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君謹慎的另一個原因是,除了開國立基的前幾代帝王,后代的職業(yè)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礙。因為這些職業(yè)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將,反而要指揮這些文武百官,處理連他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自認為受到戲耍所以喜怒無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弄不好還要禍及九族,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嗎?“夙興溫凊”是“夙興夜寐”與“冬溫夏凊”兩句話的縮略語?!百砼d”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點兒就寢,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抑》,詩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惫糯砼d夜寐的標準是,做兒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遲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還沒有起床,做兒女的就要先起來;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兒女的才能睡。早晚兩次要給父母問安,也就是《弟子規(guī)》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有點醫(y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早晚兩個時段是人體基礎代謝和激素分泌水平變化的峰值時期,老年人最容易發(fā)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兩次問父母安,看看健康狀況?,F代社會是乾坤顛倒,父母給子女問安,父母早早起來,打掃房間、準備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姍姍而起。真心疼兒女的老人,就早點睡晚點起,因為你不睡兒女就不能睡,你三點鐘就起來折騰,你兒子得幾點鐘起床呢?
 “溫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溫,也就是《弟子規(guī)》中“冬則溫,夏則凊”的意思?!抖男ⅰ饭适吕锞陀小包S香扇枕”,黃香九歲就能夠在暑天為父母扇枕頭,冬天用身體給父母暖被子。現在有冷氣機,用不著扇了,但我們對父母的孝心與親情應該與古人是一般無二的。
 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資養(yǎng)父母、侍奉君王,要嚴謹而恭敬。
 孝順父母要盡自己的全力,
 忠于君主要盡自己的本分。
 侍奉君主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孝順父母要早起晚睡,冬暖夏涼。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一個人應該讓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養(yǎng)像蘭草那樣的芳香,像青松那樣的茂盛?!疤m”在這里指的是蘭草,不是蘭花。蘭草的學名叫澤蘭,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藥,開紫紅色花,其莖、葉、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經·系辭》里就有“其臭如蘭”的形容?!败啊笔巧⒉己苓h的香氣,多比喻人的德化遠播、聲譽流芳百世。
 松柏屬不落葉喬木樹種,其生長不擇土質,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古人認為松與君子一樣,具有常青不老,四時不易其葉的品質。松為人君,傳說夢見松樹的人將為公,所以公木為松。柏樹則被認為是陰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屬金色白,故白木為柏。中國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寢的一部分,盜伐墓柏的與挖墳掘墓者同罪。記述漢代風俗的《三輔舊事》中記載:凡有盜伐陵柏者“皆殺之棄市”。
 一個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像香草那樣香氣遠播;同時真正的德行能夠耐霜雪,經得住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荀子說過“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諺語中也有“疾風知勁草”的話,說的是在中國西北有一種草,寒風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風立于山崗之上,這就是中藥里面專治風濕病的獨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這兩句話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原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千字文》第二部分分原文譯文文章《千字文》第二部分分原文譯文出自/>儀態(tài)舉止要莊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語措辭要穩(wěn)重,顯得從容沉靜。 【釋義】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這兩句話是緊承上面兩句所說,自己建立起來的德行應該像江河水一樣川流不止,流傳到子孫后代永遠不會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間是流水,川字的本義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經父一代傳至子一代,以至子孫萬代,遺傳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孫盡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積累的福德,后人不孝這個通路就斷掉了。因此問題出在我們這里,與祖先沒有關系。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統(tǒng)帥軍隊,保家衛(wèi)國、官高位顯,家中卻一貧如洗,自己用薪俸收養(yǎng)了一百多個孤兒,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別人送的。但他積累的深福厚德,蔭蔽子孫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現代范家一門仍然是人才輩出,這不能不說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淵”是水停之處,深水潭叫做淵。潭水澄凈,可以像鏡子一樣照見自己的容貌、儀表。祖先建立的德行像潭水一般潔凈無染、清澈照人,后人應該以此為鑒,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子孫后代自己的德行,這樣一代一代傳續(xù)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我們現代人不講孝,也不相信有孝道??鬃釉凇墩撜Z》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蔽覀儺斨杏袔讉€人能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這個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嗎?