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友紐約飛鴻(即黃山先生)在《上海集郵》2011年12期和2012年第一期上先后發(fā)表了《郵票上的羅馬帝國》上、下兩篇一文,郵文內(nèi)容豐富,圖片精彩,說明詳盡,閱后獲益不淺。文中在有關(guān)西班牙遺跡中提到西班牙曾在1974年發(fā)行過一套8枚以“西班牙的古羅馬建筑和歷史”為主題的郵票,但未作介紹。恰好筆者手頭有此套郵票,現(xiàn)將之示出于下,并對郵票圖案作簡易說明,供郵友共賞,有不當(dāng)之處,請網(wǎng)友予以指正。 在這套8枚郵票中,5枚是古羅馬時代的建筑遺跡,3枚是當(dāng)時出生在西班牙但在古羅馬帝國工作并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古羅馬遺跡(按建造年代先后): 一、梅里達劇院(圖1)梅里達是古羅馬帝國在今西班牙的一個重要城市,建于公元前25年的奧古斯都(即屋大維)時期。梅里達劇院建于其后約10年,即公元前16-15年間。 公元一世紀(jì)末至2世紀(jì)初圖拉真時期,曾對劇院立面加以改造。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公元330-340年間),在劇院舞臺建筑上又增加新的裝飾結(jié)構(gòu),并在劇院周圍修有人行道。后來因長期不用,劇院基本為灰土覆蓋,現(xiàn)經(jīng)整理,成為旅游勝地。 圖1梅里達劇院郵票圖 圖2劇院舞臺圖片 圖3  二、塔拉戈納的凱旋門(圖4)塔拉戈納是西班牙沿地中海海岸的一個城市,在巴塞羅那西約100公里。凱旋門在塔拉戈納市區(qū)北約20公里。建于公元前13年的奧古斯都時期,可能是對奧古斯都大帝的才能和貢獻的贊譽。 該凱旋門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僅有中間一所拱門。兩邊柱壁各由四根方形立柱組成,中為凹槽,立柱冠以柯林斯柱頭。凱旋門上部由上楣、中楣、下楣組成。所用石塊可能為當(dāng)?shù)厮a(chǎn)。 圖4塔拉戈納的凱旋門郵票圖 圖5凱旋門和周圍環(huán)境圖片 三、塔霍河上的阿爾坎塔拉大橋(圖6,在阿拉伯文中“阿爾坎塔拉”即“大橋”之意)塔霍河是流經(jīng)西班牙中部的一條大河,經(jīng)由葡萄牙出海。大橋建在卡塞雷斯省內(nèi)距西、葡邊境約12公里處,兩邊河岸均為高地,河壁陡峭,工程甚為壯觀。大橋為羅馬建筑師拉塞爾于公元105-106年間建造,全長214米,下有六個橋洞,由5座橋墩和兩邊各一個支架支托。 大橋中間最高處距地面48米,大橋涵洞寬度因水流情況不同而異,從14米到28.6米不等。橋墩截面為12.2米長,8.3米寬,前有一三角形分流楔形拱石,使橋墩成五角形。大橋上面有8米寬的道路,人行道6.7米,余下1.3米為道邊石墩。 在大橋中間有一小型凱旋門, 圖6塔霍河上的阿爾坎塔拉大橋郵票圖 圖7 大橋圖片。 圖8大橋上的凱旋門圖片 四、塞哥維亞高架引水渠(圖9) 塞哥維亞是西班牙的古都,該城有一座古羅馬時代的高架引水渠,是在西班牙境內(nèi)最具有紀(jì)念碑意義的建筑。引水渠的建成時間無準(zhǔn)確記載,大約在公元一世紀(jì)末到2世紀(jì)初之間。 水渠所用之水引自15公里外的河流,經(jīng)過儲存、沉淀再引入市內(nèi)。引水渠長813米,有雙層拱券渡槽,共有128個拱券,最大高度約為28.5米,包括6米基座。引水渠全部用花崗巖石塊砌成,沒有使用泥漿。 渡槽頂部內(nèi)有一U形溝槽,溝槽寬寬0.55米,深0.46米。 下層拱券寬度約4.5米,其支柱尺寸由上向下逐漸增大,每根支柱頂部尺寸為1.8米*2.5米,底部尺寸約為2.4米*3米。 在建造時,在最高的三座拱券上有青銅制成的文字,其上有水渠的建造者名字及建造日期。目前還看見有兩個壁龕,其內(nèi)有雕像,一面為赫爾克勒斯像,傳說他是城市的建造者。另一面為城市的女保護神及圣斯提芬。 圖9塞哥維亞高架引水渠郵票圖   圖10和11引水渠的兩幅圖片 五、塔拉維拉·拉比埃哈的奧古斯都廣場法院大樓(圖12) 在斯科特目錄上,此郵票的英文名為“Tribunal arch talavera Forum”,《歐洲卷》的編者將之譯為此名。筆者在網(wǎng)上未能查到相應(yīng)有用的資料,無法作更詳細的介紹 圖12塔拉維拉·拉比埃哈的奧古斯都廣場法院大樓郵票圖 另外三枚郵票顯示出生于如今西班牙境內(nèi)的重要人物: 一、圖拉真(Trajan,53-117,圖13)又譯為特拉楊,98-117年間任羅馬皇帝。他在位期間,羅馬帝國達到強盛頂峰,版圖最大,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域皆為帝國領(lǐng)土,并深入到歐洲大陸腹部和英倫三島,圖14是他逝世那年的羅馬帝國領(lǐng)土圖,從中可見一斑。筆者曾在2011年7月12日和7月14日的博文《圖拉真紀(jì)念柱》和《圖拉真紀(jì)念柱補遺》中對他的有關(guān)情況做過介紹,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15 圖拉真騎馬畫 二、科爾多瓦主教何西烏(圖15)何西烏(Horsius of Cordoba,約257-359)出生于西班牙科爾多瓦,公元3世紀(jì)末被任命為科爾多瓦主教,后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逐漸接近,公元313年成為皇帝的基督教顧問。他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在公元315年協(xié)助君士坦丁大帝組織召開解決基督教各派之間的糾紛問題的尼西亞公會議,羅馬帝國全境基督教主教300多人參加。會上制定了強制性的統(tǒng)一信條(后經(jīng)修訂為《尼西亞信經(jīng)》),確認上帝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宣布不接受此信條的阿利烏派為“異端”,開除其教籍。通過這一會議,基督教在政治、組織和思想上受到羅馬帝國的全面控制。 圖16 科爾多瓦主教何西烏在布道 三、詩人馬爾提雅(Marcus Valerius Martial,生于公元38-41年間,逝于公元102-104年間,圖16)出生于現(xiàn)西班牙境內(nèi)。青年時代來到羅馬,成為富人的門客。他撰寫的銘辭大多數(shù)是帶諷刺色彩的幽默小詩,被認為是古代銘辭體的典范,對以后歐洲諷刺小說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斗獸場表演記》及《銘辭》12卷。 圖17詩人馬爾提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