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晴游滄浪亭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
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
注釋
⑴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镠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nèi)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
⑵連明:直至天明。
⑶嬌云:彩云,又云的美稱。弄:吳越方言,作的意思。陰晴:時陰時晴。
⑷簾虛:簾內(nèi)無人。日?。喝丈档?。
白話譯文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漲了起來,云兒濃厚,遮掩天空,時晴時陰,天氣也暖和。
簾內(nèi)無人,日色暗淡,花叢、竹叢一片寂靜,不時從中冒出幾聲小鳥的對鳴聲。
創(chuàng)作背景
慶歷四年(1044年),進奏院祠神之日,蘇舜欽作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循前例以賣舊公文紙的錢宴請同僚賓客。當時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對宰相杜衍、參知政事范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圖改革弊政之舉心懷不滿;而蘇舜欽得范仲淹薦舉,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這件事,借題發(fā)揮,彈劾他監(jiān)主自盜,結(jié)果,蘇舜欽被罷去官職,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區(qū)區(qū)一件小事,竟得如此嚴懲,蘇舜欽激憤不己,他帶著心靈上的創(chuàng)痛,流寓蘇州,不久,在城南營建滄浪亭。他時時攜酒獨往滄浪亭吟詩漫步,而《初晴游滄浪亭》就是在此背景下寫成的。
作品鑒賞
首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寫詩人目睹池內(nèi)陡添春水,因而憶及昨夜好一陣春雨。詩由“春水生”帶出“夜雨連明”,意在說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勢不小,好為下寫“初晴”之景作張本。正因昨夜雨久,雖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氣中濕度依然很大,天上濃密的云塊尚未消散,陰天跡象明顯;但畢竟雨停了,陽光從云縫里斜射下來,連輕柔的春云也帶上了暖意,天正由陰轉(zhuǎn)晴。以上就是詩中“嬌云濃暖弄陰晴”所提供的意境。詩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來寫天氣,取材典型。
第三句“簾虛日薄花竹靜”寫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并不怎么強烈;山上花竹,經(jīng)過夜雨洗滌,枝葉上雨珠猶在,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如果說這句是直接寫靜,束句“時有乳鳩相對鳴”則是借聲響來突出靜,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藝術(shù)效果。顯然,詩中寫由春景構(gòu)成的幽靜境界和題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緊。乍看,題中“游”字似乎在詩中沒有著落,但從詩中諸種景象的次第出現(xiàn),就不難表現(xiàn)出詩人在漫游時觀春水、望春云、注目簾上日色、端詳雜花修竹、細聽乳鳩對鳴的神態(tài)。詩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過詩人沒有像韋應物那樣明說自己“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詩人喜愛這“初晴”時的幽靜境界是有緣由的。他以遷客身份退居蘇州,內(nèi)心愁怨很深。在他看來,最能寄托憂思的莫過于滄浪亭的一片靜境,所謂“靜中情味世無雙”(《滄浪靜吟》)。他所講的“靜中清味”,無非是自己在靜謐境界中感受到的遠禍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說的“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氣(《滄浪亭》)。其實他何曾自得閑適,在同詩中,他在那里曼聲低吟“修竹慰愁顏”可見詩人在亥初晴游滄浪亭爭中明寫“靜中物象”,暗寫流連其中的情景,表現(xiàn)的仍然是他難以平靜的情懷。胡仔說蘇舜欽“真能道幽獨閑放之趣”(《苕澳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二),此詩可為一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詞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位。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蘇舜欽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北宋都城開封(今河南開封)。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祖父蘇易簡,宋太宗時參知政事。父蘇耆,官至工部郎中、河東轉(zhuǎn)運使。蘇舜欽年輕時即不顧流俗恥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歐陽修等開始提倡的古文運動都早。22歲時,因父親官職而得以補太廟齋郎、滎陽(今屬河南)縣尉,景祐元年(1034)進士。歷任蒙城(今屬安徽)、長垣(今屬河南)縣令。
