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急性痛風屬于“痹證”范疇,在我國,尤其是中南部地區(qū),因為地理和氣候的關系,濕熱蘊結證為痛風的臨床主要證型。故治法以清熱燥濕為主,輔以活血止痛、通利關節(jié),標本同治,除體內(nèi)濕熱之邪,以止邪閉不通之痛。 接下來,我們?yōu)榇蠹医榻B一個對應上述治則的中醫(yī)痛風處方。 處方: 蒼術、黃芩、苦參、知母、茵陳、當歸各15g,土茯苓、姜黃各10g,甘草8g,等等。每天1 劑,水煎后早晚分服。以1 個月為1 個療程。服藥期間不服用其他治療痛風藥物,患者應戒酒,低脂、低嘌呤飲食,忌食動物內(nèi)臟、豆類、海鮮等高嘌呤食物。本方主要通過藥物利尿作用,加速體內(nèi)尿酸的代謝,促進尿酸從腎臟排泄; 同時具有解熱、止痛、抑菌、消炎等作用,以控制關節(jié)局部紅腫熱痛,抑制關節(jié)炎癥反應,預防關節(jié)出現(xiàn)感染。 按:方中以蒼術健脾燥濕、祛風散寒,茵陳清熱利濕,共為君藥; 知母、黃芩、苦參清熱燥濕,為臣藥;佐以當歸、姜黃活血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 甘草為使,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健脾清熱燥濕、活血通利止痛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蒼術具有鎮(zhèn)靜、排鈉、排鉀作用; 茵陳、知母、黃芩具有解熱作用,也能夠抑制多種細菌; 苦參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過敏等作用; 當歸含有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 姜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抑菌、止痛等; 土茯苓具有利尿、鎮(zhèn)痛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