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壇于氏家族,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域內(nèi)頗具盛名的書香門第和官宦世家。(一宰相,兩狀元、二十八進士、六十四舉人)其家族不但在文學(xué)、藝術(shù)等諸多領(lǐng)域做出杰貢獻,而且科第纓簮之盛,在社會上頗有名望,是明清時期金壇縣乃至整個江南地區(qū),社會影響較大、頗具代表性的文學(xué)和官宦世家之一。 于氏家族世代詩禮傳家,在金壇有“于半城”之稱。江蘇金壇、江蘇無錫、江蘇鎮(zhèn)江都是金壇于氏的分支主要分布地,目前金壇于氏的后人更是分布在全國各地。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份金壇于氏最后一位舉人于芝壽后裔完成了《江蘇金壇于芝壽家譜》,二零一五年鎮(zhèn)江句容一支已經(jīng)完成《句容于氏族譜》的修編工作,二零一七年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于氏文化研究分會正式成立。
這篇墓志銘記載了于慎行與金壇于氏七世孫于溍(北溪公)、九世孫于孔兼、九世孫于仕廉的淵源。 時隔四百余年,金壇于氏后人與東阿于慎行的后人再次取得聯(lián)系。并且將于慎行為北溪公(于溍)撰寫的墓志銘翻譯出來,供大家參閱。 原文在宣統(tǒng)版本《金壇于氏族譜》, 譯文由于文章翻譯,于歡注釋,于秉飛、于志鵬、于建華、于津津、于捷、于永剛等協(xié)助完成(譯文為初稿,希望大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建議) 北溪府君墓志銘: 嘉靖壬戌年,我與計吏進京,行至東平,于公曾親自為我備車馬。那時公為東平州判,正好公之從孫,也就是今天的儀制司郎中孔兼君也要進京赴試,于是我們同行。二十四年后即萬歷乙酉年,我主持南畿鄉(xiāng)試,公之孫仕廉中舉。那時公雖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算健朗。第二年,仕廉已是進士,而孔兼君也升為郎中,他們以公生平事跡請墓志銘,并遞上公舉薦仕廉的書信,下個月公就逝世了。一日邂逅,二十多年后又相遇并且為公作傳,如果說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那也并非偶然。 志:于氏,江東大族;先祖從東海徙居中州,然后從中州徙居薊邱,再從薊邱徙居杭州;經(jīng)金元亂世之后散居各地,錢塘、新安、滁州都有人。居住在金壇的則共一個始祖,名叫安三。安三公生洮溪公茂,茂生芳洲公純,純生月潭公潤,潤生贈中丞漁隱公盛,盛生贈中丞契元公鎰,鎰中成化甲午年省試,任江西萬載縣令。契元公有七個兒子,長字為中丞公湛。排行第六的溍公和七弟出生最晚,契元公非常疼愛,臨終時,在慕親堂構(gòu)筑一塊區(qū)域,在那里收納記載的楹聯(lián),使后輩可以長期考證。 契元公之妻是芮太淑人。溍公的母親儲孺人去世早,公由太淑人撫養(yǎng)成人。中丞契元公為官之后,其它幾個兒子在外各任文武職,只有溍公在家里侍奉太淑人,打理家業(yè),甘愿每日粗茶淡飯。公曾研究學(xué)問,不接受任命。太淑人勸他說:幾位哥哥以俸養(yǎng)親,你出力,這樣固然好,但你不應(yīng)甘愿一個做布衣素食的平民。因此與幾位哥哥商議之后,以少量田租為盤纏北上入京。公被選為禮部儒士,授東平州判之職。