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是崔老師推薦的四本書中的一本,我放在第三的位置來讀。本來不想看的,因為這種關于“人生”的書,關于教導我們改善生活和工作態(tài)度的書,我本來就不待見,也讀過一些,以為夠多了。本來甚至決心再不讀這類書。這次的閱讀,是從另一個角度,不是“學習”,而是“剖析”。我覺得作者給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還是有可借鑒之處的。 這本書作者解答了三個問題: 1.我將如何獲得事業(yè)的成功和幸福? 2.我與配偶、孩子、親戚和密友之間的關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嗎? 3.我確定過著正直的生活,從而遠離犯罪? 關于工作,作者提出要找到“重點”、“根據(jù)機遇權(quán)衡計劃”,并且“分配資源”。這是很實用的策略。 我們大部分人,努力工作,卻從來都不做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因為從來沒有思考過或者思考了,卻害怕做出決定和改變。有的做出了決定了,卻在行動時遲疑、動搖,計劃趕不上變化,“常立志”而不是“立長志”。說到底,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工作。作者提出了“基礎因素和動力因素”的理論,我覺得挺好(我一向喜歡這種理性主義的分析)。作者說,動力因素包括有挑戰(zhàn)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其實就是成就感和自我實現(xiàn),體現(xiàn)自我價值(與平克《全新思維》中六大能力的“意義感”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到底,工作,除了錢,總還得追求點別的什么吧!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再做決策,也許真的會找到充滿幸福感的工作。 喬幫主說,唯一讓人有工作滿足感的方法就是從事你認為偉大的工作,而通向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上所從事的的工作。如果還沒有找到這種工作,那就繼續(xù)找。不要將就,要跟隨自己的心,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的?!犉饋砗苊?,做起來很難。做到了你也未必成得了喬布斯。但這不妨礙我們向著美好的目標不斷接近。 當然,作者關于職業(yè)的選擇其實也不完全是正確答案,至少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比如我在左岸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提出的“一份工作+一個生活+一個興趣”的配置其實也挺不錯。 資源分配其實是在價值導向的基礎上的一種行動決策。我們每天大大小小各種決定,包括吃什么在哪里吃、是否加班、是否和朋友去逛街、晚上是陪孩子玩還是跟老公去看電影……所有關于安排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決定,都是資源分配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口口聲聲:我最在意的是我的家人,可是,在選擇是加班還是陪孩子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前者。這種人,要么是價值觀錯亂,要么就是口是心非,不肯面對真實的自己。 作者相信與家人、朋友間的關系是人生幸福的最大源泉,鼓勵我們對伴侶、朋友和孩子進行“投資”,而且是“長線投資”。這正是我堅信并堅持在做的??上б驗檫@種投資持續(xù)的時間太長,投入太多,收益不穩(wěn)定,很多人忽視了。等到悔悟過來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太遲太遲。 最后作者專門討論了遠離犯罪的問題。如何能夠度過平安的一生,在現(xiàn)在的社會條件下,這件事也變得重要起來。其實,只要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達到任何一個目標時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行了。記得最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官場黑吧?總也有白的,為啥不能是自己?所以不要有同流合污的借口。 這本書是作者在罹患淋巴癌后應哈佛大學之邀,為商學院畢業(yè)生做的一次演講的基礎上寫就。融入了很多作者對人生深度反思的東西,他告訴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終于對目標的認同,找到正確的標尺,成就幸福而有價值的人生。 如果你是行動派,我推薦讀一讀這本書,他能更好地指導你的行動;如果你是空想家,我建議就不要讀了,因為這無非是又一次讓你熱血沸騰的沖動而已。 轉(zhuǎn)載請注明:新精英俱樂部 ? 做最好的自己——《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后感
喜歡 (3)or分享 (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