地球上的江河能不干涸嗎?我們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嗎?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這兩句話出自《禮記·曲禮》?!抖Y記》上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的語句。儼是恭敬、莊重。容貌恭敬莊嚴,舉止沉靜安詳就是“容止若思”?!叭荨敝溉说娜菝矁x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儀容舉止要安詳,要從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辭安定”是說,言語對答要安定沉穩(wěn),要有定力。古人教導我們,君子應該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內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內有定,外表的儀容舉止才有安?!叭葜谷羲?,言辭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儼若思,安定辭”。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講究一個“禮”字,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典章制度統(tǒng)屬禮的范圍。中國文化中禮的核心就是一個“敬”字,有敬方有禮,有心才為愛。沒有誠敬之心,禮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點作用沒有,人反而因此變得越來越虛偽。因此《禮記·經解篇》中才說“禮之失,煩”。前清的旗人見面問安,全家人都要問個遍,搞得繁文冗節(jié)就煩死人了。
 “禮”既然是協(xié)調社會秩序的總則,使人恭儉莊敬,其中心就不能離開誠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論語》里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無不敬?!?br>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讓自己的德行
 像蘭草那樣的清香,像青松那樣的茂盛。
 像河水那樣川流不止,延及萬代不息;
 像潭水那樣潔凈無染、永為后人借鑒。
 儀容舉止要沉靜安詳,言語對答要安定穩(wěn)重。
 【原文】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榮業(yè)所基,籍甚無竟。
 【譯文】無論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認真去做,有好的結果更為重要。
 有德能孝是事業(yè)顯耀的基礎,這樣的人聲譽盛大,傳揚不已。
 【釋義】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馬跑得很慢叫做“篤”,引申義是厚實、碩大,如有篤愛(厚愛)和篤交(深交)的用詞。“初”是指一件事的開端。任何事情,無論修身還是求學,有好的開端固然很好,但能夠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就更屬難能可貴。
 “慎終”是“慎終如始”的簡稱,“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語“巧言令色”是指說好話、裝笑臉。人做事虎頭蛇尾的多,開端很好決心很大,但沒有三天熱乎氣就涼下來了。老子也說:人往往是功虧一簣,常于“事幾成而敗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修道,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一輩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荀子曾說過: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結束。開始和結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備了。但是,能夠篤初慎終,善始善終的人畢竟太少了。孟子曾舉孝道的例子說:人在年幼的時候知道愛戀父母,長大以后就去愛慕漂亮姑娘;結了婚開始迷戀妻女,做了官又去討好君王。誰人能夠善始善終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夠篤初慎終,終生懷念父母。
 注意這兩句話的修辭特點,篤初對慎終,誠美對宜令。誠、宜均為肯定副詞,誠有確實、的確的意思;宜有當然、應當的意思。
 榮業(yè)所基,籍甚無竟。為什么要“慎終宜令”?理由就是這里的兩句話。
 “榮業(yè)”是榮譽與功業(yè)的簡稱?!凹酢钡囊馑际菓{借于此而更加強大,《漢書·陸賈傳》文中有“名聲籍甚”的話。為什么要慎終如始,為什么要小心謹慎地做人?因為這是一個人一生榮譽與事業(yè)的基礎,有了這個根基,榮業(yè)的發(fā)展才能沒有止境。但是這個榮業(yè)的基礎在哪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談的“德業(yè)”與“德行”?!暗陆ⅰ辈攀侨松非蟮臉s譽、事業(yè)的基礎,如果能夠將其發(fā)揚光大下去,子孫萬代的榮業(yè)都將是永無止境的。
 “竟”字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從音、從人。竟字的本義是一曲音樂演奏完畢,引申義為結束、完畢?!盁o竟”就是沒完沒了,永無止境。
 這里要注意“業(yè)”字的意義,佛教中“業(yè)”字用得很多,例如:善業(yè)、惡業(yè)、業(yè)障、業(yè)報等等。但什么叫做“業(yè)”?如何才是造業(yè),一定要辨別清楚。當一件事情在進行之中的時候叫“作”,事情結束以后的結果叫“業(yè)”。只要做事就一定會有結果,“沒有結果”也是結果的一種,所以善行造成善業(yè),惡行就形成惡果,不善不惡的行為就形成“無計”的業(yè)果。工業(yè)、農業(yè)、各種事業(yè)無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剛上學也開始學著做“作業(yè)”了。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任何事情,有好的開端固然很好;
 能夠慎終如初,堅持到底就更為難能可貴。
 這是一個人一生榮譽與事業(yè)的基礎,
 有了這個根基,榮業(yè)的發(fā)展才能沒有止境。
 【原文】學優(yōu)登仕,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譯文】學習出色并有余力,就可走上仕道做官,擔任一定的職務,參與國家的政事。
 召公活著時曾在甘棠樹下理政,他過世后老百姓對他更加懷念歌詠。
 【釋義】 學優(yōu)登仕,攝職從政。“學優(yōu)登仕”是引用《論語·子張篇》里“學而優(yōu)則仕”一句話,但這僅僅是子夏說的半句話。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我們與他人討論問題,一定要允許別人把話說完,只聽了半句話就大放厥詞,批評孔子宣揚“讀書做官論”,不是無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對此句話的理解,幾乎都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人做官”。但是書讀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書呆子,這樣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所謂的“七十二賢”之一,不會連這么淺顯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為什么說“學而優(yōu)則仕”呢?
