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服是人類文明開始的標志,無論它起源于御寒、裝飾、遮陽、禮儀都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產(chǎn)物。在中國的服飾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華夏民族自古都有“束發(fā)”的習俗,漢代劉熙《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發(fā)也” 不僅如此它還是區(qū)分等級的重要標志之一,明代王璿:在《大學衍義補》中云:“服莫重于冠。必欲盡善。其必考古而立制?!弊阋姴煌矸莸娜怂鞯墓陲検遣煌摹T诼L的歷史長河中,首服的式樣繁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類:冠類、巾類、帽類。在這三種類型中,究竟那些是中國古代文人學子所戴的首服?它的形制又是如何呢?將是我們這篇文章研究的課題。 一、冠類 冠早期只是一種束發(fā)的發(fā)罩,即不能擋風也不能御寒。它的主要功能在禮儀上,《晏子春秋》云:“冠足以修敬”就說明這一點。冠的名目式樣繁多,有帝王戴的通天冠、遠游冠;執(zhí)法者戴的法冠;武士戴的武冠、卻敵冠;在眾多的冠中文人學子所戴的冠為進賢冠也稱梁冠。 進賢冠 進賢冠始于漢代,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是歷代文人學子所喜愛的冠飾之一。這種冠飾歷經(jīng)五個朝代而不衰,足見它的生命力,它的形制在歷代沿革的同時,隨著歷朝審美和政治的需要而有所改變。 漢代的進賢冠《續(xù)漢書?輿服志》這樣描述進賢冠的形制:“進賢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上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睗h代的博士不同于現(xiàn)代的博士,它是一種官名,起源于戰(zhàn)國,秦漢時把掌管古今史事及書籍典守的文官稱為博士。足見這種冠是當時是文人所戴的冠式。進賢冠是由“顏題”、“介幘”、“梁”、“展筩”、“耳”、“纓”六部分組成。黃能馥在在《中國服飾史》中這樣寫道:“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發(fā)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了一個帽圈,其名稱為‘顏題’,與后腦三角狀耳相接。巾是覆在頂上,使原來的空項變成了‘屋’后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頂狀的稱為‘介幘’”?!傲骸蔽挥凇邦侇}”之上的高聳部分,這是顯示等級的關鍵部分,“梁”與“耳”相接的斜俎形為“展筩”;“纓”是固定于冠上系于脖頸上的繩線。進賢冠的這種形制可以在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南北朝戴漢式進賢冠的《青釉對坐書寫俑》中可以看到,圖中兩個對坐書寫的文人所戴的冠飾就是進賢冠,流線型的帽圈設計給人一種快捷利落、順暢自然的視覺效果;高高聳起的“粱”,給人以威嚴和秩序的感覺,展筩的斜線設計增添了幾分活潑輕松之感;“纓” 的質(zhì)感與曲線,柔和了“粱”的生硬,猶如流動的音符涌現(xiàn)出了生命感,體現(xiàn)出了冠與人體結(jié)合時特有的感情色彩。整體的組合與設計盡顯出了進賢冠的優(yōu)雅與威嚴同時充滿了美感。成都青杠坡出土的《講學圖畫像磚》圖中描繪了西漢秦博士“伏生傳經(jīng)”的故事。圖中的經(jīng)師和三位弟子戴的就是進賢冠。在山東沂南山漢墓出土的《簪筆奏事官吏石刻畫像》中有戴進賢冠耳插簪筆的官吏形象。對這種進賢冠插簪筆的形制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道:“戴梁冠,衣大袖袍服,腰間縏個帶鞘的小削,近漢代常見的式樣。惟耳間簪筆特別明確,是目前僅見的材料。簪筆是漢代一種制度,官吏奏事必須書寫于奏牘上,筆無擱處即插頭上耳邊一側(cè),本出于實際應用,后來才成為官制具文,限于御史或文官才用?!濒⒐P圖像的出現(xiàn),又為進賢冠的搭配多了一種方式。 魏晉南北朝進賢冠基本承襲了漢遺制,仍為儒冠。