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約言》(論意境) [清]宋曹 夫欲書先須凝神靜思,懷抱蕭散,陶性寫情,預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分之。若迫于事,拘于時,屈于勢,雖鐘、王不能佳也。凡書成宜自觀其體勢,果能出入古法,再加體會,自然妙生。但拘于小節(jié),畏懼生疑,迷于筆先,惑于腕下,不成書矣。今人作書, 如新婦梳妝,極意點綴,終無烈婦態(tài)也,何今之不逮古歟? 《書法雅言·取舍》(論意境) [明]項穆 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 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還,開合連絡。務求雄健貫通也。次又尊其威儀,疾徐進退,俯仰屈伸,務求端莊溫雅也。然后審其神情,戰(zhàn)蹙單疊,回帶翻藏,機軸圓融,風度灑落;或字馀而勢盡,或筆斷而意連,平順而凜鋒芒,健勁而融圭角,引伸而觸類,書之能事畢矣。然計其始終,非四十載不能成也 《書法雅言·神化》(論意境) [明]項穆 澄心定志,博習專研,字之全形,宛爾在日,筆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從臂,指能從心,瀟灑神飛,徘徊翰逸。如庖丁之解牛,掌上之弄丸,執(zhí)筆者自難揣摩,撫卷者豈能測量哉?!吨杏埂分盀槲锊毁E”,“生物不測”,孟子曰“深造”“自得”,“左右逢源”。生也,逢也,皆由不貳、深造得之。是知書之欲彎化也,至誠其志,不息其功,將形著明,動一以貫萬,變而化焉,圣且神矣。噫,此由民主悟,不可言傳。字者孳也,書者心也。字雖有象,妙出無為,心雖無形,用從有主。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徇象表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養(yǎng)氣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書也,無間然矣。 至夫《漢方朔贊》,意涉瑰奇;《燕樂毅論》,情多抑郁;《修禊集敘》興逸神怡;《私門誓文》情拘氣塞。此皆相時而動,根乎陰陽鄶慘之機,從心所欲,溢然《關睢》哀樂之意,非夫心手交暢,焉能美善兼通若是哉。相時而動,或知其情,從心所欲,鮮悟其理。 《廣藝舟雙楫》(論意境) [清]康有為 夫書道猶兵也,心意者將軍也,腕指者偏裨也,筆鋒者先鋒也,副毫者眾隊也,紙墨者器械也。古之書論,猶古兵法也。古碑猶古陳圖也。執(zhí)筆者束伍也,運筆者調卒也, 選毫者先鋒也。將軍不熟于古兵法陣圖,則無以為將 軍。偏裨不習熟將軍之意旨,而致之士卒,不能束伍。或束伍不嚴,則無以為偏裨。毫不受令,則為驕兵,受而眾隊不齊心,則為偏師,為散勇。將卒至矣,器械不精良,或精良而不善用,亦無以殺敵致果。有一于此,皆可致敗。名將練兵,豈可使有懈可擊哉? 若夫百練之師,熟于古兵法,加以神明變化,武穆曰:“運用之妙,則在一心”。此又存乎其人矣。 新理異態(tài),古人所貴。逸少曰:“作一字須數種意”。故先貴存想,馳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間,象物飛潸動植流峙之奇,以疾澀通八法之則,以陰陽備四時之氣。新異態(tài),自然佚出。 《字學憶參》(論意境) [清]姚孟起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可通書法之妙。意到筆隨,不設成心,是上句景象;無垂不縮,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 作隸須有萬壑千巖奔赴腕下氣象。 歐書貌方面意圓,褚書貌柔而意剛,顏書貌厲而意和。 顏書極神妙,以深墨重筆取之,謬矣!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作書須有此氣象。而其細心運意,又如穿針者,束線納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竅。 《臨池管見》(論意境) [清]周星蓮 字有一定步武,一定繩尺,不必我去造作。右軍書,因物付物,純任自然。到得自然之極,自能變化從心,涵蓋萬有。宜其俎豆千秋也。 《藝概》(論意境) [清]劉熙載 右軍書以二語評之,曰:力屈萬夫,韻高千古。 欲作草書,必先釋智遺形,以至于超鴻濛,混希夷,然后下筆。古人言“匆匆不及草書”,有以也。 東坡論吳道子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之于書,但尚法度與豪放,而無新意妙理,末矣。 論書者曰“蒼”、曰“雄”、曰“秀”,余謂更當益一“深”字。凡蒼而涉于老禿,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輕靡者,不深故也。 