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慢性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病,以臨床表現多,無典型體征,大部以右下腹痛、不適及食欲不振為特征,常與其它臟器的慢性炎癥相混淆。 【病因病理】 大多數慢性闌尾炎是急性闌尾炎消退后遺留下來的病變。少數慢性闌尾炎是由闌尾腔內有糞石、谷粒、蟲卵等異物刺激所致;或先天性扭曲、粘連、淋巴濾泡過度增生,致使管腔變窄所致。在急性闌尾炎發(fā)作時,如當時炎癥較輕,癥狀可很快消失,但數周后闌尾的炎癥可轉為慢性。慢性闌尾炎中,闌尾粘膜和粘膜下層可見以淋巴細胞和嗜伊紅細胞為主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闌尾管壁中有巨噬細胞。此外,闌尾因纖維組織增生,脂肪增加,管壁變厚,甚至管腔狹窄或閉塞,而妨礙了闌尾排空,壓迫闌尾壁內神經末梢而產生疼痛等癥狀。 針刀醫(yī)學認為,急性發(fā)作的患者,大多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造成闌尾局部的疲勞性損傷,各種病菌、毒素造成的侵害性損傷使闌尾局部的軟組織急性損傷。因失治、誤治,數周后在人體自我修復過程中,該處產生了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改變,局部電生理線路電流量減弱。那些無急性發(fā)作史的患者,則由于疲勞性損傷、不良體位、急慢性外傷、隱蔽性損傷導致脊柱區(qū)帶慢性軟組織損傷。骨關節(jié)移位,多在胸10~11脊髓段,軟組織損傷及骨關節(jié)移位對途經此處的交感神經產生牽拉刺激或卡壓,導致交感神經電生理線路的電流量下降,使闌尾粘膜上皮細胞分泌的粘液和免疫球蛋白減少,失去保護作用。 【臨床表現】 常具有典型的急性闌尾炎發(fā)作史,右下腹又經常疼痛,有的病人僅有隱痛或不適感,劇烈活動或飲食不節(jié)可誘發(fā)急性發(fā)作。有的表現很似消化性潰瘍,有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大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闌尾部位有局限性壓痛。X線鋇餐檢查可見,闌尾不充盈或鋇劑排出緩慢,充盈的闌尾位置不易移動等。 【診斷依據】 診斷可參考以下幾點: 一、癥狀: (一)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部疼痛史,并可因勞累和飲食不節(jié)誘發(fā)。 (二)明確的急性發(fā)作史有助于診斷。 二、體征: (一)直腸指診右側觸痛的陽性率不高,陽性有助于闌尾炎的確診。 (二)局限的右下腹壓痛。 (三)胸10~11脊柱區(qū)帶范圍內有壓痛、或結節(jié)、或條索狀物、或椎體的偏移。 三、輔助檢查
以胸11~12為中心的攝X光片。 【治療】 一、針刀治療 (一) 屬于第11~12胸椎骨關節(jié)移位的情況 根據X光片,用針刀醫(yī)學原理影象學讀片方法確定移位的椎體及方向,并在確定的椎體的棘突與上、下相鄰的椎體棘突連線的中點各定一點,在其左右旁開2~2.5cm,各定四點,中間的兩針刀,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體與背部平面垂直刺入,深達椎管外3mm,然后調轉刀口線90°,切開剝離2~3下,旁邊的四個點,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體與背平面垂直刺入,深達肋橫突關節(jié)囊,微微調轉刀口線,將關節(jié)囊切開2~3刀。如還同時合并有與其相鄰的上、下椎體位置改變,可按此方法定點一并治療。 臥床休息1~2周后,拍X光片復查,了解骨關節(jié)是否徹底復位,如未徹底復位,可隔1周或根據具體情況安排下一次治療。 (二)如屬于胸10~11節(jié)段脊柱區(qū)帶范圍內發(fā)現壓痛、結節(jié)、條索的用以下方法治療: 病人取俯臥位,在疼痛、結節(jié)、條索點上垂直進針刀,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達肋橫突關節(jié)面,如在兩肋之間,也不可超過肋骨的外側面。如在棘突之間,深度達椎管外3mm以上。有壓痛的用縱行剝離法和橫行剝離法即可,有結節(jié)或條索者,則進行縱行切開法或疤痕刮除法。在治療期間,一般七天需復診一次,仔細檢查,如未徹底消除以上病變,則應繼續(xù)治療,方法同前。如復診又發(fā)現有新的脊柱區(qū)帶出現病變,則用上述方法進行治療。 (三) 檢查第10~11胸椎既無關節(jié)移位,又無壓痛、結節(jié)等病理變化,此為單純的電生理線路障礙所致,選擇以下四點為進針刀點,進行治療: 1.小腿前側上部,髕韌帶外側凹陷處以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2.小腿前側上部髕韌帶外側凹陷處以下3寸,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在以上四點處進針刀,刀口線與下肢縱軸平行,針體與皮膚平面垂直刺入,縱行剝離2~3下,速度宜慢。 腹部壓痛點上可定一點,刀口線與人體前正中線平行,針體與腹部皮膚垂直刺入0.5~1.5cm(不可過深)至有堅韌感和柔韌感為止?;颊叱霈F脹痛和酸痛感時,即可作縱行剝離2~3下。出針后,用手指按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無菌紗布覆蓋。 二、手法治療 (一)屬于骨關節(jié)移位的,用胸椎手法,參見第九章“針刀醫(yī)學手法學”。 (二)屬于脊椎區(qū)帶軟組織損傷的,用拇指在出針點上按壓20秒鐘,以促進微循環(huán),使電生理線路恢復。 (三)單純電生理功能紊亂者,無需手法。 三、藥物治療 銀花10g 公英10g 大黃10g 敗醬草10g 炒苡仁10g 元胡10g 川楝子10g 丹皮10g 桃紅10g 紅花10g 川厚樸10g 炒枳殼10g 水煎服,每日一帖。 有硬結色塊者加炮甲10g 皂角10g 三棱10g 莪術10g 四、康復治療 不得暴飲暴食,勿食辛辣食物。 五、護理 (一)屬于骨關節(jié)移位的,治療后在第10~11胸椎處墊一塊毛巾,絕對臥床一周。 (二)在腹部壓痛點縱行剝離后,及時檢查針眼有無滲出、感染,及時更換敷料對癥處理。 【注意事項】
從胸椎后方進針,針尖切勿超過肋骨外側面,以防進入胸腔,造成氣胸、血氣胸等內臟損傷。 |
|
|
來自: 昵稱41502709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