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說了我原藉東莞茶山南社,但其實回去的次數不多,去得最多的反而是南社旁邊的橫崗。因父親的表兄弟全都集中于此,比較熱鬧,故逢假期,父親總愛領著一家大小,回橫崗拜會各世叔伯兄弟。多年前曾寫過一篇有關回橫崗的文章,現(xiàn)重看,相當粗淺,但勝在親切,現(xiàn)再分享: —————————————————————————————————————————— 小時候對鯇魚沒有特別的感覺,只知道價錢不算最便宜,母親買來做菜,多數只買一截魚腩或魚尾,以姜蔥清蒸。所以對鯇魚的觀念都不大完整,都是分割的,并非整體印象。 直至小學三年級回鄉(xiāng)探親后,才能算真真正正體會到甚么叫「一整條」鯇魚。是次體會,畢生難忘。 那段日子,茅廁在國內農村還盛行,我鄉(xiāng)下的茅廁是建于魚塘之上。 小孩子總是「貪得意」,我也不例外,一到埗便迫不及待飛奔跑去試一試這「新屎坑」。茅廁十分簡陋,兩塊木板架于空中,屋頂開了一個大天窗,木板下面就是魚塘,通風系統(tǒng)十分良好,比香港的公廁強多了。 我小心翼翼地蹲在兩板之間進行解決時,竟有一種天大地大、任我奔馳的自由快感。正當我沉醉于這個在香港都市不能體會的感受時,突然發(fā)覺腳底下有異樣,先是撲通一聲,然后水聲彼起此落,像交響曲一樣,混亂中又帶有自然的動力。 我連忙低頭一看,原來魚塘跳出了數十條鱗光閃閃、手臂般粗大的鯇魚在扭動身體、爭相覓食,它們拚命把嘴巴張得大大,就像鄭板橋畫中的怪魚一樣,充滿了動感。 夕陽斜照在魚塘上,襯著金色的魚鱗,塘水塘魚互相輝映,小小的心靈,不期然起了極大的震動,不知道是為了發(fā)現(xiàn)原來一條鯇魚,反應可以這么大,抑或是不自覺地領會到生命熾熱的跳動。霎時間,本來陌生的鯇魚,竟也親切起來了。 當晚,鄉(xiāng)親們盛情款待,端來一道主菜,上面堆滿了蔥,淋滿了醬油…… 終于,我第一次嘗到一整條鯇魚,個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 (此文收錄于“采湳”一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