在形制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冠耳急劇升高。至唐代進賢冠仍是文人儒生所戴冠飾,但標志等級的“梁數(shù)”與漢代有所不同《舊唐書?輿服志》記載:“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一梁。皆三公、太子三師三少、五等爵、尚書省、秘書省、諸寺監(jiān)學、太子詹事府、三寺及散官,親王師友、文學、國官,若諸州縣關津岳瀆等流內(nèi)九品以上服之。”形制與漢代有了較大的變化,呈現(xiàn)出多種樣式。黃能馥在《中國服飾史》中這樣寫道:“至唐代,冠耳急劇擴大,并由尖角變成圓弧形,而展筩則逐漸降低縮小,把進賢冠的展筩融成一體,形成了一種由顏題、帽屋及帽耳組合的新冠帽?!边@種式樣在西安唐天寶七載吳壽中墓出土的陶俑中所戴冠飾就是這種式樣。另有出土的實物為證,陜西禮泉唐代李勣墓出土的進賢冠為三梁冠,雖然冠體織物已經(jīng)腐朽,但冠體的結(jié)構(gòu)依然清晰可辨。從圖上看唐代的進賢冠與漢代的進賢冠相比,在設計上少了直線而多了弧線,造型更為整體。少了幾分威嚴,多了幾分優(yōu)雅與親切。李賢墓《客使圖》此圖描繪了三個外族使節(jié)在唐朝官員的引導下進謁的場面,圖中的唐朝官員進賢冠的戴法與上述有所不同,所戴進賢冠上加戴了籠冠,形成了一種新的形制。這樣的戴法,也許是因為冠飾威嚴不足,不過高高的籠冠的確增添了幾分威嚴。莫高窟唐代220窟《侍臣頭像》所戴的冠飾也為進賢冠,但與上述不同的是冠上多了一個簪子,這種形制在《舊唐書?輿服志》有這樣的記載:“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犀簪導。九品以上一梁,牛角簪導?!币驗槟甏木眠h,壁畫已經(jīng)變色脫落,我們無法考證它是什么質(zhì)地的簪子,但是進賢冠上別簪導,卻是事實。這樣粗大的簪子,與粱交叉,給人一種向心力,加之白色與黑色的對比,產(chǎn)生了一個色彩強調(diào)中心,突現(xiàn)了“粱”的等級。 宋代進賢冠為朝服,“梁數(shù)”與前朝相比有所增加,等級的劃分也有所不同,其形制亦有所變化,《宋史?輿服志》這樣記載“進賢冠以漆布為之,上縷紙為額花,金涂銀銅飾,后有納言。以梁數(shù)為差,凡七等,以羅為纓結(jié)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蟬籠巾、貂鼠尾、立筆;第二等無貂蟬籠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舊制,服同?!?nbsp;又云:“三梁冠,諸司三品…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三司使,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殿學士,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侍講學士,龍圖閣學士,樞密直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次中書侍郎;”宋代學士不同于現(xiàn)代的學士,它是一種官名,專負責編纂撰述的官稱,舊時也稱學士為學者。足見仍是文人選擇的一種冠飾。這種冠飾我們從李公麟《九歌圖》中可以看到,這是戴七梁冠的形象,很顯然是七梁二等,無貂蟬籠巾的式樣,這種式樣與唐朝不同的是,不僅梁數(shù)增加,在冠頂加入了立筆的形象。這時的進賢冠形狀更為美觀華麗,“粱”已經(jīng)由威嚴直線轉(zhuǎn)化成了柔美的弧線,鑲嵌在冠頂上?!傲弧钡闹貜团帕校粌H強調(diào)了“粱”的重要性,同時也產(chǎn)生了秩序美,“立筆”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種秩序,產(chǎn)生了一種變化與威嚴。我們知道只有秩序,會顯得呆板,只有變化會顯得凌亂,這種秩序與變化的統(tǒng)一形象,是美的最高境界。 明代的進賢冠形象與宋朝冠飾幾乎一樣,顯然是明朝沿襲了宋制?!睹魇?輿服志》這樣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圣節(jié)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俱用梁冠…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數(shù)為差。