《書筏》(論意境) [清]笪重光 筆之勢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紐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奇正。 活潑不呆者其致豁,流通示滯者其機圓,機致相生,變化乃出。 《鈍吟書要》(論意境) [清]馮班 晉人盡理,唐人盡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為過唐人,實不及也。 學草書須逐字寫過,令使轉虛實一一盡理,至興到之時,筆勢自生。大小相參,上下左右,起止映帶,雖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此是要訣。 唐人用法謹嚴,晉人用法瀟灑,然未有無法者,意即是法。 晉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 《山谷文集》(論意境) [宋]黃庭堅 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閑澹乃入微耳。 《后山叢談》(論意境) [宋]陳師道論書 善書者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古之圣人耳目更用,惟心而已。 《臨池心解》(論意境) [清]朱和羹 意在筆先,實非易事。窮微測奧,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臨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縮攢捉,細心體認,筆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謂意在筆先也。安能如筆在意先者之超超玄箸哉? 作文須立身題巔,從空處落想,到得空處,自然不脫不粘。作畫到得空處,自然超渾灑脫,作書何獨不然? 《東洲草堂文集·跋道因啤舊拓本》(論意境) [清]何紹基 有唐一代,書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萬有,則前惟渤海,后惟魯國,非虞、褚諸公所能頡頏也。此論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都尉此書逼真家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險勁橫軼處往往突過乃翁。所謂智過其師,乃堪傳授也。欲學渤海,必當從此帖問津。若初學執(zhí)筆便橅仿《化度》、《醴泉》,譬之不掛帆而涉海耳。(論意境) 《東洲草堂詩鈔·題雨舲中丞圣教序第一本》(論意境) [清]何紹基 二十余年集書罷,乃似將軍一筆寫。 想見仁師八法精,前后智素宜方駕。 昔嫌姿媚出顧盼,今覺橫奇多變化。 肥畫全包血肉豐,細筋內注神光射。 珊瑚玉樹交柯生,杰閣飛樓向空跨。 倘非氈蠟到古先,豈易山猿動驚詫。 …… 《藝舟雙輯》(論意境) [清]包世臣 問:先生常言左右牝牡相得,而近又改言氣滿,究竟其法是一是二? 作者一法,觀者兩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勢可言。氣滿,則離形勢而而專說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氣尚不滿者,氣滿則左右牝牡自無不相得過且過者矣。言左右,必有中,中如川之泓,左右之水皆懾于泓,若氣滿則是來源極旺,滿河走溜,不分中邊,一目所及,更無少欠闕處。然非先從左右牝牡用功力,豈能幸致氣滿哉!氣滿如大力人精通拳勢,無心防備,而四面有犯者無不應之裕如也。 《天瓶齋書畫題跋·補輯·跋泥金自臨東坡南華、妙高二詩》(論意境) [清]張照 凡書,必通靈與沈著并到,乃得。 《天瓶齋書畫題跋·補輯·跋自臨西園雅集圖記》(論意境) [清]張照 海岳細書, 得子敬神髓, 如牛毛、如蠅腳,展之皆可尋丈,諦視之,皆具天風海濤之勢,龍魚變幻之狀。 《天瓶齋書畫題跋補輯·跋自書蝶戀花詞半闕后》(論意境) [清]張照 靈秀二字,足盡筆墨之變。然有一分靈,即帶一分蠢;有一分秀,即帶一分俗。靈而不蠢,秀而不俗,非既得筆墨外因緣,又盡筆墨之能事,其安能知之?佛界有若干大,魔界即有若干大。 《天瓶齋書畫題跋·自書昌黎石鼓歌》(論意境) [清]張照 惟與造物者游,而又加之以學力,然后能生動;能生動,然后入規(guī)矩;入規(guī)矩,然后曲亦中乎繩,而直亦中乎鉤。 《天瓶齋書畫題跋·跋董文敏前后赤壁真跡》(論意境) [清]張照 香光白云:“姿媚舊習,亦復一洗”。知其悔姿媚者深也。不入姿媚,即入怪迂, 此間無往足處。姿媚、怪迂,皆是務追險絕時魔界。若初學分布時,并是妙境也。然此二者,皆不能造,復歸平正位。 《拙存堂題》《東方畫贊》(論意境) [清]蔣衡 魯公書真入山陰之室,其所以異于虞、褚家者,剛勁中具靈何氣韻。后人以觚棱斬截為顏,不惟失其神理,并而目亦非矣。 《拙存堂題跋.十七貼》(論意境) [清]蔣衡 《十七帖》為右軍得意書, 其精熟處如庖丁解牛,神行宮止,不可思議。余嘗論:作楷書須有行,草意,使其氣貫。而行,草亦要具楷法,庶點畫可尋。