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東西,總是為人們所追求欣賞。中國關于美的含義都由其書法而生,對于能呈現美的線條、形式以及結構,都不可與書法割舍。書法承載每朝每代、每位大家的的格律以及樣態(tài),奠定了中國美學的根基,給與了各種藝術類型審美之系統(tǒng),體現了中國人對美對精神追求之極致。中國書法自誕生以來,歷經各朝各代,從百姓到帝皇之喜愛,傳承之久,影響之深,或許是其它藝術門類所不能及。
中國的文字始于“仰韶文化時期”,書法藝術也是從甲骨文開始。從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漢的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中國的文字雖看似每字方正,卻因筆劃組成復雜,從而帶出變化無窮的結構。書法通過對筆劃線條、字體組合結構的變化,闡述了中國對美的欣賞與表現,在每個朝代中,各種無論細微、粗狂、嚴謹、自然、均衡、參差,書法都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這個朝代的時代精神,表現出大家們對美的感悟。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睅浊暌詠?,中國書法恒久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東方藝術之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之瑰寶。 秦代書法——文字統(tǒng)一 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甲骨文和金文,從商代后期到秦統(tǒng)一中國前,漢字開始了由繁到簡的演變歷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這成為當時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由李斯主持統(tǒng)一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李斯書寫的《泰山石刻》、《瑯琊石刻》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書法。但小篆由于篆法苛刻,書寫很是不便,隸書由此出現,“隸書,篆之捷也”。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得漢字趨于方正,并且打破了篆書單一用筆的局限,有了豐富的變化,由圓到方,由劃到寫,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兩漢書法——隸書大盛 漢代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不斷變革的關鍵性的朝代。隸書是漢代最為普及的書體,漢末年,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這成為漢隸成熟的標記,漢隸不但筆法成熟,而且風格多樣,至東漢,碑刻上的隸書已登峰造極。于此同時,破體隸書出現,逐漸發(fā)展為章草、真書、行書,到了東漢末年,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 魏晉書法——書體演變 魏晉書法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行草諸體日趨完善,新興門閥士夫階層清俊直率,崇尚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家大家輩出。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王羲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被譽為“飄若游浮云,矯如驚龍”,他一改漢魏質樸之風,開妍放勁健之體,創(chuàng)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王獻之“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一筆書”亦因新穎豪邁而為世人所重。 南北朝書法——民間興盛 南北朝書法繼承魏晉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出現了很多無名書法家,他們繼承了前人書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為唐代書法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在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碑又稱魏碑,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fā)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 唐代書法——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在書法發(fā)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后書法的又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在這一時期,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法家,有大量的墨跡和碑貼傳諸于世,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代宗李世民都是這一時期的大書法家。其中,孫過庭纂寫的《書譜》是書法史上劃時代的論著,提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觀點。