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攬人才,準備實行新法。蘇舜欽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對政治改革。時值進奏院祀神,蘇舜欽按照慣例,用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置酒飲宴。王拱辰誣奏蘇舜欽以監(jiān)主自盜,借以打擊范、杜。蘇舜欽被削籍為民,與會的名士十余人同時被貶逐。被廢后離開開封,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慶歷八年(1048)復官為湖州長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時年僅四十一。
蘇舜欽青年時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當時浮艷文風的束縛,與穆修等致力于古文和詩歌的寫作,在詩文革新方面,對同時的許多作家有過積極影響。歐陽修《蘇學士文集序》說"子美之齒少于予,而予學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詩文革新運動中的地位。蘇舜欽文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詩集敘》),強調(diào)繼承儒家文藝思想中的現(xiàn)實精神,文學要反映現(xiàn)實。他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張,見于《上三司副使段公書》:"嘗謂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歸于道義;道與義,澤于物而后已。至是,則斯為不朽矣。故每屬文,不敢雕琢以害正。"這和韓愈的文論一脈相承。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張,主要見于《石曼卿詩集敘》:"詩之作,與人生偕者也。人函愉樂悲郁之氣,必舒于言","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風教之感,氣俗之變,乃設官采掇而監(jiān)聽之,由是弛張其務,以足其所思",因此,"弊亂無由而生。厥后官廢,詩不傳,在上者不復知民志之所向,故政化煩悖,治道亡矣。"這與白居易的詩論精神相一致。
蘇舜欽的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進奏院事件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在前期,其文學活動與政治活動緊密聯(lián)系。許多上皇帝書和上執(zhí)政大臣書,打破了駢四儷六的束縛,文筆犀利,議論激烈,抨擊弊政,要求改革,多是有戰(zhàn)斗性的政論文。詩歌的突出特點也是具有政論性和戰(zhàn)斗性,往往就當時的政治事件和現(xiàn)實問題直抒己見。如《感興》第3首,就林姓書生上書獲罪的事件對統(tǒng)治者堵塞言路的殘暴手段進行揭露和抨擊?!稇c州敗》就一次喪師辱國的戰(zhàn)役,對主將的怯懦無能和執(zhí)政者的用人不當作了尖銳的指斥?!都好蠛懈小?、《城南感懷呈永叔》、《吳越大旱》等五言長篇,深刻反映了天災人禍交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的社會現(xiàn)象,對廣大人民的苦難傾注了同情。《送李冀州詩》、《寄富彥國》、《送杜密學赴并州》、《送安素處士高文悅》一類詩,極力描述外患嚴重,鼓勵友人們效命疆場?!段崧劇肥惆l(fā)了他夢寐不忘保衛(wèi)邊疆的壯志,詩中寫道:"予生雖儒家,氣欲吞逆羯。斯時不見用,感嘆腸胃熱。晝臥書冊中,夢過玉關闕。"象這種抒寫英雄抱負的主題,在宋詩里最早見于蘇舜欽的作品。
在后期,隱居生活局限了他的視野,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的作品減少,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散文《滄浪亭記》描寫了滄浪亭的幽美風景,抒發(fā)逃避現(xiàn)實、沖曠自得的生活情趣。《初晴游滄浪亭》、《淮中晚泊犢頭》、《夏意》等小詩,也寫得新鮮恬淡。但他并沒有真正忘懷于世事,象散文《答韓持國書》和詩歌《遣悶》、《淮中風浪》、《夏熱晝寢感詠》等,都暴露了世態(tài)的炎涼和政治的黑暗,抒發(fā)了蒙冤受害、壯志難酬的悲憤。
蘇舜欽是慷慨、豪邁、積極要求改變現(xiàn)實的詩人,他的詩歌也熱情奔放,有別于梅堯臣詩的微婉古淡、含蓄深遠。歐陽修評他的詩"筆力豪雋"、"超邁橫絕"(《六一詩話》),《宋史·蘇舜欽傳》也說他"時發(fā)憤懣于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飛泉噴薄如避人"(《越州云門寺》);"況時風怒尚未息,直恐涇渭遭吹翻"(《大風》),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寫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懷,最能體現(xiàn)他的詩歌風格特點。但他的詩大多缺乏含蘊和韻味,語言也往往失之粗糙與生硬。
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