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同時,這也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最后一年,以及中國帝國時代的第一年,在秦國都城咸陽的秦王宮里,正在進行著一場對于整個中國未來歷史都極具影響力的朝會,而這場朝會的參與者,則有以下諸位:秦國君主嬴政、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
無疑,這場朝會的嚴肅性,絕對不亞于當年秦國建國之時,而此次朝會的參與者,也都是當時秦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實權(quán)人物,所以,這注定將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朝會。再說此次朝會的起因,其實也并不復雜,就是在不久之前,遠征東方的王賁將軍傳來了消息,秦軍已經(jīng)順利進入臨淄城,東方已然平定,同時,南征的王翦將軍也傳來了消息,百越部族已經(jīng)答應(yīng)臣服秦國,南方也已平定。所以,別說是這些朝中大臣,哪怕是咸陽城內(nèi)的那些普通秦人,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也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和平,終于要降臨了。
或許,對于我們現(xiàn)人來說,和平已經(jīng)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件事了,但是,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尤其是對于那些百姓來說,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有不打仗的時候了,哪怕是秦國,哪怕是以戰(zhàn)爭為晉升之本的秦人,難道就天生喜歡戰(zhàn)爭嗎?恐怕不見得,事實上,沒有人不怕死,尤其是對于那些普通百姓來說,親人的逝去,無論在曾經(jīng)還是現(xiàn)在,都是一件讓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只不過,大家已經(jīng)習慣了戰(zhàn)爭,習慣了那個視人命如草菅的時代,長達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長達數(shù)百年的生死搏殺,讓親人的離世已經(jīng)變的非常普遍,但,請大家千萬記住,這不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就都是沒有情感的。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的一段鐵路邊上,考古學家在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一處秦國古代官吏的墓葬,里面出土的各種文獻資料,讓我們對于那個時代的秦人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但是,更為巧合的是,就在這處墓葬的旁邊,又發(fā)現(xiàn)了一處墓葬,而這處墓葬相比上一處則顯的異常狹小與寒酸,事實上,這就是一處普通秦人的墓葬,而在這里面,最珍惜也是最具有價值的一件文物,便是一份來自前線的家書,出征在外卻依然想念家人的黑夫和驚,他們都只是普通的秦人,但無疑,他們在家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情感,才是最真實的,他們害怕自己會突然死去,所以才讓他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所以,他們才會寫這份家書,但很顯然,黑夫和驚最后還是死于戰(zhàn)爭之中了,所以,這份家書才會出現(xiàn)在那個墓葬里面,并且,還擺放在了墓室里面最重要的位置,而對于古人來說,一般都只會帶著最為珍惜的物品而逝去,所以,這再一次表明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于和平的渴望,因為,只有和平的到來才會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普通百姓親人的逝去,那么,被譽為好戰(zhàn)的秦人都尚且如此,其他諸國的百姓,又會如何呢?齊國的不戰(zhàn)而降固然有上層的昏庸,但更多的恐怕還是普通百姓對于和平的渴望,和對于戰(zhàn)爭的極度厭惡。無疑,中國已經(jīng)成功的統(tǒng)一了,那么和平,貌似也要將降臨到了這個時代,降臨到這個時代普通的百姓身上。其實,別說是百姓,對于那些王公貴族,對于秦庭的那些決策者來說,和平的到來,又何嘗不是美好的,所以,在秦帝國建立的那幾年里,其實也是秦帝國最為穩(wěn)定與和平的時期,就是因為這個帝國的大部分組成者都對于和平的期望。只不過,沒有人會想到,真正和平時代的到來,還是會推遲幾十年,因為,秦王政只是掃除了表明上的封建制度,但根深于當時廣大士子們內(nèi)心的封建意識,卻沒有那么容易掃的清,所以,秦帝國的建立,終究只會是曇花一現(xiàn),但無疑,只要有秦王政和他的那些堅定擁護者在,這朵曇花,哪怕就是那么一瞬,也要讓天下永遠為之銘記。 