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任務驅(qū)動型作文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考場作文
(四川廣安、遂寧、內(nèi)江、眉山四市二診作文題)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火了,也火了來自復旦附中16歲的詩詞學霸武亦妹。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武亦妹站在那里氣定神閑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想學金融的上海高二學生姜聞頁,并不覺得讀詩詞浪費時間,她說“接受美的熏陶,讓自己能詩意地棲居在現(xiàn)實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學說“高考只占5分的古詩文默寫,用背書的時間可以多做好幾道理科題,分數(shù)早回來了!”“我又不讀中文系,有必要學這么多嗎?”還有人說,中國的未來不會屬于像武亦 妹那樣只會背古詩詞的少年。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 作,不得抄襲。
[解析]本次作文試題采用的是2016年全國課標卷111作文命制形式。在題目要求中沒有明確
的任務驅(qū)動指令,但在命題所給的材料中暗含了對考生思考、辨析與選擇能力的思辨考查,同
時命題的材料彰顯時代特色,既體現(xiàn)命題者對時代熱點問題的把握,也意在引導學生學以致
用,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作文材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立意角度多,鼓勵發(fā)散思維,有效地防
止宿構和抄襲。
本題的作文立意角度多,可正面立意:我們的生活需要詩意,腹有詩書氣自華,科學與詩意并
非不能兩全;也可反面立意:過分功利是詩意人生的大敵,分數(shù)換不來氣質(zhì);還可以綜合立意,
中國的未來應該屬于什么樣的人,如中國的未來需要充滿詩意的人,而不是只會考試的人;傳
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并非非此即彼等等。
關于本題任務驅(qū)動型幾個層次的說明:如果僅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聞頁談古詩文積累對他
們成長的影響為就事論事,如果就材料中的武亦妹和姜聞頁談古詩文對一個人的成長的作
用,談中學生應該如何對待古詩詞的學習為就事論類;如果就材料論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一個
人的成長,對一個民族的作用等為就事論理。
【考場作文】
幻燈片1
眉山二診作文
幻燈片2
正確看待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
對于近日的火爆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有人稱贊“詩詞學霸”的本事,有人表達對詩詞歌賦的喜愛,有人對其不屑一顧,有人認為中國未來不該有詩詞歌賦……對此,我認為:古人留下的詩詞歌賦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和傳承它!
何為正確看待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詩詞歌賦體現(xiàn)的是文化,是修養(yǎng),我們應該細細品味、深入理解、傳承下去,況且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確實讓人受益匪淺。
幻燈片3
正確看待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多閱讀些詩詞歌賦,接受美的熏陶,確實能豐富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內(nèi)涵。而且我認為應該擺正觀念,不是理科生就不用習詩詞、詠歌賦,這些文化應為人人熟知。中國偉大數(shù)學家蘇步青文理兼修,他亦深知自己的數(shù)學造詣,來源于早年的文學修養(yǎng)。因此,真正造詣高的人也并不是不懂詩詞歌賦,相反受益于詩詞歌賦。所以,就個體而言,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確實提高個人修養(yǎng),提升精神內(nèi)涵。
幻燈片4
正確看待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國人的責任。有人說,中國的未來不會屬于那些只會背詩詞的少年。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從小教導我們,無論以后走到哪,干什么,都不能忘本。沒錯,我認為這些優(yōu)秀的傳承文化是就是中國的根本。無論科技如何發(fā)達,時代如何進步,我們也不能忘本,也不能丟了這些文化,相反我們應該將它傳承下去,讓世人都知道,中國是文化之國,是禮儀之邦,是不忘本的強國。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青少年,我認為將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傳承千古是我們的責任。
幻燈片5
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和傳承這些傳統(tǒng)文化?首先從教育起步,從小接受文化熏陶,長大以后,必會成為有文化有修養(yǎng)的棟梁之材;其次從個人做起,每個人都該飽讀詩書,都該熟知詩詞歌賦,都該以傳承文化為己任;此外,從社會改善,應該先擺正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將傳承文化作為社會之本。
綜上,我認為,我們應該品味古人留下的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和傳承!
幻燈片6
詩香撫胃更勝食
隨著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年僅十六歲的詩詞學霸也紅了,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學習方式也漸入人們視線。對此世人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舉止毫無實際價值,也有人對他予以高度品評。而我認為,在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飽讀古詩詞是十分必要的。
幻燈片7
詩香撫胃更勝食。
古詩詞是中國急需傳承的國粹。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屈原的楚辭到漢代的樂府,從唐代的李杜之詩到清代的納蘭詞,成千上萬的古詩詞凝聚了無數(shù)古人的情懷與時代的精魂。本該發(fā)揚光大的國粹,卻淪為了僅為考試而讀背的負擔。被各式荒唐的網(wǎng)絡文化所占據(jù)。當國人為了同韓國爭端五節(jié)時,卻忘記“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屈原;當為了搶奪筷子的解釋權而上國際法庭時,卻忽略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憂民李白;當大肆修建孔子學院而摒棄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孔子時,又何嘗認識到詩詞的意義呢!此類舉措,不也令人可悲嗎?
