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愛“老子”:竇猗房 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shù)。 她是呂雉的宮女,卻又被送給了代王;她幸運地當上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卻又在中年患病失明;她的丈夫和兒子開創(chuàng)了漢朝中興的“文景之治”,孫子是千古一帝的漢武帝,自己貴為三代王后,卻喜歡低調(diào)的黃老之術(shù);在她的整個歷史上似乎一直沒有敵人,后世人對她也沒有一句惡評,這到底是那一位賢德的皇后呢? 孤女入宮 有人說呂雉苦心經(jīng)營的戰(zhàn)果都是讓竇猗房來享受的,這一種說法并不為過。竇猗房的確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漢朝的第一個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身的著名人物。入宮前的竇猗房,不僅是出身于平民,而且早早就喪父失母,無任何依靠。 秦末漢初兵荒馬亂,狼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竇猗房父親為了果腹到觀津城外的深潭邊釣魚,結(jié)果滑入深潭淹死。不久,一直處于困苦中的竇猗房母親也棄世而去,留下小竇猗房和一個哥哥及弟弟。 竇猗房哥哥叫竇建國,字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喪父失母后三人孤苦伶仃,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生活十分悲慘,幾乎不能自存。 一年初秋,家里的糧食全部吃光了,小竇猗房一看沒有米下鍋了,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大哥竇建國跑出家門,把地里剛剛長到手指大小的紅薯挖回來吃。小竇猗房一看,也跑到地里,把哥哥剛才拔出的紅薯秧撿回家。紅薯當干糧,秧子當菜,三個人吃著吃著,同時大笑起來。幾天的工夫,他們就把地里的紅薯吃得精光。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俘六國美女入后宮后,漢朝就開始在民間大選良家少女入宮,或為宮女,或為皇后皇妃。漢高祖劉邦為興隆后宮,派人四處征選美女進宮,很多窮人家的父母也紛紛把自己的女兒獻出來,以圖沾皇氣,走上榮華富貴之路。 當朝廷選官來到觀津時,小竇猗房便去應(yīng)選,挑選官看小竇猗房雖然面黃肌瘦,但是透露著天資聰明的貴人之相,把她選中,帶回漢宮?;蕦m是世上最富貴的天堂,同時也是最黑暗無情的地獄,小竇猗房進入皇宮后能過上好日子么? 誤入代國 小竇猗房入宮后,做了呂雉的一名普通宮女。宮中的生活自然比宮外好多了,不僅有吃的,宮里還統(tǒng)一著裝,吃飽穿暖自是沒有問題,小竇猗房就這樣滿足地一天天過著。 竇猗房原本以為會在長安宮中默默無名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祖逝世后,呂雉垂簾稱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呂雉把高祖的庶子全部放逐封地,為了安撫這些庶子的心,呂雉給每一個庶子都配備了五個艷麗的宮女,竇猗房就在這批被選送的宮女中。 本想過宮中平安充足的日子,現(xiàn)在又要被送出宮,出宮后的事還無法預(yù)料,竇猗房心中隱隱不安,為了平靜自己這種擔(dān)心,又為了說服自己服從命運的安排,于是竇猗房拿出自己平時積蓄,請求主管分配的宦官把她分配到趙國,竇猗房的老家觀津在當時就屬于趙國,這樣就可以離家近點。其實,離老家遠近已經(jīng)沒有必要考慮,因為父母早亡,兩個兄弟在她離家的同時,也一起逃荒到了外地。可是,竇猗房還是這么想,似乎離家近了就親切,就安心。負責(zé)分配的宦官也答應(yīng)了,可是在分配時,負責(zé)的宦官就偏偏忘了竇猗房的囑咐,將竇猗房的名字寫到了分配去代國的名冊中。 竇猗房不愿意到代國,因為當時的代國鄰近匈奴。這樣,竇猗房不是離家近,而是離家越來越遠,然而,這一切已經(jīng)決定,不可改變了。竇猗房痛哭流涕,以淚洗面,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但無法抗旨,一個小宮女又能怎樣反抗呢,最后也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去代國的道路。 竇猗房等五名宮女分到代國后,幸運地是代王劉恒看上了竇猗房,并專寵于她。沒過多久竇猗房生了一個女兒劉嫖,生了長子劉啟,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又生了兒子劉武,就是后來的梁孝王。 竇猗房與代王劉恒在代國過著知足常樂的日子。呂雉死后,呂姓世家被誅,漢朝內(nèi)外大臣都擁代王為帝,代王繼位后為漢文帝,立劉啟為太子,立竇猗房為皇后。 竇猗房因禍得福,這個當初哭著離開長安皇宮的小宮女,十幾年后再回到當初離開的皇宮時,身份已經(jīng)有了天壤之別,從一個小宮女成為了漢朝后宮的女主人。 福兮禍所伏,在一次歡宴后,竇猗房眼睛突然失明,在三千佳麗共爭斗的后宮中成了一個失明的皇后,竇猗房還能保住自己的皇后寶座么? 