今人不解此,指則方板其漫,草則蛇蚓縈回,豪侮無展束,甚至狂怒張。真飄墜羅剎,不可救藥。以顛,素為名,古人何罪,橫遭慢。悲哉! 《虛舟題跋·唐顏真卿自書太子少師告》(論意境) [清]王澍 臨顏書者,當得其澹古韻,但以雄厚求之,皮相耳。 《霜紅龕集·字訓》(論意境) [清]傅山 吾極知書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紙筆、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有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筆至,天也;筆不至而神至,天也。至與不至,莫非天也。吾復何言,蓋難言之。 《霜紅龕集·雜記三》(論意境) [清]傅山 漢隸之可思議處,只是硬拙,初無布置等當之意,凡偏傍左右,寬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今所行圣林梁鵠碑,如模中物,絕無風味,不知為誰翻者,可厭之甚! 《鈍吟書要》(論意境) [清]馮班 晉人盡理,唐人盡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為過唐人,實不及也。 學草書須逐字寫過,令使轉虛實一一盡理,至興到之時,筆勢自生。大小相參,上下左右,起止映帶,雖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此是要訣。 唐人用法謹嚴,晉人用法瀟灑,然未有無法者,意即是法。 晉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 《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論意境) [明]董其昌 書道只中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弇州山人四部稿·趙子昂雜帖》(論意境) [明]王世貞 子昂《續(xù)書譜》、《文賦》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己。 《書畫跋跋·跋趙文敏篆書千文》(論意境) [明]孫鉱 余不解篆書,第微識其意。若能用之真、行、草間,良是妙境。必欲真作篆,恐終是畫鬼魅手。 《書畫跋跋·跋鐘太傅薦季直表》(論意境) [明]孫鉱 太傅此表正與《蘭亭》絕相似,皆是已退筆于草草不經意處生趣。但《蘭亭》長,此匾;《蘭亭》瘦,此肥;《蘭亭》今,此古。然《蘭亭》以骨為肉,此以肉為骨;《蘭亭》規(guī)矩在放縱中,此放縱在規(guī)矩中。其相反處筆意亦正相合也。 《書畫跋跋·跋柳誠懸書蘭亭詩文》(論意境) [明]孫鉱 誠懸書力深, 此詩文率爾摘錄,若不甚留意,而天趣溢出,正與清臣《坐位帖》同法。然彼猶饒姿,此則純仗鐵腕敗筆誤筆處乃愈妙??梢娮髯仲F在無意,涉意則拘,以求點畫外之趣寡矣。中一、二俗筆不足嗤,惟間有丑怪處去惡道不遠,遠者亦玩其趣可耳。若效之恐遂成惡札。 《海岳名言》(論意境) [宋]米芾 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 《墨池編·續(xù)書斷》(論意境) [宋]朱長文 ?。ㄐ旌疲﹪L論書云:“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 翚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故浩之為書,識銳于內,振華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嘗書四十幅屏,八體皆備,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草隸相參,皆為精絕。 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尤為司空圖所寶愛。 又其(張旭)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處得,以終其身。嗚呼!書之至者,妙與道參也,技藝云乎哉!善乎韓子之知君志也,嘗稱君曰:“喜焉草書,怒焉草書,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顧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不寓于它,必于草書發(fā)之,故其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韓子未嘗輕與人,譽君如此,信矣。今其殘札斷簡,模鏤而傳者,見之使魄褫而心服也。 ?。敼┍屉m多,而體制未嘗一也。蓋隨其所感之事,所會之興,善于書者可以觀而知足。故觀《中興頌》,則閎偉發(fā)揚,狀其功德之萬盛;觀《家廟碑》則莊重篤實,見夫承家之謹;觀《仙壇記》,則秀穎超舉,象其志氣之妙;觀《元次山銘》則淳涵深厚,見其業(yè)履之純,馀皆可以類考。