幻燈片8
古詩詞能凈化人的靈魂。中國的古詩詞同國外古著經(jīng)典一樣都能給人啟迪,但不同的是,中國的古詩詞,更多的是一種鐘靈毓秀,一種不浮夸又不直白的美。這種美能使被學業(yè)重壓的學子感到一絲清涼,緩解內(nèi)心的麻木與僵化。在日益越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社會不僅需要學識淵博的尖子生,更需要品性兼優(yōu)的社會人才。當我們中學生廣泛地涉獵詩詞其中時,心靈在悄無聲息的被純化,意志也隨各代的詩人所堅定,得到淬煉。
幻燈片9
廣泛的閱讀古詩詞,不但能提升我們中學生的個人人文素養(yǎng),而且能影響整個社會的“敬古”風氣。浮躁的社會,人們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鮮亮麗。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也不斷侵蝕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氣息擴展到每一個角落,使得中學生不再關注厚沉的古詩詞,而是一昧地追求“刷題”“奪分”。所以,只有當作為中國的希望的中學生不斷的修正自我價值,冷卻身內(nèi)躁動的功利心,我們的社會才會以我們的中學生為基點,揚起良好的社風。這時,閱讀詩詞、理解詩詞、感悟詩詞,也便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不加浮華。
寒夜有夢書當枕,詩香撫胃更勝食。
幻燈片10
詩詞科技,兩朵雙生花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我們認可學霸武亦姝的那一份詩意,我們也認可詩意地棲居在現(xiàn)實的土地上的做法。但是我們更應相信中國的未來,不僅需要詩詞,而且需要科技,兩者相輔相成,陰陽調(diào)和,做一個才情與詩詞并重之人,為祖國的未來開創(chuàng)新天地!
我們熱愛詩詞,詩詞能陶冶情操,修養(yǎng)身心。從詩詞那精煉的文筆中,我們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那厚重的文化氣息。在墨香的浸潤下,溫潤了我們的內(nèi)心。武亦姝的那份詩意,也就體現(xiàn)著我們文化的精魂。詩讓人洗去喧囂,讓人淡泊寧靜,而后方能致遠。
幻燈片11
詩也是一種傳承,從這種傳承之中,我們更能體悟到的是發(fā)揚。我們中國少年不僅讀詩詞,更要讀懂詩詞,讀懂那份文化,讀懂那份精神,學以致用,從而來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科學同樣是社會進步有力的助推器,我們愛科技,享受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同時我們也明白,中國的未來屬于內(nèi)外兼修,科技與內(nèi)涵兼?zhèn)涞娜恕?/div>
在如今浮躁的社會,讓人潛心下來研究學術很難,此時如果我們讀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能讓我們靜下來,遇到科技難題,我們讀詩“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能讓我們變得百折不撓。我們愛詩,也愛科技。
幻燈片12
詩詞科技如同兩朵并蒂蓮,同樣的嬌羞,同樣的艷麗,同樣的需要我們采擷。有的詩詞,則有了一份寧靜的內(nèi)心,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研究學術,不為外物所擾。詩之予人的,與科技之予人的,同樣值得被珍視。
退一步說,假如我們丟了詩歌,則丟了自身那份底蘊,丟了那份傳承,也不會有屠呦呦從古法中提煉出青蒿素。假若,我們丟了科技,則丟了讓社會進步的法寶。
為了中國的未來,我們應當通過詩詞來了解經(jīng)典傳統(tǒng)中那份悠久的文化,學習其精魂,修身養(yǎng)性。詩詞與科技并不相悖,反而是相輔相成,將詩書與科技有機結(jié)合,讓我們更有深度地去追尋美好未來!
幻燈片13
何妨吟嘯且徐行
東坡一吟,吟出無數(shù)千古絕唱;武亦姝一吟,喚回了世人迷失于浮華的心。詩詞學霸站在那里,氣定神閑,是詩意,是風景,是中華文化的絢爛。
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幾張香艷的自拍,不是整容變形的妖艷,而是胸中自有美景的嫻靜淡然,像清茶一般浸潤在露水之中,悠然的香氣飄然而至。在現(xiàn)代社會的嘈雜之中,詩詞的清香實在是讓人“如聽仙樂耳暫明”,中國人正在丟掉的千年文明,現(xiàn)在撿起來尚為時不晚。
幻燈片14
中華文化,不應讓它成為死去千年的標本,而應讓其展現(xiàn)活了千年的生命。君不見,曾經(jīng)如此燦爛的兩河文明,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君不見古埃及神奇之至的金字塔,只能悲哀地注視著眼前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硝煙?君不見泱泱華夏千年文明,正在讓位于歐美藝術?!皞惗亟帧薄ⅰ巴崴规?zhèn)”這些對他國,地名的崇拜,不也體現(xiàn)了我們失掉的文化自信嗎?可是,親愛的人們,我們的詩詞歌賦,我們的千年文明,又該歸于何處?
幻燈片15
文化與科技并不矛盾,文化復興也絕不會阻礙社會進步。于個人,人生的追求除了功名利祿,又何妨增添一些詩意的點綴?楊振寧老人在科研之余,尚且以詩怡情。而徐志摩在醉心詩歌之時,亦攻讀愛因斯坦相對論??萍甲屔蠲烂?,但少了文化的科技是冰冷的。于國家,除了緊盯年年上漲的GDP,又何妨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學院的創(chuàng)立,讓中華文化釋放的巨大魅力感染了世界。
幻燈片16
而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責任在每個人,而非僅僅中文系的學生。學生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豐富自我,而非僅僅五分的古詩文默寫。文化的傳承不應只是記憶,但背誦確為傳承的基礎。牙牙學語之孩童,靠一遍一遍的重復記憶,開啟對世界的認知大門;而今我們亦得靠口口相傳讓文化代代流轉(zhuǎn)。
我們生活在大地之上,何妨選擇詩意地棲居。去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去感受“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豪放,去感受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亦或是細雨微風之時,著竹杖芒鞋,吟嘯徐行,重回中華文明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