東平是山東的大郡,在南北往來必經(jīng)之路上,政事煩多,經(jīng)濟落后;又兼管東阿縣防務(wù),東阿的形勢比東平更煩瑣,經(jīng)濟更落后,公以非凡能力都治理得很好。他為官清廉謙遜、樸素節(jié)簡,常常一副儒生的打扮,和其他同事不一樣。公走路很快,遇事總是立刻處理,他辦事往往比其他同事快。東平人口多,盜賊猖獗,沒有人敢管,公以謀略逮捕了幾個,盜竊很快平息下來。有一個內(nèi)使在河上征調(diào)非常急,扣押了一位士人到船上,公前往處理,言辭鋒利,內(nèi)使被震攝住了,于是放了士人,民眾稱頌他的才能。公在東平任職五年,御史爭相記載功勞,公名聲日益大起來,但職位還比較普通。朝廷想調(diào)公到京城任職,公感嘆說:地方官都沒做好,哪有能力到朝堂任職。于是,上書辭了官。 公皮膚白皙、身材修長、溫和恭敬、嫻靜文雅,儀容舉止非常得體,從不自夸,即便在人后也很謙遜,特別推崇古賢之風(fēng),待友人的遺孤如親生,一生都不曾懈怠。公辭官回家后,以儒家經(jīng)典教育子孫,培養(yǎng)他們恭謹(jǐn)儉約的品行。只要有人偷懶,公就到學(xué)舎督促,直到他們改正。這時公因為是契元公幼子,輩份最長,各子孫大多中科舉為官,都非常孝敬他,遵從他的教誨;公也不以各子孫身份顯貴而看輕自己;縣里官員敬仰他的德行,以貴賓之禮相待。不久前,仕廉中進士回鄉(xiāng)拜謁公,公非常歡喜,親自送他到江蘇。這此從江蘇回來就病了,然后就逝世了,而孫一輩都相繼成長起來,后世的榮華富貴應(yīng)無盡頭了。 公歸隱之時,給自己建造了個墳冢,種上了松樹和梓桐,有時從容地在冢坑里飲酒,他有如此豁達(dá)。公名溍,字炳中,住在龍山北邊一個小島上,自稱北溪主人,別人也就跟著這么稱呼他了。公生于正德壬申四月二十一日,卒于萬厯乙酉閏九月五日,享壽七十四歲;娶南京營繕?biāo)本影补?,再娶楊州處士養(yǎng)正公之女崔氏;生一子名束,為縣里的秀才,娶馮氏,再娶丹陽張氏;生六女,長女嫁給本縣虞重華,次女嫁給本縣孫宗元,三女嫁給丹陽賀昌允,四女與王邦鎮(zhèn)定親,其他的還小,堂待字閨中;孫男五人,長孫仕廉,丙戌進士,娶王氏,次孫臺?娶蔡氏,三孫天篤、四孫祖焄、幼孫中藎還未成家;孫女一人,與宜興縣曹師契訂親。丁亥年十一月二日,束將公葬于花橋新阡公自選墓地。 當(dāng)今之世,王公貴族、富貴之家,如盧憍之類,驕奢淫逸,不能以禮約束,為官就可能貪贓枉法。公生于世家大族,以節(jié)儉自律,既使整個地區(qū)遵守禮法,不敢違背,可稱得上德高望重,又養(yǎng)育子孫,保佑后世,大概是自然而然的事,天道使然啊。銘曰:維東海之裔,渡江而興,熾于中丞,印何累累,轂舟滿庭,維東平克承,無念爾祖,則友其兄,厥施不究,而永有令名,宜爾子孫,繩繩氣佳哉,茲阡是營,且有后命,以賁元扄,尚有考于斯銘。 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經(jīng)筵日講官、起居注、魯人于慎行撰。 原文如下:
備注2:于溍,字炳中,號北溪,行六契元公第五子,由庠生援例考選任山東東平州州判。東平為漕艘孔道,先是素齋公(金壇于氏七世孫于湛)兩任總河所著偉績,公蒞兄舊治,修兄遺政,不踰年百廢具興,總河梧巖王公中丞,思庵鮑政使司左黍政加贈通奉大夫布政使司,左布政厯贈通議大夫南京通政使司政使。 備注3:于孔兼(金壇于氏九世孫),萬歷八年在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授予他九江推官的官職。不久后升為為禮部主事,后來升為儀制郎中。 萬歷十七年,神宗下詔同時冊封三王。于孔兼與員外郎陳泰來聯(lián)名上疏,神宗并未理會。于孔兼又諫,終于被采納。 萬歷二十一年考功郎中趙南星主持京察,將要害部門安插的私人幾乎貶斥殆盡.而自己即遭削職。于孔兼上疏申救,神宗皇帝原恨他以前多言,將其貶為安吉判官。顧憲成罷官回?zé)o錫后,修復(fù)東林書院,于孔兼也常去講學(xué)。 于孔兼曾在家鄉(xiāng)金壇居住20年,著書不輟。在縣城西郊筑室,其堂曰"志矩",稱其亭曰"八卦",他曾講學(xué)其中??上涮猛ぴ缫褵o存。 天啟年中,朝廷起用廢籍諸臣。此時,于孔兼已經(jīng)去世多年。上贈封其光祿寺少卿,并諭祭其墓。
