二證候的出入,根據(jù)原方加減就行了,所以這你要是給調(diào)胃承氣湯,當然是不行了,加大黃就好了。 到這,他是把這一大段講完了,這段他講得非常精采,你們要好好看看。當然不能說我們遇到的病,就是這樣的順序,那不一定的。也不一定痰飲在一個人身上都要現(xiàn)這個證候。但這每一個方劑是都特別好使,尤其是后邊這個幾個方子,相當好使。加大黃這個,也不止是通大便,你可知道,有熱是肯定的,這是用藥的一個標準,不過它也治咳嗽、去痰,也起這個作用。所以我們治痰飲咳嗽,也常常溫藥里面加大黃。真正大便干燥的,也可以加。真正有他說的,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這也是用這個藥的標準,不過圍繞的還是始終在痰飲這方面。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最后他作一個總結(jié)了。先渴后嘔,前頭講小半夏湯呀是嘔家本渴,這個先渴而后嘔的,說明什么問題呀?這就說明喝下水不化,在心下這停著呢,為水停心下所致的一種關(guān)系,一般人喝水,隨喝隨就消化了,哪能就嘔呀?所以嘔,全是停在這里,它不往下走。此屬飲家,這不是當時的一個臨時的問題,這個人是屬于飲家里頭,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據(jù)上邊這個,就用小半夏湯就行了,加茯苓總是有心悸,他不提了,見前頭了,他就是略言之了。當然是要只是先咳而后嘔,他嘔完了,渴一會完了就不渴了,那就用小半夏也行啊。要有心悸,當然也加茯苓的。 今天咱們講到這兒了,這一章到這里基本上就完了,這一章也大,也相當?shù)募氈拢x這個書,你要籠統(tǒng)讀過,他一點用也沒有,必須詳細分析。所以他這個書,從《傷寒》到《金匱》都這樣。你看痰飲拿現(xiàn)在話說,就是一個病因吶,可是它這個反應(yīng)出來是各種各樣。病因是一個,就是水嘛,去水就好了吧?不行!中醫(yī)辨證的精神就在這里了。水飲反應(yīng)到一種什么情況,都有相對的癥候,你得根據(jù)這癥候來選擇的去水的辦法,所以這個必須辨到什么地方呢?必須辨到方劑上。 張仲景的這個書就是這樣,你光看看是不行的,總得到具體上的方劑,就是這樣的。像上邊這個全是水飲,一看都知道,可是這個治療是不一樣。好好看一看,我今天講的太多了,有些也講得過粗一點。但是他這個書,有些不好讀,話太簡,文辭也相當?shù)墓艎W,文法特別曲折。讀的時候還是要把它徹底搞清楚,這個書就有路了。
|
|
|
來自: 古道岐黃 >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