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平和:臺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任,銘傳大學兼職教授,研究領域為經學、敦煌學等方面。 《表記》,是《小戴禮記》的第三十二篇,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于儀表?!?a name='_ftnref1' title=''>[1]其中所記載的內容,依據(jù)清儒孫希旦《禮記集解》所分,凡有八支[2],而第二支是“兼明仁、義、報三者之道”,第三支是“專明仁之道”,所以筆者不揣荒陋,試參照《論語》中的“仁”,淺談《表記》中的“仁”于后,以就教于方家。
仁,是我國三達德之一[3]。它在《論語》中,是包括人類全部的美德,而為作人最高準則。它是孔子倫理學說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所以能夠達到“仁”的,那只有少數(shù)的圣人君子。因此,像孔子門下的高足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孔子只認為各有所長,而不足達到“仁”(《論語·公冶長》)。又像孔子當時的聞人令尹子文與陳文子,孔子也僅許以“忠”或“清”,都不承認他倆為“仁”(《論語·公冶長》),甚至于孔連子本人,也自謙不敢當“仁”地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所以《表記》說:“仁者,天下之表也。”“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薄爸行陌踩收撸煜乱蝗硕岩?。”“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薄叭手y成久矣!惟君子能之?!薄叭省?,即是至高無尚,統(tǒng)攝諸德的總名,然而它的意義是什么?依據(jù)《表記》中的解說,“仁者,人也?!编嵭⒃疲骸叭艘?,謂施以人恩也?!笨追f達《正義》云:“仁謂施以人恩,言施人以恩,正謂意相愛偶人也?!笨资枰罁?jù)鄭注加以闡述發(fā)揮,謂“仁”就是“施給別人恩惠”的意義。這種解說,雖屬漢儒的解說,但是我們在查稽過《論語》之后,我們認為鄭、孔二氏的解說,并沒有違背孔子的意見。因為在《論語》中,孔子曾回答樊遲問“仁”說:“愛人”(《論語·顏淵》)。又回答子貢問“仁”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鬃右浴皭廴恕苯庹f“仁”,而“愛人”的“人”,顯然是指自己以外的“別人”。如果自己能“愛”別人,那就能“施給別人恩惠”,這正是“仁”的表現(xiàn)。又“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一個仁人,他自己要在社會上站得住,推而及于別人,也使別人在社會上站得??;自己要在事業(yè)上能夠得意,推而及于別人,也使別人在事業(yè)上能夠得意,這就是“仁”的實踐。我們再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反面來解釋“仁”,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的意義。因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愛人”的行為。從上面的陳述,我們認為,鄭、孔二氏的以“施人以恩”來解說“仁”的意義,正與《論語》的“愛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當。 仁,在《論語》一書中,雖然是統(tǒng)攝諸德,而為全德的總名,但是我們從“仁”的一端而說,凡孝悌(《論語·學而》),克己復禮(《論語·顏淵》),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剛毅木訥(《論語·子路》)等,都是仁的表現(xiàn)或實踐?!侗碛洝芬苍鴺伺e“儉”是“仁”的一端說:“儉近仁?!眱€,就是能夠節(jié)儉,不敢放侈的意思。凡是能夠節(jié)儉,不敢放侈的人,他的私欲必定很少;如果在位的君子私欲寡少,就不會被財物所奴役,可以依著正道行事,締創(chuàng)豐功偉業(yè),造福人群;要是一般平民百姓的私欲尠少,就能夠安分守己,節(jié)省用度,遠離罰刑,身修家齊。所以春秋時代的魯國大夫御孫曾說:“儉,德之共也?!保ā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節(jié)儉是一切德行的根源,那么我們不是可以從“節(jié)儉”而邁向“仁”嗎?所以《表記》的“儉近仁”,就是說“儉”是仁的一端。試看現(xiàn)時的社會,凡是作奸犯科,為非作歹的“不仁”的人,都由私欲充濫、貪慕富貴、揮霍無度所致。假如這些人能夠節(jié)儉寡欲,安分守己,依正道行事,難道還會弄到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地步嗎?所以“節(jié)儉”就是“仁”的表現(xiàn),是“仁”的基礎。
實踐仁道,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所以君子與小人、圣賢與不肖也因此而分?!墩撜Z·里仁》篇論“仁”的實踐,分作“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二類。天性安仁的人,他的欲仁不貪,能心安于仁,所以實踐仁道,自然是長而大;而貪利行仁的人,就以利益的多寡作為行仁的依據(jù),凡有利可貪則行,無利可得則止,所以“知者利仁”的行仁,當然次于天性安仁的人?!侗碛洝分械恼撊剩惨蛉艘蚴碌牟煌?,而將仁分為“安仁”、“利仁”、“強仁”三類說:“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仁者為何能心安于仁呢?因為天性安仁的人,他本身沒有私欲縈心,內省無愧疚,又所作所為,都以“愛人”為出發(fā)點,能夠“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凡事,己所不欲,必不施于人,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無惡思惡行,自然無外來的怨憂,所以能夠心安于仁。如此,“仁者安仁”的行仁,必然是長而大?!爸呃省?,孔穎達《正義》云:“若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睂O希旦《禮記集解》云:“利仁者,真知仁之可好而必欲得之者也。”“知者”就是“智者不惑”的“智者”。因為智者有總體的智慧,又有根本的判斷力,遇事都能冷靜的思考判斷,妥善的圖謀計劃,凡有利可得,對己有益就努力去做,不然就置之不理。所以智者的行仁,都以有無利益為依據(jù),凡是對自己沒有利可得的仁事,他必定不會去做,因此他的行仁當然要比“仁者安仁”的人要次一等。“畏罪者強仁”,孔氏《正義》云:“若畏懼于罪者,自強行仁,望免難于罪。若無所畏,則不能行仁也?!睂O氏《禮記集解》云:“畏罪者強仁,自恐蹈于不仁之罪,而勉力于為仁者也?!蔽纷镎邚娙实娜?,由于自己恐懼陷入不仁的罪孽,因而不得不勉強行仁,如果沒有畏懼的話,那就不行仁了。所以他的行仁,是種被動的行為,缺乏積極的精神,又沒有自動自發(fā)的意志,當然趕不上“仁者安仁”與“知者利仁”的人。 綜上而言,《表記》中“仁者人也”的涵義,“儉近仁”的理論,都與《論語》中的“仁”相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表記》將“仁”的等級分作“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三類,除比《論語·里仁》篇多“畏罪者強仁”一類外,其余都完全相同。 [1]孔穎達《禮記正義》引。 [2]孫希旦《禮記集解》云:“此篇凡為八支:自首章至第九章為第一支,言君子持身莊敬恭信之道,而言敬之義為詳。自第十章至第十六章為第二支,兼明仁、義、報三者之道。自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三章為第三支,專明仁之道。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七章為第四支,專明義之道。自第二十八章至三十三章為第五支,以虞夏殷周之治,明愷悌君子之義。自第三十四章至第四十五章為第六支,明事君之道。自第四十六章至第五十章為第七支,明言行之要。第五十一章至第五十五章為第八支,明卜筮之重。” [3]《禮記·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span> |
|
|
來自: 木頭1018 > 《學術 政論 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