 中國上古時期,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個青年中選一個優(yōu)秀的出來,就叫做“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嗎?被挑選出來的士,由國家出錢進行再培訓,學禮法、學政策、學法規(guī)等政事。培訓完成以后,再挑選優(yōu)秀的士子出來為人群服務。這時的士加個“亻”旁,叫做“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簡單呢?做官政績好的人,又被選拔出來再培訓、再提升,就是“仕而優(yōu)則學”。
 我們讀歷史了解到,在科舉制度盛行的封建社會,即使是狀元、榜眼也不過是進翰林院任職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則要先從最基層的知縣開始做起,一點點積累經驗。就是這七品芝麻官也要經過候選、后補多道手續(xù)才能撈著,終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攝職”是先給一個代理官職,攝是輔助、佐助的意思。從政是參與政事的討論與處理。這里的意思很明確,即使是學優(yōu)登仕的優(yōu)秀人才,也還是要從見習、代理等職位開始做起。誰敢把天下的治權,交給一個沒有經驗的毛頭小子呢?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一旦“攝職從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樣,人雖然死去了,但百姓永遠懷念他?!案侍摹本褪乾F在的棠梨樹,也叫杜梨樹,這個典故出自《詩經·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異母的兄弟,曾幫助武王伐紂。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沒有幾年就病故了,兒子成王繼位。成王才十四歲無法主理國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協(xié)助理政。朝中的反對派就聚集在召伯身邊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雖非文王嫡出,但還是與周公一起共同輔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視南方的時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樹下休息、理政,后人因為懷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這棵甘棠樹。
 《詩經》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币馑际恰案侍臉浒「哂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為召公曾休息在這棵大樹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詞,指代為官者的政績與遺愛。
 自古以來,這棵甘棠樹到底在哪里一直不確定。最近有資料證實,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有個“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據傳是宋儒周敦頤的后裔。據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譜,《永明周氏族譜》所載:“吾甘棠,召公駐節(jié)過化之鄉(xiāng)”,證明了召伯是在巡視湖南的時候,在此甘棠樹下休息。“去而益詠”的意思是說,周召伯雖然離去了,但百姓卻越發(fā)歌頌他、懷念他。
 用白話翻譯這兩句話,大概意思就是:
 學問優(yōu)秀的能夠出仕做官,
 有機會行使職權參與政事的處理。
 周人懷念召伯的德政,留下甘棠樹不忍砍伐,
 召伯雖然離去了,但百姓卻越發(fā)歌頌他、懷念他。
 【原文】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譯文】選擇樂曲要根據人的身份貴賤有所不同;采用禮節(jié)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區(qū)別。
 長輩和小輩要和睦相處,夫婦要一唱一隨,協(xié)調和諧。
 【釋義】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這兩句話談到了中國的禮樂,以及由禮樂涉及到的貴賤尊卑的等級概念。
 禮樂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形式可以用禮樂來概括。廣義的“禮”是中國文化的統(tǒng)稱,包括了哲學、政治、社會、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內容。狹義的禮指社會秩序,特別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現代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等等內容。
 為什么要研究禮?禮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學生,有子在《論語·泰伯篇》中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達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國文化千經萬論、諸子百家,歸根到底就是追求這一個字“和”。子思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強調說“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夠定位長存,是因為達到了中和的狀態(tài);人之所以健康無病,也是因為有中和之氣,所謂心平氣和才有健康。過去中國人流行拜財神,財神旁邊就有和合二仙,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沒有“和”什么也辦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廣義的“樂”是藝術形式的總稱,包括了現代的音樂、舞蹈、美術、影劇等藝術形式。狹義的樂指音樂。樂有什么作用呢?沒有樂行不行呢?