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蟬。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蟬。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蟬。俱插雉尾。駙馬與侯同,不用雉尾。一品,冠七梁,不用籠巾貂蟬……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另有記載:“狀元及諸進士冠服:狀元冠二梁,緋羅圓領,白絹中單,錦綬,蔽膝,紗帽,槐木笏,光銀帶,藥玉佩,朝靴,氈襪,皆御前頒賜,上表謝恩日服之?!绷汗诘男沃莆覀兛梢栽诿鞔侗本m城圖》中看到六七品官員所戴二梁冠的形象;另有在《越中三不朽圖贊》中戴七梁冠的翰林院侍講畫像;足見在明代進賢冠仍是文人所戴冠飾之一。形制沿襲了宋制,但多了一些裝飾?!邦侒w”、“耳”上都繪有花紋,顯得更為華麗與繁復。 二、巾類 巾最早出現(xiàn)在秦漢時期,最初是貧民百姓的首服?!夺屆?釋首飾》:“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钡搅怂未?,才成為文人儒士喜歡的一種首服。宋米芾《畫吏》說:“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遺址也,更無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巾。其后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項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彼未盹椕糠倍啵娜藢W子多戴東坡巾和長項頭巾。明代的巾飾也很流行,但這時的巾子不同于秦漢,它由一塊裹頭布,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狀,由專門的店鋪裁制而成,用時直接戴在頭上無須系裹,非常方便。因此,各階層男子皆戴。其中最流行的有網(wǎng)巾、漢巾、四方平定巾、儒巾、凌云巾、浩然巾、純陽巾、飄飄巾等。文人學子多戴四方平定巾、儒巾、飄飄巾。 1、 東坡巾、長項頭巾 東坡巾顧名思義是以蘇軾的名字命名的一種巾子。由于蘇軾的名人效應,很快在文人中流行起來,《東坡居士集》有“父老爭看烏交巾”之句。戴爭《中國古代服裝簡史》寫道:“東坡巾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尤受喜尚?!弊阋姰敃r文人喜歡東坡巾的程度。東坡巾從外形上看是一種高狀巾子,此巾分兩層,巾子前后呈銳角,兩側(cè)呈圓弧形,外層高度是內(nèi)層高度的三分之二,外層前額中央,呈V字形開口,形成了橫向與縱向的分割,產(chǎn)生了層次,把原本巾身高聳的不舒服感,在這一瞬間給化解了。外層不僅有裝飾的效果,還有實用的功能,天冷時將外層放下,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東坡巾的形制在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南宋?劉松年繪《會昌九老圖》中可以看到,雖然畫的是白居易等唐代詩人,但服飾卻是宋人的服飾。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這樣寫道:“原畫藏于故宮博物院,或提《香山九老圖》,內(nèi)容相同。畫唐詩人白居易等于唐代會昌年間在洛陽宅中集會賦詩故事,衣則全屬宋式退隱間居官僚常服式樣?!绷碛兴?馬遠《西園雅集圖》此圖描繪了米芾、李公麟、黃庭堅、蘇軾等六人于駙馬王詵宅邸西園集會情景,圖中有一人戴東坡巾,其形制與上圖一致,此人應該是蘇東坡。宋?張激《白蓮社圖》圖中描繪了高僧慧遠在廬山虎溪東村寺結(jié)盟白蓮社的故事。圖中高僧左側(cè)跪地的男子,頭上戴的也是東坡巾。 還有一種長項頭巾,初看起來與東坡巾,有近似之處,但仔細看來卻是不同的。宋?米芾《畫吏》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遺址也,更無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巾。