唐代書法的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 五代書法——唐風遺存 五代書法雖然繼承唐末之特點,但因為戰(zhàn)火不斷,局勢分裂難免具有衰敗趨向。蘇軾曾如是評價五代書法,“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痹谶@一時期,書法上的成就者當推楊凝式,他在書法史上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他一變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轉向奔放奇逸,用筆布白皆有新意,深深影響了北宋“四家”。此外,李煜、徐鉉也頗成就。 宋代書法——帖學大行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chuàng)一代新風。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他收集名人墨跡,匯集各家書法,雙鉤描摹,刻于板上,拓印成帖,這就是《淳化閣帖》。有了書貼,書寫不必再尋真跡,同時打破前人法度,而注重意趣,注重書法家的自身修養(yǎng),強調書法的抒情意味,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辟了新的道路。但事有利弊,貼學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fā)展。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四大家。此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令人稱道。 元代書法——宗唐宗晉 崇尚復古是元代書法的總體情況,宗法晉、唐而少創(chuàng)新。趙孟頫,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字的體態(tài)。元代書法有成就者主要在真、行、草書,而篆隸并不出色。雖然元代書法沒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但政治開放使得書法家能夠隨心而言,這為明代草書名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另外,元代書法家注重復古亦使得各種書體全面復興,趙孟頫由此走上詩書畫結合的道路,突破了藝術品形制上的限制。
明代書法——由宋追唐 與宋代一樣,明代也是貼學大盛的一代,書貼傳刻十分活躍,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整個明代書體以楷書居多,崇尚纖巧秀麗,缺乏生氣和個性。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明代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家們追求大尺幅,暢快淋漓的視覺效果,黃道周、倪元璐、徐渭是其代表。其中,明末書畫家董其昌,可謂是明代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他書法吸收古人精華,但不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繪畫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為明末清初畫壇帶來很大影響。雖然,明代書法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卻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清代書法——艱難蛻變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政治經濟無法與大唐相提并論,但其書法自有絢爛迷人之處。在這個朝代,書法經歷了一次艱難的蛻變,它突破宋元明以來的貼學限制,開創(chuàng)了碑學,其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皆可以與唐宋明代表性書法媲美,風格秀健雄渾。書法家們借古開金的精神和充滿個性的書法創(chuàng)作,使得清代書壇呈現出一片興盛的局面。傅山和王鐸是清代早期書法的代表,他們獨標風格,另辟蹊徑,劉墉是清中期代表,乃貼學集大成者,而后鄧石如開創(chuàng)了碑學之宗,至清末,碑學大盛,康有為、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chuàng)新,影響所及直至當代。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書法各種各樣的韻律都得到了嘗試,各種各樣的結構都得到了探索。陰柔、陽剛、文雅、質樸不斷對立、不斷更換、繼而統(tǒng)一、后又更替。書法歷史是一個動態(tài)的,自辯的,更新的過程。兩漢樸實、雄渾、朝氣蓬勃的隸書,到東晉二王把優(yōu)雅、文柔、含蓄之美推崇備至,到魏碑把原始部落的自由、質樸、厚重表達的淋漓盡致,唐宋繼而將二王之秀麗推至極致,深入人心。明清近代,質樸、剛強、雄渾、之美再次被推崇。中國書法中精神文化的不斷轉化、融合,使得民族血液不斷更新、重整,如此反復使之始終煥發(fā)生機。
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書法是抽象的藝術,書法是文字的舞蹈,書法更是心靈的藝術,它的靈魂和魅力需要我們用一生來體味與感受。
我的一生似乎注定于書法,于藝術有著注定的緣分。 自幼,我在伯父張伯雄的影響下學**繪畫,后有幸得到嶺南派畫家黃霞川先生的教誨,學**書法和水墨畫,少年,我又跟隨譚雪生和徐堅白兩位先生學**油畫。在這一過程中,我充分**著中西藝術之精華,在傳統(tǒng)與現代,經典與創(chuàng)新之間,暢快遨游。成名后,在繪畫技巧得到丁紹光先生的傳授與啓?,后從托尼先生**雕塑,從李四龍先生研修哲學,從王志遠先生研**宗教藝術,從薜永年先生研**美術史論與古書畫鑒賞。 在諸多藝術類別中,書法之余我,有著特殊的意義。在五十余年的人生歷程中,我走過山水,見過江湖,有過成功,有過榮耀,有過誘惑,有過妥協,但我未曾停止過對于書法藝術的追求,它讓我能夠與自己的內在相聯結。透過它,我能紛擾的人生中,窺見自己的心性;透過它,我能感受到物我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白紙黑字,了然于目,讓我直面真心,向內求索,而對于多種藝術精華的吸收也不斷給予我靈感和力量,讓我的筆法愈加純熟自然,發(fā)乎于心。從書法中,我領悟到人生之大智慧。
