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繞城高速坡澇段有幾個帶“窩坡”的村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就想抽空去一探究竟。 (紅色橢圓區(qū)域即是幾個“窩坡”村所在地) (小編探訪路線) 最西邊一個是王家窩坡村。在村中見到一位大娘,我向她打聽村名的來歷。她說,不是很清楚,村中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應(yīng)該知道。我繼續(xù)前行,也沒有見到其他的人,就獨自沿著小道轉(zhuǎn)了起來。 村中有一處三孔石橋,很是壯觀。沖著上游來水的方向,橋墩是三角形的,可以緩沖水流對橋體的沖擊。石橋中間拱洞的頂端鑲嵌著一尊神獸,這個曾介紹多次,這種神獸就是龍的第五子“趴蝮”(bāxià)。古人經(jīng)常把它雕刻于橋上及其周邊,因為它最喜歡伴水而居,能吃水妖,深得龍王鐘愛。石橋上雕刻著它,就寄托了人們希望它護佑這座橋的美好愿望。 石橋上游的北岸邊,有一處廢棄的古廟,廟門右側(cè)的墻上鑲嵌著一方小型碑石,記載著同治元年(1861)修廟的事情。如此算來,這座古廟有156年的歷史了。 拾階而上,進入廟門,迎面是一塊大型碑石,上刻《建通濟橋碑記》,時間是光緒元年(1871)。碑文記載,為了修這座“通濟橋”,附近幾個村子都捐了錢。 因為古廟的主殿已經(jīng)破敗不堪,不能使用,所以在碑石背后,臨時砌有小龕,供著土地像。那么,這座古廟就是土地廟了。土地像東側(cè),有碑廊一處,殘缺不全,但三塊石碑保存完好,上刻捐錢人士的詳細名單。 在通濟橋可以望見下游的河道南側(cè)有一塊方形石板,中間有一圓孔,應(yīng)該是一泉池。順著石板路走到石板上,只見池中干涸,無一滴水流出。附近也沒有標記,不知泉名。
王家窩坡村新建了許多樓房,但是也保留著一片石頭房子。藍天下的老街,散發(fā)出濃濃的古意。現(xiàn)在是旱季,如果到了夏天雨水豐茂的時候,泉水汩汩涌出,河水靜靜流淌,那時的古村,肯定是另外一番味道吧。
我穿過大馬路,向路北的山坡上走去,那里還有一片石頭房子。更高的地方,是一處工地,散落著許多大石頭,村子正準備新修一條大路。從工地俯瞰村子,只見民居散布于山窩之間。這也許是“窩坡”的來歷吧。
離開王家窩坡村,向東到了郭家窩坡村。在村中見到一位老兄,和他聊了一會兒。打招呼之后他客氣地給我遞煙,向我講了一些村子的故事。他姓劉,說郭家窩坡村有好幾個姓,就是沒有姓郭的。他小時候,身邊都是石頭房子,現(xiàn)在條件好了,都蓋了新房。
最東邊一個“窩坡”是鄭家窩坡村,村中最大的一處石頭建筑是村供銷社。這是兩層樓房,一層有三門一窗,二樓有五窗。(為什么不對應(yīng)呢?)
最后,給親們留一個問題,你知道下面圖中的石頭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嗎?請在留言區(qū)發(fā)表高見。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原創(chuàng)制作! |
|
|
來自: 希善堂 > 《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