再說那場直接影響之后中國幾十年,間接影響中國而后幾千年歷史的秦庭中央政府在統(tǒng)一之后的第一次朝會,很遺憾,或許當年都是有記載的,但是,因為一些變故,讓我們失去了對于當時那次朝會內(nèi)容的全紀錄,但慶幸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太史公就曾經(jīng)試圖對當時的那場朝會進行假設(shè)和恢復,雖然說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最起碼也能讓我們這些后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嫉让了郎献鹛枺鯙椤┗省?。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蓖踉唬骸叭ァ?,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敝圃唬骸翱??!弊纷鹎f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笔蓟释平K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秦以周為火德。能滅火者水也,故稱從其所不勝於秦。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數(shù)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shù)。於是急法,久者不赦。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shù)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xiāng)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由上述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這場朝會,表面上是非常順利,但,其中的暗流也是異常洶涌。下面,筆者就較為仔細的分析一下這次朝會,總的來說,此次朝會內(nèi)容的議題就是三項,第一,國家中央未來的政治制度;第二,國家地方未來的政治制度;第三,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
先說第一點,毫無疑問,秦國原本的政治制度,是絕對不適應(yīng)此時的中國地區(qū)。短短的十年時間里,秦國的版圖幾乎增長了一倍多,而秦國的人口,按照很多學者的分析,尚未統(tǒng)一之前的秦國總?cè)丝诓怀^五百萬,而此時在吞并了六國之后的秦國,人口總數(shù)保守估計,絕對不下兩千萬,而且,這也是少算了的,因為,尤其是三晉地區(qū)和齊國地區(qū),更是人口的密集區(qū)域,單說原齊國都城臨淄,在春秋時期人口便已達到二十余萬,到戰(zhàn)國中期齊宣王時期,人口則已經(jīng)上升到了五十余萬,再加上后期隨著各國戰(zhàn)亂逃難的人口匯聚,光是一個原齊國都城臨淄在當時便有人口過百萬,所以,可以說,無論是從版圖還是從人口基數(shù)上來講,此時的秦國,都已經(jīng)成為了當時全球最為龐大的一個國家,故而,與之相對的就必須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這一點,秦王政和他的那些大臣們更是無比清楚,同時,太史公在這里面的一處特殊記錄,還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句‘臣等謹與博士議’,事實上,秦帝國的建立,絕對不是說某人一口就能夠決定和確立的,而這里的‘臣’自然就是筆者之前說那些一個個手握實權(quán)的秦庭重臣,那么這里的‘博士’呢?為什么這些手握天下大權(quán)的諸重臣要與他們商議,那么,難道博士是一個什么人嗎?事實上,博士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一個階層的代表,博士的原意,用古語稱就是“通古今,以備顧問”,換句話說,這里的博士團體,就是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智慧集合。誠然,雖然在史記里面就是這么略微的記錄了一下,但筆者卻有一個大膽的猜想,那就是,秦帝國的建立,是建立在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探討之下的,正如那部出土于戰(zhàn)國晚期的《周禮》,就是那個時代諸子百家聯(lián)合起來對于未來中國國家制度的一個理論探討,而這里的博士團體,筆者也有理由推斷,就是來自于齊國的稷下學宮,也就是說,在秦國滅掉齊國之后,不僅將齊國積攢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財富一掃而空,還將積聚于臨淄稷下學宮里的所有百家士子都請到了咸陽城,并擇其優(yōu)秀者授予博士之位,從而為秦國未來的政治制度獻言建策,甚至,筆者有理由猜測在當時的秦國,一度想要建立一套,以博士為咨詢中心,以皇帝為元首,以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組成的全新政治制度。當然,這些就只是筆者的個人推斷,并且,從后期來看,很顯然這套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還是失敗了,那場波及全國,影響幾千年的坑儒事件可不是發(fā)生在秦帝國建立之初,而是在中后期,無疑,在前期的博士團體,的確是為秦帝國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中后期,沒有人能準確的知道究竟是爆發(fā)了何等的激烈分歧,才讓秦庭與博士團體之間的關(guān)系會徹底撕裂,以至于引發(fā)那樣慘烈的屠殺事件。