 沒有藝術修養(yǎng),人生會很枯燥乏味,連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兒都沒有,生活不是會很枯燥嗎?所以要用樂來調心。古代的偉人都懂藝術,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同時又是大文學家、大書法家。無論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煩惱有多么大,通過讀書寫字、吟詩賦棋、吹拉彈唱就化解了,不像現代人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不弄出個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不算完。所以我們要懂得古人設置禮樂的根本目的之所在??鬃釉凇墩撜Z·陽貨》中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何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何哉?”孔子說:“禮啊禮啊,不是送兩包點心就是禮,那是我們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學;樂啊樂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樂,那是要將我們的精神升華到永遠樂觀的境界。”
 老實講,中國的禮樂都是對己不對人的,用禮來約束自己方便他人,以達到和為貴的目的。禮像籬笆墻一樣,擋君子不擋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墻而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國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給自己聽的。樂器也都是獨奏的,無論笙管笛簫、琴瑟琵琶,都是聲音小而柔,是演奏給自己聽的,目的在調心。西洋樂器多是演奏給他人聽的,所以震耳欲聾??鬃釉凇墩撜Z·為政篇》中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一個人如果不自覺,文化與藝術對他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貴賤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們的心理觀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騖遠,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高貴的,得到了就卑賤了、看不起了。尊卑貴賤,首先是自己給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標準,然后才是根據自己的行為,社會對自己的歸類。這種分類也是由一個人氣質、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異,可以說是自己給自己劃定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舉例子來說,染黃毛、戴鼻環(huán)、吃搖頭丸的人,恐怕欣賞不了貝多芬與莫扎特。誰規(guī)定的呢?是自己的文化品味與道德修養(yǎng)決定的。如果自己降低了做人的標準,自己墮落為社會上不道德的“卑賤”一類,又與他人何干呢?
 我們現在覺得做中國人可恥,為什么?因為我們自卑!我們沒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沒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因此也就無法與其他民族平等地進行交往。西方文明的長處在物質科學的進步,東方文明的長處在人文文化的傳承。中國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其他的文明古國都滅亡了,因為它們的文化傳承斷了。中國之所以五千年來不亡國,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沒有斷,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復國,民族亡了可以振興。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成了“游魂”,中華民族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前面說到“禮之用和為貴”,天地人三才之道無一不是要求達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萬物才能生養(yǎng)。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賦予的和氣。由行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達到中和;中和不丟才能恢復到太和,就是復本歸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給我們這個道理嗎?懂了,就能家和萬事興,夫妻和合生貴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過成苦日子,煩煩惱惱地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對,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應。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說“上和下睦”。“和”是協(xié)調、平靜、美好的意思;“睦”字從目,目順也,就是看著順眼,引申義為親近、好合。長輩與晚輩要和睦相處,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導、發(fā)起的意思?!胺虺獘D隨”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原則性分歧,丈夫倡導的妻子一定要擁護。不是說,夫婦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對唱,那就錯了。
 “夫唱婦隨”是半句話,后面還有半句是“婦唱夫隨”。如果沒有原則性分歧,妻子倡導的丈夫也同樣要擁護,特別是當著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對外。有分歧、有意見可以回去再討論,但當著外人夫妻之間不能拆臺,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則。夫妻本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著外人貶低自己的配偶,別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處處維護自己配偶的榮譽,別人一定會尊敬你。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音樂要根據身份的貴賤有所不同,
 禮儀要依據地位的高低有所區(qū)別。
 長輩與晚輩要和睦相處,
 夫婦一方倡導的另一方要服從。
 【原文】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譯文】在外面要聽從師長的教誨,在家里要遵守母親的規(guī)范。
 對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長輩,要像是他們的親生子女一樣。
 【釋義】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這兩句是談教育的原則,要將師教與家教結合起來。在外面要接受老師的訓誨,在家中要奉持母親的規(guī)范。古代的規(guī)矩是,父親在外做事、掙錢養(yǎng)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長假的時候才回來。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親負責,所以女人的主要職責就是相夫教子,兩項內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歲以前,接觸最多的就是母親,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樣板,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母儀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F代的婦女都嫌丈夫掙錢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強人了,這個世界上哪里還會有忠臣孝子呢?