其后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項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敝傅木褪沁@種頭巾,這種頭巾最早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成為文人學子喜愛的一種巾式,應該是在宋代。這種巾子的形制我們可以在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到,此圖描繪了五代南唐大臣韓熙載放縱不羈的夜生活。圖中坐在床上的男子戴的就是長項頭巾,這種巾子的形制呈圓桶狀,且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比外層高三分之一,與東坡巾不同的是,東坡巾上豐而下窄,此巾下豐而上窄,內(nèi)外層巾后分割處,多了兩個垂角。這樣的造型,給人以高聳而挺拔的感覺,彰顯了文人的矜持與儒雅。腦后的垂角打破了巾子線形的單調(diào),同時平衡了巾的高度,充分體現(xiàn)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以虛代實,以靜育動的法則。 2、四方平定巾、漂漂巾、儒巾 四方平定巾在明朝是讀書人和平民所的戴的一種巾子,《明史?輿服志》這樣記載:“儒士、生員、監(jiān)生巾服: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又云:“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帶巾,改四方平定巾,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彼姆狡蕉ń碓小胺浇怼?,之所以改名,據(jù)明?王圻《三才圖會》云:“方巾即古所角巾也,相傳國初(明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又傳是楊維楨進見朱元璋時所戴:上問:“此巾何名,”對曰:“此四方平定巾。”朱元璋非常高興,此巾蘊含了四方平定,國泰民安之意,于是頒行天下。四方平定巾以黑色紗羅制成,可以折疊,展開時四角皆方。此巾的形制我們可以在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曾鯨《葛一龍像》中可以看到,圖中的葛一龍是作者同時代的文人。他頭戴巾子從正面看呈倒梯形,正中有縱向分割線,頂部呈四方形,以前高后低的斜面形狀,置于頂上,巾子后面有兩條長至背部的軟角。四方平定巾的側(cè)面和后部可以在現(xiàn)藏于柏林東亞美術館明?張路《聽琴圖》中可以看到。四方平定巾從正面看高聳的倒梯形表面,給人一種莊重儒雅的感覺,頂部的四方形增添了平穩(wěn)感,但前高后低的斜面打破了這種平穩(wěn)感,給人一種流動的感覺,加之巾后的飄帶,增添了幾分隨意,并將這種流動延續(xù)到了后部,與服飾有機的結(jié)合到了一起。整體給人一種灑脫隨意的感覺。 飄飄巾在明代是儒士中非常流行的一種巾式。繆良云:《衣經(jīng)》中這樣寫到:“明代儒生戴的一種巾式,巾項尖如屋頂,前后各披一片,前片上綴有玉質(zhì)帽花,后垂兩條帶?!憋h飄巾的這種形制我們可以從明?曾鯨《張卿子像》中可以看到,此畫描繪的是詩人兼醫(yī)生的張卿子肖像,畫中張卿子身著廣袖白袍衫,手捻胡須,頭戴飄飄巾,巾子緊裹前額,巾頂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走起路來隨風飄動,十分灑脫。巾身的圓形與帽頂?shù)姆叫涡纬闪死蔚膶Ρ龋o人以強烈的外觀效果,巾身的緊與巾頂?shù)乃啥S意,加強了巾頂?shù)倪\動感,起到了強化設計的作用。巾后的兩條飄帶,隨風搖曳與巾頂形成了一種呼應關系,更加強化了飄飄巾的灑脫與浪漫。 儒巾是明代儒生所代的一種巾式,居《三才圖會》記載“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泵鞔跞浮豆沤袷挛锟肌罚骸叭褰韲?,今國子生所戴是也?!彼男沃莆覀冊诮K楊州西郊明火金墓出土的明代《儒巾》中可以看到。圓形的帽圍,巾身由四片布帛縫制而成,頂部四角隆起,呈方形,后有兩條長長的垂帶。整體設計簡單而隨意,形制原本有些平板,但隆起的四角增添了變化,長長的垂帶,給巾式增添了流動之美。這種形制與唐代的幞頭非常相似,也許是由幞頭演變而來的吧。 三、帽類 帽的概念現(xiàn)代人和古代人是一致的,就是有圓頂?shù)念^蓋物。