但是,無論如何,在前期,博士團體還是給予了秦庭足夠多的信息參考和建議。于是,在所有人的討論之下,最后由秦王政決議,從此之后,秦國政治制度全面變革:國王改稱皇帝,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由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組成全新的秦帝國核心決策層,同時,中央并設(shè)立九卿制度,作為皇帝與三公決策的下屬執(zhí)行單位,分別為:衛(wèi)尉,負責皇宮保衛(wèi);郎中令,負責皇帝安全護衛(wèi);太仆,負責宮廷車馬;廷尉,負責全國司法訴訟;典客,負責國家外交事宜;奉常,負責帝國宗廟禮儀;宗正,負責皇家宗室內(nèi)部事務(wù);少府,負責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制造業(yè);治粟內(nèi)史,負責帝國財政稅收。
由此,秦帝國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基本框架大體確立,而在之后細微之處,則有:去謚號,秦王政為秦國始皇帝;改年始,同年為始皇帝一年;全國一律實行十月制度;改旌旗服飾,全國一律以黑色為尊;并從此之后尊稱天下庶民為黔首等等,筆者在此便不一一論之了。
再說第二點,關(guān)于秦國地方未來的政治制度的確立,還是如同筆者剛才所說的,秦帝國的建立,不僅是中央政府體制需要全面革新,面對全國地方的政治制度,更是需要進行重新議定。事實上,面對地方的管理,才是此次朝會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而從史書中來看,此次朝會中,也只有在這一方面的議定上,秦王政與諸大臣的意見是相左的,很顯然,秦王政是意圖全面依照曾經(jīng)秦國的設(shè)想,按照商鞅變法遺留下來的制度,全國一律施行郡縣制,徹底取締封建制,其實,秦王政這么想,是有其足夠充分的理論依據(jù)和現(xiàn)實例證的,別的不說,單論周朝八百年江山,從周平王東遷開始一直到如今秦國統(tǒng)一,已經(jīng)有了長達五百年的戰(zhàn)亂了,就是在這五百年間,大戰(zhàn)者動輒數(shù)十萬,小戰(zhàn)者也有數(shù)萬,滅國者數(shù)以百計,百姓死傷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如此,作為意在千秋的秦王政,又怎么會重蹈周朝覆轍呢?但很顯然,這只不過是秦王政的一廂情愿罷了,作為秦庭諸大臣之首的丞相王綰首先便提出了相左意見,以帝國剛剛建立,局勢未穩(wěn)為理由,建議在全國邊遠地區(qū)施行分封制。由此,貫徹秦帝國歷史的一條主要矛盾便隨即引發(fā)了,沒錯,就是中央集權(quán)制與封邦建國制的爭論。表面上看,這就是秦庭內(nèi)部關(guān)于兩種政治體制的分歧,既然是分歧,那大家講清楚,擇優(yōu)而取不就好了嗎?然,就真的是這么簡單嗎?難道作為當時那個時代最為杰出的英才俊杰們就看不清楚這兩種政治制度的優(yōu)劣嗎?很顯然,他們都可以看清楚,但是,他們更清楚這兩張政治制度的關(guān)鍵所在?說白了,這就是利益之爭,一句話,秦帝國的建立,不是由秦王政一個人建立的,是由秦國各派系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結(jié)果,尤其是老秦人,更是為了大秦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粗算一下,大秦六百余年的歷史中,哪一寸國土,哪一步發(fā)展,沒有留下老秦人的鮮血和生命?但是,如今,一旦放任秦王政堅決施行中央集權(quán)制,全國設(shè)郡縣,那么,老秦人得到了什么?軍功嗎?一個空有名號而無實際的爵位,要之何用?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那個年代來看,站在那個年代的老秦人來看,我們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曾經(jīng)周王室是如何對待一起追隨他打天下的伙伴?有功者皆得封地;而如今的秦庭呢?無疑,高下立判,所以,這是老秦人絕對不能允許的,這一點,王琯作為大秦的丞相,更是無比清楚,而一旦當老秦人徹底失去了對于秦庭的耐心,那么,毫無疑問,局勢將發(fā)展到一個誰都無法控制的境地。