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對拉斐爾的壁畫《圣禮之爭》和《雅典學院》知之已久,但一直沒有收集到有關(guān)的郵票,直到2009年意大利發(fā)行紀念《圣體辯論》畫作制成500周年小型張和從國外郵商處購得塞拉利昂發(fā)行的《雅典學院》(局部)小型張(另外有四枚郵票未購得)以及從網(wǎng)上下載多幅有關(guān)兩幅畫的圖片后,才開始對之加大了研究興趣,對拉斐爾繪制與這有關(guān)的畫作的過程了解了更為詳細一些。在此,筆者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寫成博文發(fā)表與網(wǎng)友共賞。如有謬誤,請予指正。 一、教皇宮簽字大廳的天頂畫 16世紀初期,負責圣彼得大教堂與梵蒂岡宮的總建筑師是拉斐爾的叔父布拉曼特。在教皇宮內(nèi)有四間辦公大廳,教皇朱理二世想在其內(nèi)繪以壁畫,以羅馬教廷的歷史為主要內(nèi)容,用富麗堂皇的畫面贊譽天主教及其首腦,用來宣揚羅馬教權(quán)的威望。并要求在畫面上必須繪有現(xiàn)任教皇朱理二世本人和其繼承人利奧十世的肖像。布拉曼特為了讓拉斐爾這個年僅25歲的畫家一顯身手,說服了朱理二世,請拉斐爾來羅馬完成這項任務(wù)。按照這樣要求,拉斐爾對辦公室的四個大廳做了認真的思考,分別繪以相應的壁畫,其中以第一大廳的四組壁畫最為出色,成為人類繪畫史上的不朽之作。 第一大廳是教皇的簽字大廳,面積不大,縱長9米,橫向約6米。拉斐爾在不完全違背教皇意圖的情況下,借助不同的題材情節(jié),把當時社會崇尚的“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律”四種學問,用宏大的繪畫加以贊美,表現(xiàn)出了人類智慧與文化的最高境界,從而在當時教會統(tǒng)治下的社會,為宣揚人文主義思想作出了突出貢獻。 簽字大廳的四面墻上的畫作分別是《圣禮之爭》、《雅典學院》、《帕爾納斯山》和《三德圖》。在四面墻的頂上,還繪有四幅圓形構(gòu)圖的寓意畫:“神學”、“哲學”、“詩歌”和“法律”四個女神像。這四幅畫是用“鑲嵌畫”風格的金色背景裝飾而成。在四幅女神像圓形畫兩兩之間,還繪有取自圣經(jīng)和希臘神話故事的四幅長方形的畫作:《最初的推動者》、《所羅門的判定》、《雅典和夏娃》和《阿波羅與瑪耳緒阿斯》。 圖2-3 圖4-5 圖6-7 圖8-9 圖1(題圖)是天頂畫的總圖,正中上方倒置的是“神學”女神像(圖2),其后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阿波羅與瑪耳緒阿斯》(圖3)、“詩歌”女神像(圖4)、《最初推動者》(圖5)、“哲學”女神像(圖6)、《所羅門的判定》(圖7)、“法律”女神像(圖8)和《亞當和夏娃》(圖9)。 《阿波羅與瑪耳緒阿斯(Apollo and Marsyas)》故事取自希臘神話。阿波羅主管音樂,瑪耳敘阿斯是一名小河神,他拾到雅典娜扔掉的長笛,便向阿波羅提出比賽吹笛,結(jié)果賽輸了,阿波羅對其魯莽行為十分生氣,將其吊在樹上剝?nèi)テ浔砥?。希臘和捷克曾發(fā)行過有關(guān)比賽和剝皮的郵票,筆者擬在以后有關(guān)阿波羅的博文中再行介紹。 《最初的推動者(Prime Mover)》故事來源不詳,主題可能是表現(xiàn)上帝派天使推動地球開始轉(zhuǎn)動。 《所羅門的判定(The Judgement of Solomon)》故事取自《圣經(jīng)·舊約》。所羅門是古代希伯來統(tǒng)一王國的國王,以智慧著稱。圖中表現(xiàn)的是傳有兩婦爭奪一嬰兒,訟于其前。所羅門佯命將嬰兒劈為兩半,分與二人。一婦同意,另一婦反對,于是斷后者為嬰兒生母。 《雅典和夏娃(Adam and Eve)》,這是人人熟知的故事,但拉斐爾在作此畫時,“表現(xiàn)的著重點不在于表現(xiàn)亞當夏娃偷吃禁果之后被上帝驅(qū)逐的羞恥感,而在偷吃禁果時那種”愛”的沖動。應該說為維護人類生育繁衍的權(quán)利,愛是無罪的”。此畫在“刻畫人體手法上,于溫柔典雅之中更增加了力的強度,贊頌了人權(quán)和人的力量?!?/font> 有關(guān)《圣體辯論》、《雅典學院》、《帕爾納斯山》和《三德圖》的畫作,筆者擬在此后的博文中陸續(xù)介紹。應該說明的是筆者只是一個集郵愛好者,對繪畫藝術(shù)知之不多,所發(fā)布的博文主要根據(jù)一些專著和辭典介紹的內(nèi)容,將文字與郵票或圖畫結(jié)合起來編寫而成。 主要參考的專著和辭典有以下一些: 《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吳澤義等編著,人民出版社,1988 《世界美術(shù)名作鑒賞辭典》,朱伯雄編著,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 《世界藝術(shù)史·繪畫卷》,崔慶忠著,東方出版社,2003 《藍色畫廊系列·春的故事,》翟宗祝編著,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9 《外國人名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 《宗教詞典》任繼愈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神話辭典》,鮑特文尼克等編著(蘇聯(lián)),黃鴻森聞乃錚譯,商務(wù)印書館,198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