它是由布帛裁制而成的,《通典》注:“古者冠下有纚,以繒為之,后世施幘于冠,因裁纚為帽。自乘輿宴聚,下至庶人,無爵者皆得服之?!?nbsp;帽以它的經(jīng)濟實用性,被各階層人士所喜歡。帽的式樣很多, 其中烏紗帽是文人學子佩戴的帽子。 烏紗帽 烏紗帽起于南北朝,當時是士庶男女皆可帶的帽子《晉書?輿服志》記載:“又,二宮直官著烏紗。然則往往士人宴居皆著矣。而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頂圓耳,后乃高其屋云。”到了唐代烏紗帽在一般的儒生隱士中廣泛流行,張籍《答元八遺紗帽》“黑紗方帽君邊得,對稱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樣,不曾閑戴出書堂?!薄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書算學生,州縣學生則烏紗帽。白裙、襦、青領?!庇帧缎绿茣?輿服志》“書算律學生、州縣學生朝參,則服烏紗帽,白裙、襦、青領?!弊阋姙跫喢笔俏娜藢W子所戴的帽子。唐代的烏紗帽不同與明代的烏紗帽,孫機《古輿服論叢》:“南北朝時士大夫多戴烏紗帽,皇帝燕私之時戴白紗帽。烏紗帽又名烏紗高屋帽,唐代稱黑紗高屋帽,其形制與宋代的桶頂紗帽相近;”繆良云《衣經(jīng)》“烏紗帽又名漆沙籠冠?!边@種帽子我們可以在現(xiàn)藏于美國波斯頓博物館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看到,此圖內(nèi)容描畫的是十三個帝王肖像。帝王身邊的臣子戴的就是烏紗帽,烏紗帽形制如桶狀扣于頭上,兩護耳緊裹兩側(cè),耳下有纓固定紗帽,紗帽通體為黑色透明狀,隱約可見里面的冠式。帽式高高的聳立,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就形制而論烏紗帽有一點單調(diào),但透明的材質(zhì)與內(nèi)層發(fā)髻、冠式所產(chǎn)生透疊,形成的朦朧美,補充了紗帽形制的單調(diào)感。 明代的烏紗帽和唐代烏紗帽有所不同,不僅形制上不同,用途上有所區(qū)別。烏紗帽在明代是百官的常服,也是進士所戴的帽子。《明史?輿服志》記載“狀元及諸進士冠服:狀元冠二梁,……進士巾如烏紗帽,頂微平,展角闊寸馀,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皁紗為之。深藍羅袍,緣以青羅,袖廣而不殺?!边@種烏紗帽的形制是由唐代的幞頭演變而來的,唐代的幞頭是一種包頭用的黑色巾帛??娏荚啤兑陆?jīng)》:“幞頭的四角經(jīng)裁制后皆成為帶狀,裹發(fā)時將前面兩帶包過前額,再繞至腦后系結(jié)下垂,遠遠看去,背后似有兩條飄帶;另外兩帶由后朝前,后曲折上系于項,故幞頭有被稱為‘折上巾’?!边@種幞頭的具體形制我們可以在唐閻立本《步輦圖》中看到,圖中手拿“笏”的禮官戴的就是這種幞頭。幞頭的形制與明烏紗帽確實有幾分相像,但制作方法以及角的處理與幞頭卻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烏紗帽分上下兩層,制作時用鐵絲編織成框,然后在外表蒙以黑色漆紗,制成后,在帽后插以左右各一的雙翅。這種形制我們可以在明?佚名《徐光啟》像中可以看到。另有明代上海肇家浜潘允端墓出土的實物為證。明代的烏紗帽給人以端莊豐滿的視覺效果,帽冠與插在兩耳的雙翅,形成了虛實對比,同時還擴大了視覺的空間感。給人以平衡中求變化的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冠式是國家禮制的一部分。歷朝歷代在款式、色彩、花紋上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明代王璿在《大學衍義補》中云:“服莫重于冠。必欲盡善,其必考古而立制?!边M賢冠、烏紗帽正是這種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xiàn),客觀上也增添了冠式形制的多樣性,同時也是文人學子身份的一種象征。與冠帽同為首服的巾是民間的一種風俗,更是士人喜歡的一種裝束,歷代的沿用,使其形成多種式樣。巾的流行與士人中盛行的田園理想密切相關,這種生活態(tài)度影響到了人們的審美風尚。東坡巾、長項頭巾、四方平定巾、儒巾、飄飄巾這些款式形制在文人中的流行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