如果說,要將我的書法風格做以描述,我認為它可以用純粹真誠、飄逸儒雅、灑脫流暢、剛柔相濟、入古求新來形容。我希望它能具有一股如宗教般的力量,讓觀者從中體會到靈動、平和、美好與永恒。近年來隨著書法研**的深入,我開始創(chuàng)作一種全新的書法風格,那是融合了宗教色彩,抽象繪畫以及傳統(tǒng)書法的藝術風格,有著全新的視覺感受和筆墨筆法,亦古亦今,亦中亦西,這或許將是我的藝術使命。 當然,研**書法四十四載,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回顧我這一過程的感悟,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一一初悟 第一階段是從我八歲起跟隨老師學**書法到二十八歲的這二十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的書法的思考與水平有了很多提升,但卻難免是淺斟低酌自娛自樂,未曾真正將書法融于我的生命之中。 我的啟蒙導師黃霞川老先生是嶺南畫派的終生捍衛(wèi)者,是我極其敬仰的一位先生。曾國藩曾說,“求學之人不怕志向不高,只怕不能持之以恒”,黃老先生就是窮盡畢生精力,持之以恒攀登藝術高峰的杰出代表,他為人謙虛果敢,淡泊以對財富榮譽,對命運的恩賜不炫耀,也不推辭,他不但培養(yǎng)了我的藝術情趣,也塑造了我的性格,讓我受用至今。 在他的指導下,我從臨摹歐陽詢的字帖入手,諳熟了楷書之結構、章法,同時也練**了趙孟頫“趙體”楷書和王羲之“王體”的隸書與行書。在跟隨黃老先生學**,以及后來自己研**書法的過程中,我對于古人那些名揚千載的字帖、碑帖懷有一顆深深的敬畏之心。我竭盡所能地在那一階段勤加練**,以求能與這些名人字帖取得一分相似,以為自己已經領會了些許古人書法之精髓?,F在想來,確有些稚氣。 那時的我,只有研**古人書法的靈感,而沒有產生屬于書法本身的靈感。通過字帖去臨摹古人自己,與在自身書法生命中迸發(fā)靈感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或許兩者可以互為因果,相互促進,但如果不能對此有明晰的了解,難免會因此我們對于書法本質的誤解。正如我們會誤以為,歷朝歷代的名人字帖,就是書法本身,是書法的全部內容,但實際上,我們之于書法本身的意義,是要靠日復一日的鍛煉與不斷的反思才能獲得。 我也曾試圖通過傳世字帖窺探書法的全部面貌,但卻發(fā)現,這是一條無法走通的路,我們所面對的書法作品只是流傳下的這一部分,即便是從最古老的甲骨文到未曾遠去的民國晚期書法,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到懷素的《自敘帖》……所有這些都是經過選擇的,你永遠無法知曉這一幅字是如何書寫的,你也無法知道有多少精彩的字帖是你永遠無法看到的,即便你窮盡畢生精力,尋遍天下書法,看到的也不過滄海一粟。 我開始模糊地意識到,書寫不過是一種表達方式,它真正的意義是那些文字背后的內容,因此,即便我能臨摹出不同名家的字體,也不能證明我真正體悟到其中精髓,真正擁有書法之生命。我所應該做的,是于自身中,真正開啟對于書法生命的企圖,然后去尋求自身與書法真正解決之道。 于是,我不再滿足于對字帖的臨摹,而是更加深入地去學**與研究歷朝歷代的書法藝術,了解中國書法發(fā)展的歷程與脈絡,了解不同時期的各個字體,從結構、用筆、到章法、墨法…..在我看來,當你只了解一種藝術的時候,你就無法了解藝術的本質,同樣,當你只囿于一種字體,你也就失去了真正了解書法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迷戀上楊凝式與孫過庭的書法,我沉醉于他們充滿魅力的筆墨和無盡的才華中,并將他們的書法藝術作為我深入鉆研的對象,通過感受他們筆墨之下的生命與思考,接近真正的書法藝術,進而開啟我自己的書法生命。
在書法史上,楊凝式被視為承唐啟宋的人物,他的書法宗師歐陽詢、顏真卿,后**二王,用筆奔放奇逸,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行楷書《韭花貼》,布白舒朗,清秀灑脫,行書《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氣勢開張,古樸雄渾。他出生望族,富有文采,但時逢亂世,朝代更迭,他以“裝瘋”為處世之法,求得平安度日。因此,他的書法風格多變,筆跡遒放,縱逸奇絕,天真爛熳,淋漓快目,有著一種超然于世的灑脫。孫過庭出身寒微,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專精極慮,自學成才,后入朝為官,但操守高潔,遭人讒言丟官,卒于貧病交困。相比于楊凝式的純任自然,爽朗奔放,孫過庭的書法,則顯得有些沉穩(wěn)規(guī)矩。他以草書揚名,尤妙于用筆,雋拔剛折,他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三篇草書傳世,以《書譜》影響最為久遠,既得二王筆法真諦,又有所發(fā)揚創(chuàng)新,令人稱嘆。
在對他們的研究之中,我的書法水平得到自然的提升,書寫的技法愈發(fā)熟練,書寫的內容也愈加廣泛,這反而促進我對書法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書法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藝術,每個人都能夠構建自己的書法風格,但如果你想要進入到書法的世界中,恐怕就不是知識、理論能夠達到的,必須要有一些真實的人生體驗。我了解到必須通過認真臨摹去磨練技法,卻不可把臨摹當成終極目標,必須是經過臨摹由形象帶入進古人書法中的精神,通過得到技法的提高從而于書法中抒發(fā)自我的情感,這才是書法意義之完整。于是,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開始了新的旅程。