 “傅訓”是師傅、師長的訓誨,屬于師道。傳統(tǒng)教育中的“師”分為“人師”與“經師”,人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化性、立命,學做人,經師則負責知識的傳授。韓愈在《師說》里面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識的傳授在其次。不會做人,知識越多危害性越大,因為“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古代的“傅”多為“人師”,要對一個學生的品行負責,所以專制時代的學生犯過,常常要追究“傅”的責任。“師”則多為傳授技藝的“經師”,一師之徒,往往有十幾個、幾十個之多。
 “母儀”是母親的舉止儀表,過去大臣給皇太后送匾額,都題寫“母儀天下”,這是恭維話,但也是勸勉的話,勉勵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樣,所以母親在子女面前的言行舉止不可不謹慎。
 教育必須是老師與家長聯(lián)合起來,有些話只能老師說,有些話又非家長講不可。家教與師教像人的兩條腿一樣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經》上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爆F代人將對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推給社會,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這怎么能行呢?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這兩句話是前面討論過的,對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將愛心擴展到自己的家人。對待姑姑、伯伯、叔叔,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同樣,對待侄兒、侄女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蔼q子”猶如自己的兒子,《禮記·檀弓》上說:“兄弟之子,猶子也”,顯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賢,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無私。怎么辦呢?就要一點一點來。孟子說,分成三步來走:第一步“親親”,先關心自己的家人,先從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做起。把錢財施舍給外人舍不得,幫助自己的親人總應該可以了。第二步“仁民”,關心同類人,我們都是人,是同類,應該互相幫助。第三步“愛物”,愛護眾生、愛護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所謂的“天同覆,地同載”。
 孔子說過,對父母盡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夠愛天下人、愛萬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終。孟子也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自己的愛心拓展開來,就是賢人、就是菩薩。一步就做到“眾生平等”當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來,欲速則不達。經常看到學佛的人,煩自己家里人,煩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廟里去做功德、去供養(yǎng)法師,這就本末倒置了。林則徐“十無益”中的第一條就是“父母不孝,奉神無益”。父母是世間的兩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薩,是大護法。放著活佛不拜、活菩薩不親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馳,大錯特錯了。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在外接受師傅的訓誨,
 在家遵從母親的規(guī)范。
 對待姑姑、伯伯、叔叔,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對待侄兒、侄女,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
 【原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
 《千字文》第二部分分原文譯文古文典籍 【譯文】兄弟之間要非常相愛,因為同受父母血氣,猶如樹枝相連。
 結交朋友要意相投,學習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釋義】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這兩句話談的是五倫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
 “孔懷兄弟”四個字,出自《詩經·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喪之畏,兄弟孔懷”的詩句?!翱住笔浅潭雀痹~,有非常、最如何之意?!皯选笔顷P愛、關懷。“孔懷”就是非常關懷、關愛的意思。兄弟之間的關系是血緣關系,親近無比,是朋友關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懷”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屬于禮德,原則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悲傷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規(guī)》中才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敘述兄弟之情的詩,講得很有味道。詩中說:
 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
 兄弟不和,總是因為“爭”“貪”而起的爭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沒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見賢思齊,處處約束自己,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氣連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葉茂枝繁,成為新一倫的弟兄。父一輩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樣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間也一定會效法。這是真正的“榮業(yè)所基”,比遺財給子孫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這談的是五倫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夠結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處不好,哪里會有真朋友呢?