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tài), 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其真行絕妙,所謂如長空游絲,蟲肉絡壁者,吾于《察明遠》帖見之。 《東坡集》(論意境) [宋]蘇軾 筆墨之跡,托于有形,有形則有弊,茍不至于無而自樂于一時,聊寓其心忘憂,晚歲則猶賢于博奕也。雖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內者,圣賢之高致也,惟顏子得之。 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是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于學,此弊之極,遂至周越、鐘翼,無足怪者。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歐陽文忠集》(論意境) [宋]歐陽修 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有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qū)區(qū)于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于好勝邪! 《評書藥石論》(論意境) [唐]張懷瓘 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 泛覽則混于愚智,研味則駭于心神,百靈儼其如前,萬象森其在矚,雷電興滅,光陰糾紛,考無說而究情,察無形而得相,隨變恍惚,窮探杳冥,金山玉林,殷于其內,何其不有,何怪不儲。 《書斷》(論意境) [唐]張懷瓘 李君創(chuàng)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虬作驂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隸合文質,程君是先,乃備風雅,如聆管弦,長毫秋勁,素體霜妍,推峰劍折,落點星懸,乍發(fā)紅焰,旋凝紫煙,金芝瓊草,萬世芳傳。 古文元胤,太史神書,千類萬象,或龍或魚,何詞不錄,何物不儲,怪思通理,從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濤,如彼音樂,干戚羽旄。 王珉《行書狀》云: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到宿之麗天。偉字挺特,奇書秀出,揚波騁藝,余妍宏逸,虎踞鳳趾,龍伸蠖屈。資胡氏之壯杰,兼鐘公之精密,總二妙之所長,盡眾美乎文質。詳覽字體,究尋筆跡,粲乎偉乎,如圭如璧。宛若盤螭之仰勢,翼若翔鸞之舒翮?;蚰朔藕躏w筆,雨下風馳,綺摩婉麗,縱橫流離。 《書議》(論意境) [唐]張懷瓘 或四海尺牘,千里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筆,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于神化。 然草與真有異,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得盡勢未盡?;驘熓侦F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有類云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巖谷相傾于峻險,山水各務于高深,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梢孕钠?,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谷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肅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書譜》(論意境) [唐]孫過庭 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彷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 《四體書勢》(論意境) [晉]衛(wèi)恒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跂鳥肢,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黝臉腩駐, 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蛄桢溷防酰魮吲R危,旁黑邪附,似蜩螗挶枝。絕筆收勢,余纜糾結,若杜伯揵毒,看隙緣隵,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