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二戰(zhàn)是一場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戰(zhàn)爭,德日最后戰(zhàn)敗都與"石油"有一定關系,意大利就不用說了,什么都不缺,獨獨缺少意志。 1943年,日本雖然占領了石油產地"東印度群島",但東印度群島產的石油極少能運回日本,因為這些石油在途中就全部被美軍擊沉了,最后安全到底日本港口的石油連百分之十都不到,到了1945年,日本一滴石油都運不回來,油輪只要一出港不用多久就會被美軍擊沉。 此時日本形勢已經萬分危機,軍用戰(zhàn)艦、坦克、飛機、汽車一旦沒了食物(汽油),就猶如一堆廢鐵。日本民間只要跟石油沾邊的全部被軍部壟斷。沒有了石油日本應該怎么辦? 石油運不進來,日本為了能夠讓戰(zhàn)艦、飛機等繼續(xù)作戰(zhàn)便自己來提煉石油,那用什么提煉呢?日本想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樹,準備用松樹提煉出松根油,再通過蒸餾得到輕質油,最后摻入酒精合成"松根汽油"。 不可否認日本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民族,隨后日本軍部動員全國百姓去挖松樹根,挖根群體上到五六十歲的老人、中年婦女、下到只有七八歲的兒童。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挖、挖、挖,每挖兩百松樹根,國家的飛機就能多飛一個小時,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他們每天都在松樹林挖樹根,這座島挖空了又去另外一座島繼續(xù)挖,當時日本的松樹幾乎挖空了。 挖下來的送樹根,全部堆積在一個地方,有蒸餾經驗的工人就在那個地方搭好地方,把油一點一點熬出來。松根汽油真的如他們口號一樣兩百根能飛一個小時?其實不然,日本投降后,美軍曾用過高粘度的松根汽油,汽車跑不了幾個小時就熄火了。 據資料記載:當時日本軍方要求一天生產12000桶松根送,每天需要125萬勞動力才能達成軍方的要求,到6月份,日本一個月能生產"7"萬桶松根油,這是一項多么巨大的工程。但,根據日本相關資料記載,軍方沒有任何松根油使用記錄。 不得不承認,日本民族的意志、勤勞以及它的"瘋狂"。日本喪失斗志的真正原因,不是原子彈,而是能源的匱乏?。?b>(微信公眾號:歷史文化觀、企鵝號:歷史古文化、今日頭條:歷史古文化,搜索關注,每日推送歷史領域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