所以“十無益”中的第二條才說“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五倫中的其他幾倫都好理解,唯獨“友道”不好理解。為什么朋友也算一倫呢?人在一生之中會遭遇無數的痛苦與煩惱,有的痛苦上不可對父母師長言說,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傾訴。人在一生中沒有幾個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敗。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氣、投緣分,不是一類人就千萬不要聚到一起,因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況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類,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講一個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誠信有義,才是真朋友?,F代社會是工商時代,凡事都講一個利字,無利不起早。這種名利場中的酒肉朋友,與此處講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一定要辨別清楚。
 朋友相處,應該像曾子說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弟子規(guī)》中說“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朋友之間有進步要互相鼓勵,有過失要互相規(guī)勸,有困難要互相幫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這就是“切磨箴規(guī)”。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縮略形式,意指對學問的探討與研究。“箴”字的本義為竹針或石頭針,可用于針灸治病。箴文是一種告誡類文體,起規(guī)勸、糾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勵人的座右銘。規(guī)是勸告、建議。
 朋友間的規(guī)勸要注意分寸和尺度,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義?!胺帧笔潜痉?、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間相勸要適
 可而止,不聽也就算了,我們作為朋友的責任盡到了,再勸就會結怨。所以孔子在《論語》中告誡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
 自辱也?!边^分了就會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這四個字,本義是指玉石加工過程的四道工序。從昆侖山采來一塊石頭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從中間剖開看看石頭里面有沒有玉,有多少塊玉。有的石頭里面根本沒有玉,有的只有星星點點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頭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價值連城的工藝品。第二道工序是將石頭中的玉“磋”出來,這種未經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樸玉”。接下來要按照樸玉的形狀進行雕琢,或雕鑿成玉佩首飾、杯盞盤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兩道工序一個人干不了,所以要“兩個人切磋切磋”;后兩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說“讓我琢磨琢磨”。
 這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兄弟之間要相互關愛,彼此氣息相通,
 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
 結交朋友要意氣相投,要能共同研討學問,
 互相切磋勸誡,共同進步。
 【原文】仁慈隱惻,造次弗離。
 節(jié)義廉退,顛沛匪虧。
 【譯文】仁義、慈愛,對人的惻隱之心,在最倉促、危急的情況下也不能拋離。
 氣節(jié)、正義、廉潔、謙讓的美德,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不可虧缺。
 【釋義】這四句話合在一起,講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首先說的是仁德。仁慈就是仁德,仁是體,慈是用,表現出來就是愛心。能夠不講條件的博愛就是慈,慈的本體就是仁,它們是一體三面,同出而異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墩撜Z》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專門談仁的體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學概念,不能離開具體的事項空對空地討論,所以孔子舉了幾個例子加以說明。例如“仁者愛人”,有愛心,能夠愛人、愛物就是仁,這是孔子不得已的說法,因為愛畢竟還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內容。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博愛謂之仁”,有人說這是孔子說的,其實這是唐朝韓愈說的,不是孔子的話。
 普通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喜歡就愛,不喜歡就不愛,所以愛字里面有心。簡化漢字的愛干脆連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訴人愛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則是愛的升華,是沒有條件的愛。母親疼愛兒女是無條件的,這種愛就是慈,所以稱母親為慈母。
 “隱惻”也稱為惻隱,是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現,所謂“惻隱憐人謂之慈”(《賈子道術》)。如果分開來解字,“痛之深為隱,傷之切為惻”。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做人的標準以惻隱之心為首,沒有惻隱之心就不是人,這并不是孟子在罵人,事實確是如此。
 孟子舉了“孺子墜井”的例子,一個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間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救人,根本沒考慮是否有獎金,是否受表揚之類的條件,這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孟子“性善論”的基點。
 “造次”的本義是倉促、匆忙,引申義為草率、輕忽、唐突。人在忙亂倉促、來不及思考的時候,仁德所表現出來的慈愛、惻隱之心也不能夠離開、不能夠拋棄,就是“造次弗離”。