第二階段一一醒悟 第二階段是從我二十八歲到四十八歲這二十年??梢哉f,這二十年是我人生經歷最為豐富的時期,我曾在痛苦的邊緣徘徊,不知如何面對恩師的離去,也曾攀上事業(yè)頂峰,獲得令人羨慕的榮譽與成績。在對藝術的追求上,我不曾有絲毫懈怠,在服裝設計中,我將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相融相通,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藝術語言。而這些體驗,也幫助我開啟了真正屬于我的書法生命。 在這一階段,雖然我有過茫然,找尋不到真正的榜樣,但我開始意識到,書法對于我而言,已不是單純的書法,而是一種自我存在的責任。更深一步說,當我真正有能力去發(fā)現自身與書法之間的深刻關聯時,我對于書法的責任就已經與中國數千年的書法發(fā)展歷程融為一體了,演變成為對于文化與社會的責任。
于是,我決定重新回到我最初的純粹之心,不依賴對任何書法家作品的臨摹與研究,認真地訓練自己的書法能力。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書法能力的獲得,并非說練**書法、研究書法、談論書法就可以達到,而是要渾然忘卻這些目的性的動機,以一顆純粹之心將自身完全融入于書法的世界中,反復磨練以至于最終達成。而當我有能力將自身存在與書法本身密切連接時,我才意識到研**書法的困難。我不再敢說,我已經諳熟了某一位書法家的某種字體。做一個簡單的比喻,面對一顆長滿果實的樹,我可以用心觀察每一個果實,觸摸它,解剖它,甚至清數枝干,但實際上,真正決定這顆果樹生長的,是土壤、空氣、陽光和水分。書法真正的意義,永遠在筆墨之外。由此,我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土壤、空氣、陽光和水分”這些書法生命的基礎之上,由“外求”轉向“內求”,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格修養(yǎng),品質德行。只有具備真誠與善良的純潔之心,才能與歷代大師的書法作品有至深的對話,才能自在地置身于萬物之精神中,才能具備關切感悟世間一切之事的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感染力且至美的作品。同時,應注重書法與其它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不斷增強美學積淀與美學修養(yǎng)。因為再熟練的技巧、再精確的把握永遠都只是書法中的其中一個部分,無論再高都無法替代書法中能展現情感的另一部分。若窮極一生追求于技法的提高,而不從其他方面去發(fā)展,技法便缺乏支撐,往往到后來便失去方向。
縱觀千年,書法從來不是被培養(yǎng)的,而是在自我修養(yǎng)中鍛煉出來的。書法需要高尚的品德做支撐,需要深厚的學養(yǎng)作維持。古往今來的大書法家,無一以書法為職業(yè),書法卻是他們人格品性的體現。李太白書新鮮秀活,擺脫塵凡,飄飄仙氣;蘇坡老筆挾風濤,天真爛漫;黃公望書古澹絕倫,超卓之中,寄托深遠;王右軍、虞世南字體馨逸,舉止安和,富有春夏之氣。正所謂“字如其人”,人與字,字與人,二而一,一而二,魚水相融。歷代書法作品中,都不僅僅是對筆墨技法,書法語匯的禮贊,更多是對儒、釋、道之思想以及其人文素養(yǎng)的闡述。故而,書法想要達到某一種境界,必然要有與之相合的人生境界。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必然是自我情操、情懷的呈現,是在書法的語匯中體現個人教養(yǎng)、涵養(yǎng)的載體。在書法基本的規(guī)律和語匯中求更新、求風格,是急躁。縱觀歷史上大家的作品,都以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磨練自己的技巧,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之后,找到自我,才能真正提煉出自己的書法風格。從傳統(tǒng)中吸取精華,追尋傳統(tǒng)的規(guī)律,尊重書法的觀念,才是將來通過歷史的檢驗的通路。
雖然我自幼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擁有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但終究是凡夫,在很多時候并不能以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紛繁錯雜的各種事情,總會被情緒所困擾,被世事所羈絆。也許是因緣和合,在三十七歲時,我接觸了佛法,那段時間是我人生最困惑艱難的時期,佛法如黑暗中的燭光一般將我的生命點亮。在佛法的指引下,我開始了實證禪修,不斷地向內心求索,經年累月,未曾間斷,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對于生命有了更層次的認知,逐漸體會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性格愈發(fā)安靜平和,內心愈發(fā)開闊坦然。
在這段時間中,服裝設計師是我最主要的職業(yè),我成功經營多個服裝品牌,兩次捧得中國服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同時,我也未曾停止過對于水墨畫、油畫、雕塑、攝影、武術等其他藝術領域的探索,我相信,一切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而書法又高于其它藝術,因為它所書寫的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結晶,更具直通心性的力量。在我的服裝設計作品中,尤其是包括“江南”、“長江”、“黃河”、“西藏”等系列在內 |
|
|
來自: 昵稱37723181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