失明失寵 一個女人沒有了一雙神采奕奕的眼睛,對于自己是一種痛苦,更為痛苦的是自己的丈夫還是多向選擇的皇帝,面對后宮眾多美女,漢文帝移情別戀,不再關(guān)愛竇猗房,先后寵幸的有邯鄲慎夫人和尹姬,特別是寵愛邯鄲慎夫人,邯鄲慎夫人總不離文帝左右,氣勢也高人一等,長人一頭的樣子,甚至想與名正言順的竇皇后平起平坐。 一次,文帝與竇猗房、慎夫人同游皇家林苑,預(yù)置坐席是漢文帝和竇猗房分坐左右,慎夫人坐到竇猗房身旁。慎夫人平時仗著文帝寵愛,在宮中都是與竇猗房并坐,竇猗房比較大度,并不計較。這次慎夫人座位被安排在竇猗房的側(cè)面,慎夫人頓時覺得臉上無光,于是恃寵而怒,文帝因慎夫人生氣,也勃然大怒,竟然帶著慎夫人打道回宮。 漢文帝和慎夫人正在忿忿不平時,一同來的大臣袁盎向文帝進諫道:“我看今天的坐次安排得非常合理。常言道,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慎夫人雖然深受皇上的寵愛,但是名分上竇后是名正言順的正妻,而慎夫人是妾,嫡妾身份不同,慎夫人怎么可以和竇后同坐呢?”袁盎又說:“陛下還記得‘人彘’的故事嗎?戚姬倚仗漢高祖劉邦的寵愛,對呂氏不屑一顧。劉邦去世后,呂氏掌握大權(quán),對戚姬進行了殘忍的報復(fù),將戚姬砍掉四肢、挖眼、去耳、熏聾、弄啞,變成‘人彘’,扔到廁所里頭,戚姬的下場很慘,當時的漢惠帝看到之后都不忍心。呂氏的行為很殘忍,但是戚姬自己也有不慎重的地方,沒有恪守本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氏和戚姬的故事就是前車之鑒呀!” 文帝和慎夫人聽了袁盎的話,先是面面相覷,然后恍然大悟,怒氣全消。文帝死后,景帝繼位,竇猗房升為皇太后,后宮大權(quán)在握,卻沒有對后宮其他嬪妃展開迫害。當時,袁盎忠心進諫,一是避免“人彘”之禍,二也是保護竇猗房的萬全之策。竇猗房雖然失明,失寵,但她以賢慧的美德得到了大臣們的敬仰。 獨尊黃老 從貴為皇太后開始,竇猗房也得以頻頻干涉政務(wù)。她特別喜歡黃老之術(shù),于是也把黃老之術(shù)用在治國上。 漢朝建立以后,以前朝為戒,積極吸取秦滅亡的教訓(xùn),推行“休養(yǎng)生息、黃老無為”的思想,這對促進漢初經(jīng)濟恢復(fù),社會發(fā)展有重要作用。竇猗房是“黃老”思想的堅決貫徹落實者,也是繼承發(fā)展者。 竇猗房主張在清靜無為的環(huán)境中恢復(fù)和發(fā)展經(jīng)濟。并親自找來“黃老”的大量書籍,讓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以及外戚們通讀。她有時要檢查他們的讀書情況,看他們是否讀懂了,是否領(lǐng)悟了,是否理論聯(lián)系實際了。 竇猗房喜好老子的書,愛不釋手,經(jīng)常徹夜通讀,儒生轅固生非常博學(xué),竇猗房就把轅固生找來,問他喜不喜歡老子的思想,轅固生知道竇猗房要讓他贊揚老子的思想,卻不屑一顧,頗為輕視地說:“此是家人言耳?!?/p> 竇猗房聽了大怒說:“安得司空城旦書乎?真是連豬都不如。來人,把轅固生扔到野豬圈里喂了野豬!”于是,命人將轅固生與野豬關(guān)在一起,想讓野豬咬死轅固生。景帝知道后,扔給轅固生一把刀,轅固生用刀殺了野豬逃了出來。竇猗房見轅固生沒有被野豬咬死,只好罷免了轅固生的官職。從這里可以看出竇猗房已經(jīng)是一個強硬的權(quán)力操縱者。 王劉武是竇猗房的幼子,即漢景帝的弟弟。竇猗房非常疼愛劉武,認為劉武不僅謙德謹讓,孝道為先,而且有雄才大略,以后能安邦定國,因此非常希望景帝能同意由弟弟梁王繼承皇位。 竇猗房把這意圖當面告訴了景帝,景帝對母親非常孝敬,為了給母親一個答復(fù),就說他基本同意,但要和大臣們研究以后再最后決定。景帝在朝會上專門說起讓弟弟繼位的事,朝中大臣都表示這樣不妥,散朝后,景帝只好對母親說這事以后有機會再說。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冬十月,梁王劉武作為諸侯王由封國入長安。當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在款待梁王的宴會上,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景帝雙手抱著梁王,嘴里念念有詞,說:“我千秋萬歲之后,皇位傳于你。”梁王明知景帝一時說的是醉話,表面上既不表示感謝,也不表示拒絕,心中卻暗暗慶幸。他想:畢竟在場的文武大臣都聽到了,以后也許是個憑證。竇猗房當時也在場,聽了之后也非常高興。 這時竇猗房的侄兒竇嬰一本正經(jīng)地說:“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景帝先是清醒地看了竇嬰一眼,接著默然無聲,眼睛半睜半瞇,身子站立不住,做大醉狀,意思是告訴在場的人,我喝醉了,剛才說的是酒話。就見竇后的臉色,剛才還是霞光滿天,馬上變成烏云密布,結(jié)果,傳位給梁王的事又不了了之。 竇猗房雖然在在梁王立儲這件事上失敗了,但是,從她一再要求的過程中,她的兒子景帝還是很順從她,當景帝死后,武帝繼位,漢朝經(jīng)歷幾十年的恢復(fù)和振興,情況已經(jīng)和漢初有所不同,獨尊黃老之術(shù)也已不合時宜,嚴重阻礙了許多儒生的進仕之路,也扼殺了儒家的思想。 