其實,占秦國總?cè)丝诮^大多數(shù)的老秦人,在歷經(jīng)艱難后,作為戰(zhàn)勝國的國民,他們早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想要拿取到屬于他們的勝利果實了,而只要分封,他們各部族也都有擁戴的王子,到時候,他們便可以伴隨著各王子的封王而得到屬于他們的權(quán)力和財富,故而,王琯作為老秦人的代表,毫無疑問是要為老秦人說話,所以在明知道秦王政不愿分封的情況下,也要首先提出。當然,別說是老秦人了,天下各國士子,除了那些少數(shù)真正具有極高戰(zhàn)略眼光的大家外,又有幾個真正愿意中央集權(quán),士子為何而存在,說白了,其實就是因為各封建國家的存在,才有了他們?yōu)t灑的身影,動輒就可以周游列國游學天下,他們有才,所以他們也有機會可以一國一國的宣揚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才有百家爭鳴的盛世;而再說商人,也因為有諸封建國家的存在,才讓那個時代的商業(yè)異常發(fā)達,但是,說白了,那個時代的商業(yè),不過就是搞囤積居奇罷了,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幾大財團,哪一個不是靠著戰(zhàn)爭財而走向繁盛的,所以,也只有各國依舊存在,他們這些商人才可以凌駕于各國之上,用自己的財富來為自己攥取到更多的財富。那么,表面上看,貌似這個國家的大多數(shù)人也都是在贊同分封制,那么,按照現(xiàn)在很多現(xiàn)人認為的一切尊重民意的說法,看來秦帝國就必然是要施行分封制了,但,很抱歉,如果秦王政真的那么做了,那秦王政本人,將會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
誠然,老秦人希望能夠分封,這是因為他們是戰(zhàn)勝國國民;各國士子也希望能夠分封,這是因為他們有才能,而他們的主張,更需要很多的國家存在,才能得以伸張;而作為那個時代財富的主要占有者的商人,更是希望能夠分封,如此,他們才能擁有獲取財富的最大方式,也就是發(fā)戰(zhàn)爭財;那么,筆者就想請問,有人曾考慮過那一千多萬平民的想法嗎?有人看到他們的存在了嗎?是的,他們無權(quán)、無才、也不是戰(zhàn)勝國國民,但他們也是人,他們也需要生存,而對于他們來說,只有和平,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哪怕那樣的和平被所有實權(quán)人物都不屑一顧,哪怕直到現(xiàn)在都有很多人在痛罵秦始皇的統(tǒng)一是破壞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破壞了百家爭鳴的盛世,但請問,請問那些人,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存在,那些百姓,會有生存的機會嗎?會有比較安定的生活嗎?是,秦朝是殘暴,可是秦朝再殘暴,也是和平時期的殘暴,秦的殘暴,只是因為其法治太過苛刻,只是因為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其各種行政能力的生疏所至,但毫無疑問,相對于戰(zhàn)爭時代來說,尤其是對于那些百姓來說,這已經(jīng)是幸福的很多了。然而,很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和平對于那些百姓的意義,哪怕是六國時期存留下來的那些貴族們,他們有誰曾想過?有一個人嗎?筆者就單說一例,那個后世很多人都敬佩的項羽,在后期,有曾想過百姓嗎?有曾做過對于百姓有利的方針政策嗎?相反的是,百姓在他眼里才是真正的豬狗不如,動輒屠城的記錄,需要筆者一一列示嗎?是,秦帝國很殘暴,秦始皇很暴虐,甚至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曾發(fā)生過屠殺四十萬趙軍的悲慘記錄,但是,正如元兇白起自己說的“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但項羽呢,有曾真正懺悔過嗎?更不要說后來的秦軍無論如何也都沒有他的那種動輒屠殺百姓的瘋狂記錄了,事實上,他們那些貴族,想的最多的,無非也就是復國,也只有復國,當然,他們之所以要富國的目的,也無非就是要拿取到他們曾經(jīng)失去的財富和權(quán)力罷了,而無疑,秦國施行分封制度,則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畢竟,這也是他們之后能夠復國的最大機會。而為何筆者要說秦王政是偉大的,的確,或許秦王政限于時代的局限,沒有想到更多,但由于匈奴大舉南下的事實,讓他不得不做出強行中央集權(quán)的決策,但毫無疑問,秦王政在偶然間所做的,恰恰才是最為正確的,正是因為他的強行通過,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哪怕那個時代的百姓在十幾年后因為那些貴族而卷入了更大的苦難之中,但畢竟秦王政畢生努力的統(tǒng)一,是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的,所以才能為后人銘記并傳承,才能讓后來的中國百姓得以有機會生存在一個個相對和平的年代里,才能讓中國的人口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難以相媲美的,所以,筆者才由衷的說,秦始皇帝是真正偉大的。
