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按照中國許多地區(qū)的習俗,這段時間都是到先人墓地祭掃的日子,我們老家稱這一習俗為“早清明”,意思是說天要暖和了,人們該換上春裝了,在自己更換春裝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去世的先人,也應該給他們送上新裝,添上新土了。追根溯源,清明祭掃其實就是古代春秋兩次祭祀中的春祭在民間的體現(xiàn)和延續(xù)。
春祭也罷,秋祭也罷,歸根到底都是我國孝道思想的具體實踐和孝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認為:父母和祖先是自身的來源和根本,理所當然應該敬重;敬重自己生命的來處,其實也就是自尊自重;人們不能因為父母或祖先已經(jīng)去世就淡化這種敬重,而應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右存”;這種奉事必須有特定的禮儀、節(jié)度、程序,才能培養(yǎng)和保持神圣的敬重感,同時又不至因為這類活動妨害現(xiàn)實的人間社會,即所謂的“不以死傷生”。這些禮儀、節(jié)度、程序就是祭祀。
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苛求那些繁瑣的祭祀。但我們對先人的追思和敬重是不能少的。那么生活于當今社會的我們?nèi)绾巫霾拍芗葟娀俗约簩ο热说淖匪寂c敬意,乃至獲得先人的福祐,又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祭祀一定要親自參與,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只有親自參與了,才能有切實的身心體驗,使自身得到歸屬感與凈化。對于先人墓地較遠的人來說,可在潔凈僻靜的十字路口畫圈設祭?,F(xiàn)在還有人推出了網(wǎng)絡視頻直播的代祭,應該也是可以的;
二、
無論親往墓地還是路邊設祭,抑或網(wǎng)絡代祭,必須誠心誠意,不能有應付了事的心態(tài),更不能說笑打鬧。去年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拿祭掃編段子博眼球,有不少人還樂得轉發(fā)。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在一個以孝道為核心的日子里拿別人的孝行開玩笑,炒作自己,這是什么居心?如果有報應或鬼神的話,會僥得了他嗎?(我剛才打“炒作自己”時就打成了“炸傷自己”,值得這些人注意)想當網(wǎng)紅也得有個底限不是!
三、
在祭奠之前,應將先人墓地整理干凈,去除雜草、雜物等,并修整平正。墳頭或墓碑也要整理干凈規(guī)整;
四、
祭品必須有,但不是越多越好,以能表達心意為宜。應提倡文明祭掃,注重環(huán)保觀念,不必大量焚燒冥幣等物;
五、
在自己家祭掃沒有完成之前,不參與別人家的祭掃;
六、
如果因為遠在外方或其它原因確實不能祭掃,請別人代祭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對方到達墓地時與自己視頻聯(lián)接,自己要親自表達敬意;
七、
祭掃前要洗漱,衣裝整潔,到公墓去要直奔先人安葬處,不可東游西逛。祭掃完成后要直接返程,不可順便游玩或參與娛樂性活動?;氐奖咎幒笞詈孟茹逶?;
八、
祭掃當日要保持身心平和,不可與人爭斗,也不要到不干凈的地方去。私生活也要免除。從頭一天做起更好。
九、
可在這一天家庭聚會,回顧自己家族的歷史與先人的歷程,最好能與年輕人分享。
以上是根據(jù)傳統(tǒng)禮儀與相關宗教思想整理。放在這里供各位參考。最后再強調(diào)一句:沒有了敬慎之心與神圣之感,所有的祭祀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當然與心不在焉的人相比還是要好得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