漢武帝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滿足于現(xiàn)狀,通過改革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因此武帝特別欣賞儒家銳意進取,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這與尊崇“黃老”的祖母竇猗房產(chǎn)生了直接沖突,這種沖突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竇猗房不得不退到幕后,一心一意享受后宮養(yǎng)老之樂。 點評:貴柔守雌 竇猗房的丈夫、兒子和孫子,分別是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皇帝漢文帝、漢景帝和以雄武著稱的漢武帝。竇猗房從一個貧苦無依的宮女,成為母儀天下的漢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v觀竇猗房的成功背景,無非有四:一是水到渠成。作為漢文帝的皇后,漢文帝駕崩之后,她的兒子漢景帝即位,竇猗房自然成為皇太后;漢景帝駕崩,孫子漢武帝即位,她自然就是太皇太后。二是中國古代社會“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觀念。竇后的絕對優(yōu)勢在于其他的妃子沒有生子,只有她生下兩兒一女。她一直恪守婦德,謙恭賢淑,失寵后地位也沒動搖。三是漢朝是個忠孝的朝代,“漢家舊典,尊崇母氏”。漢代統(tǒng)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認為孝是做人之本,禮之始。所以,無論兒子,還是孫子,都非常尊敬她,包括她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四是以“黃老”治國,排除儒術(shù),干預(yù)政治,打擊政敵,把政權(quán)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竇猗房能影響漢朝統(tǒng)治者實行黃老之術(shù),這是她作為女性的最大亮點。黃老之術(shù)正是適應(yīng)了當時的漢朝統(tǒng)治, 黃老之術(shù)是戰(zhàn)國時代的哲學(xué)、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chuàng)始人,所以得名。 作為一種哲學(xué)思想,黃老之術(shù)形成于戰(zhàn)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際上是道家和法家思想互相結(jié)合,并且采納了陰陽、儒、墨等學(xué)派的觀點。從內(nèi)容上看,黃老之術(shù)繼承、改造了老子關(guān)于“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lǐng)域,認為君主應(yīng)“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盡量不要干涉人們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yè)和政治霸權(quán)。 這種政治思想不僅在中國古代被應(yīng)用,就是現(xiàn)代的美國也奉為圭臬。《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馬德里克(Jeffery Madrick)在他的《經(jīng)濟增長的理由》(Why Economies Grow)里,專門用一個章節(jié)來討論政府在經(jīng)濟行為里的角色,主張政府干預(yù)越少越好。 竇猗房堅決主張“無為而治”,并讓自己的兒子及孫子都要熟讀黃老之術(shù)的經(jīng)典著作,這也是尊從了漢高祖劉邦的治國理論。據(jù)史載,劉邦入關(guān)之初,即宣布約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漢政權(quán)建立后,劉邦成功地運用黃老之術(shù),在全國推行郡國并行制,又以柔制剛,以守為攻,次第消滅了有嚴重分裂傾向的異姓王勢力,并分封子弟,以擴大和鞏固西漢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他又利用和親政策,減輕了匈奴對漢朝邊防的壓力;在經(jīng)濟上則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jié)h初經(jīng)濟得以復(fù)蘇與發(fā)展。到竇猗房時,竇猗房的兒子漢文帝、漢景帝尊從竇猗房主張黃老之術(shù),大力推行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最終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形成有竇猗房的一半功勞。 溯古追風(fēng)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號)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