備注4:于仕廉(金壇于氏九世孫),字元貞,又說元淔,歷任戶部郎中,戶部尚書,亦任膠東海防道,于仕廉關(guān)于膠萊海運所說:"東路若通,西路生意必減,故青(州府)、濟(南府)大賈,不愛重賄,啖勘海使者,圖寢其事。" 他在任員外郎中分管通州(今江蘇長江以北,泰興、如皋以東地區(qū))糧儲時,他主持開挖城河四千丈,建閘節(jié)水,城鄉(xiāng)運輸稱便,節(jié)省車運費就數(shù)千金,亦為防守通州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升山東按察副使,分守萊州府,時值倭寇侵犯朝鮮,繼而侵犯萊州。萊州系海上門戶,且城防簡陋,如不改筑,則無以殲滅入侵之?dāng)?。仕廉反?fù)上書巡撫,請求竭盡全力改筑城防。上書得準(zhǔn),仕廉及時營筑,防御工事堅固,倭寇不敢冒犯。仕廉被調(diào)任陜西參政,在檢閱邊防守軍時,提出“防邊七議”。后因親疾乞養(yǎng)返回故鄉(xiāng),家居十年,再起為浙江按察使,分巡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臨海縣),功績卓著,提為江西右布政使。不久遷調(diào)廣西左布政使,治理荒政24年,預(yù)借國庫二萬金,購米賑濟,全活其眾。后晉升為南京太仆寺卿。不久又調(diào)任通政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錢法,糾察不稱職官吏馬士英、毛可教。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引疾歸家。 崇禎五年(一六三二)登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蓬萊)叛亂,激戰(zhàn)七月仍不得解。萊州士兵們修筑防御工事,掘土?xí)r發(fā)現(xiàn)硝黃萬斤,油泡數(shù)千,奮擊叛軍方逃遁。硝黃、油炮乃是仕廉當(dāng)政時所備。巡撫謝三賓、御史吳振纓力薦其功,奉旨褒錄,他最終未起。他歷事萬歷、天啟、崇禎三朝,清操浩然,所至皆有實政。崇禎帝于甲申(一六四四)十二月自殺,他聞訊號哭不止,屏居先輩墓側(cè)絕食七日,家人強以食進。至次年,他仍在墓側(cè)不返,又堅持?jǐn)?shù)天絕食,卒于墓所,時年八十六歲。一生著有史部職官類《職掌錄》,史部地理類《修城通河書》,史部政書類《救荒書》等書行世。 金壇于氏續(xù)修家譜須知: 1、金壇于氏后人請盡早將家人資料遞交,不要因為失去寫入族譜的機會而累及自己的后代不知其祖宗 2、積極參與,為《金壇于氏族譜》的印版貢獻一份力量; 3、年輕的族人更積極的將續(xù)譜征集資料的有關(guān)消息傳遞給長輩們,以便長輩們提供寶貴的資料信息(需要詳細(xì)登記表的金壇于氏后人可以聯(lián)絡(luò)于歡)。 樂善公二十二世孫:于歡 電話:15806211759 QQ:307867474@qq.com 微信:6351699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