并且,秦帝國建立,之所以與其他征服戰(zhàn)爭不同,就在于秦帝國建立之后,秦國國民壓根就無所謂戰(zhàn)勝國國民與戰(zhàn)敗國國民之分,秦始皇帝以他那獨有的大氣魄手筆,將存在于那個時代的國家壁壘強行打破,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刻,至少在名義上,在秦帝國內(nèi)部,已經(jīng)沒有什么六國了,所以,也就更不可能有六國國民了,有的,就只是一種人,那就是秦人。而這一切,也都是因為,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nèi),始皇帝都能堅決貫徹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施行。其實,在朝會上,秦王政也不是沒有支持者,最起碼廷尉李斯,就是一個堅定的法家弟子,故而由于與秦王政在理想上的一致性,才讓李斯雖然是六國士子的代表,但卻毅然決然的站在了秦王政的身邊。也就說在秦王政最為窘迫的時候,李斯用他那精彩的演講,完美的駁斥了丞相王琯,于是,趁著諸大臣無法反駁之時,秦王政便強行通過了對于國家地方政治制度的確立。由此,天下遂正式分為三十六郡,而根據(jù)筆者的查證,作為秦帝國時期最基本的三十六郡分別為: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云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等三十五,并與內(nèi)史合為三十六郡。
同時,三十六郡全部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制,以郡守、郡尉和監(jiān)御史作為秦帝國地方行政單位的三駕馬車,其中,郡守作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全郡所有政務(wù);而郡尉則作為全郡最高軍事長官,負責協(xié)助郡守;至于監(jiān)御史則負責全郡的監(jiān)察工作,并有權(quán)對于郡內(nèi)大小事物施行監(jiān)督,同時,其還直接向中央三巨頭之一的御史大夫負責。與此同時,在郡行政單位之下,秦帝國又分別設(shè)立縣、鄉(xiāng)、里等三級地方行政單位,而其設(shè)立的原則也皆與郡行政單位一致,筆者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而論了。由此,秦帝國地方政治制度則全面設(shè)立。 最后,再關(guān)于第三點,也就是未來秦帝國的政策走向,由上述史書中可見,車同軌,書同文,聚天下富商于咸陽與搜捕天下兵器成為了秦帝國建立之初的基本四項國策,對此內(nèi)容解讀,筆者就權(quán)且在以后再為大家細細解讀吧,總之,除過后兩樣外,尤其是前兩項,可謂是真正的福澤千秋啊。
綜上所述,發(fā)生在秦國的這次朝會,所頒布的一項項法規(guī)政策,無疑都是影響很深遠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當然,在此次朝會中也存在著太多的不快,尤其是對于地方政治制度的設(shè)立,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分歧很顯然已經(jīng)是很難調(diào)和了,雖然最終始皇帝還是強行通過了,但,其實大家都明白,有些事,該來的終究會來,朝會中的分歧,才只是開始,真正的風暴也還在后面,面對利益,面對權(quán)勢和財富,沒有人會輕易松手的。
無論如何,秦帝國總算是建立了,而秦王政也真正成為了秦始皇。而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此時的秦王政最起碼也應(yīng)該是志得意滿的,畢竟,如此之功績,古今唯他一人,但,其實也只有秦王政自己知道自己如今是有多么的為難。事實上,在伴隨著帝國成立的這段日子里,秦王政身體內(nèi)部的病癥,已經(jīng)在一次次的提醒他,死神距離他是有多么的近,但是,他真的已經(jīng)沒有辦法停止了,他也不可能停止,因為,他是始皇帝,所以,還有無數(shù)的國家大事需要他親手去辦,去安排;同樣,也因為他是始皇帝,所以,他無法做到真正相信任何一個人,以至于他直到此時,都還沒有真正確立自己的妻子,的確,他有美人無數(shù),他已經(jīng)身為帝國皇帝,可是,帝國的皇后呢?她在哪里呢?或許,始皇帝也沒有機會去找到那個人了,熟知歷史的我們都很清楚,就在秦始皇帝統(tǒng)一全國,宣布建立秦帝國的那一年,距離始皇帝逝去的時間,也已經(jīng)不足十年了。
是的,十年的時間,秦王政也只剩十年的時間了,但,我們都知道,他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當然,此時的秦王政的確也可以撒手不管,一心養(yǎng)病,或許還能多撐幾年,但,很顯然,他如果真的那樣做了,那他就不是秦國始皇帝了,那么,就是在這短暫的十年時間里,一個人,究竟能干些什么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 文/二十三年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