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問”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出好的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教師的問題如果提得準確到位,能觸及學生的心理,引起學生的興趣,就能使學生產(chǎn)生疑慮之情,共鳴之感,就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 教師要善問,要有提問的藝術,這一點很多人做過論述。但這只是問題教學藝術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師要善待問,要有回答問題的要藝術,這一點關注的人不多。 如果說以前的課堂是滿堂灌,現(xiàn)在很多的課堂就是滿堂問,教師用一連串的問題來牽引著學生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者都是預設好了軌道,只不過一個是硬推一個是巧拉。當然,最高水平的牽引會像動車一樣,以外在問題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動力,從而實現(xiàn)目標,達到預設。 但學生最大的內(nèi)在動力是什么呢?是疑問,是閃現(xiàn)在自己腦海中的大大的問號,是急切地想要解開這些疑惑的求知欲。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卑蜖栐苏f“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疑問并解除疑問的過程。 “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許多人已經(jīng)意識到,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一直以來,教育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輕視甚至忽略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逐漸成了知識的容器,解題的機器,消磨了質(zhì)疑的信心和提出問題的勇氣。這和教學方式、評價標準有莫大的關系。在許多人看來,一堂成功的好課優(yōu)課, 應該是學生都能答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都聽懂了,沒有問題了的。如果學生的回答和教師設計的答案不相同,或還有學生沒有聽懂,不明白,提出了一些疑問,這堂課就是不完美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一些公開課的這種傾向尤為嚴重。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唯師是從,唯教材是從,不敢問、不想問、不會問,很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反而越少。 現(xiàn)在最關鍵的是要想辦法恢復學生好問的天性。怎么做呢?以開放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接納學生的提問。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如果能不否定、不駁斥,積極地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哪怕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解答不了,也坦誠告訴學生,不回避,更不批評,這無疑是對學生“問”的最大肯定,也是對學生的希望和信任。只有學生敢提問、想提問、會提問了,教師才有“問”可“待”,才能藝術地回答問題,至臻于善。 而待問的至善之境,應是《學記》所描述的“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根據(jù)問題的大小、深淺與難易程度的不同給予不同的回答,但不包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從易到難,一步一步地撥動學生的心弦,與其共鳴,引其向縱深思考。是授人以漁,給學生一些思想方法上的提示啟示,更充分地發(fā)揮出學生的主動性。是留有余韻,給學生以時間,慢慢吟味思索,在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了“欲罷不能”之感時,再適時點撥,更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這樣的“待問”才是“善”,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才會讓學生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與成就感。這種驚喜、這種成就感,又將內(nèi)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更創(chuàng)意地解決問題的動力與能力。 文/肖漢斌 |
|
|
來自: 昵稱40077028 > 《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