 “節(jié)義廉退”說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義智禮”?!肮?jié)”的本義為竹節(jié),竹子可以被剖開,但其中的節(jié)不會扭曲,由此引申為氣節(jié)、操守,所謂“君子竹,大夫松”,說的是人應該有所守而不變。這里用“節(jié)”來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國家的特使出訪,手中都要持著一根竹子做的“旌節(jié)”,人在旌節(jié)在,以象征國家的主權與尊嚴。西漢的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漢昭帝時才被迎回中原。蘇武須發(fā)如雪,手中高舉著那根旌節(jié)回到長安,被傳為千古佳話。
 “義”是孟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標。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按罅x凜然”是孟子做人的標準之一,雖有敵軍圍困,只要“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傲敝敢粋€人有操守,不茍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巴恕钡囊馑际侵t退、謙遜、禮讓,是“禮德”。
 在此四句中,“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俱全。但“仁”統(tǒng)四端,有了“仁”才有“義禮智信”四德,所以仁占五德之首。日本人五德中做到了四個,偏偏缺少仁德,所以日本這個民族雖然傳統(tǒng)文化繼承得好,“義禮智信”都做到了,但始終都不能如愿以償地執(zhí)世界文化之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很多時候,只用一個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論語·里仁》一篇里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本釉谝徊惋堖@樣短的時間里,也不能離開五常之德,于造次顛沛之間,更是如此。“顛”是狼狽困頓,“沛”是跌倒傾仆,“顛沛”合用比喻人的生活動蕩困苦,人生挫折困頓的狀態(tài)。
 這四句的白話譯文,意思就是:
 對人要仁愛,要有同情心,
 這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丟掉。
 氣節(jié)、正義、廉潔、謙遜這些品德,
 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能虧缺。
 【原文】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譯文】品性沉靜淡泊,情緒就安逸自在;內心浮躁好動,精神就疲憊困倦。
 保持純潔的天性,就會感到滿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會轉移改變。
 【釋義】
 這四句話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眼”,是承接上文,討論一個人如果能夠堅守五常之德、奉行五倫之道之后的心理建設,也是我們學習如何做人的基本原則。
 “性敬情逸”說的是,人的心性沉靜下來了,心情就會安逸、悠閑;相反,如果性不靜,情不安逸,就會“心動神?!?。心念動了,精神就困倦、疲勞了。
 “守真志滿”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質,“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純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夠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會飽滿。如果跟著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動,人的意志就被轉移、被改變了。
 這幾句話的內容涉及到東方心理學,亦即“心性”學說的基本概念,如果對“心性”學說不了解,對這幾句話里面講到的性情、心神、志意的內涵,就很難有深刻的理解。
 傳統(tǒng)的東方心性學說與西方心理學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體系,西方心理學偏重于研究人的行為,根據行為研究人的心理,然后再據此規(guī)范人的行為,制定防范惡行的措施。東方心性學說不搞尋枝摘葉這一套,直接從根上動手,單刀直入,直探人心的根源:念頭、欲望、思想,來研究人的第一動機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來的。以期從根本上切斷它。
 這六個字代表了六個不同的概念、六種不同的心理層次,一層比一層深。大體上可以將其分為兩組:“性、情、神”是第一組,“心、志、意”是第二組。第一組是人的心理之根,所以字用豎心旁;第二組是人的心理活動,是心理活動的表現形式,所以字形用底心。六個字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人的各種心理現象。其中最活躍的是心,“心”可以與其他五個結合形成五種不同的心理:心性、心情、心神、心志、心意;“神”可以結合三種:神情、神志、神意;“情”可以結合兩種:情志、情意;“性”只有一種,性情。
 “性”是天賦的、天生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人心理活動的本體?!靶浴钡谋憩F形式就是“情”,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本體,依托于“情”這個形式表現出來,以便與同類進行交流?!扒椤庇小跋才謵蹛河逼叻N形式,醫(yī)學上叫做“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情是由性所發(fā)出的,性一動就發(fā)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其節(jié)謂之和?!蔽窗l(fā)是性之未動還沒有變?yōu)榍榈臅r候,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叫做“中”(上古時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話里“中”還是讀第三聲)。
 一旦性情發(fā)動,性變?yōu)榍榱耍鸵爸衅涔?jié)”,節(jié)是節(jié)骨眼、是關鍵、是物體的連接點?!爸泄?jié)”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處,能中節(jié)就是和,和就不傷,己人都不傷。人非圣賢不可能沒有情感,性一動就變?yōu)榍楦校扔星楦芯鸵l(fā)作表現出來。發(fā)作可以,但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孩子闖了禍,教育得恰到好處,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會記恨父母,這就是和。如果處理得過了火,將孩子以前的過錯、陳糠爛谷子一起翻出來,他一定不服氣,因為你沒有中節(jié)。掌握這個火候,就需要智慧與經驗。
 神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中國文化中其實沒有迷信的東西,“鬼”與“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釋“純陽之氣謂之神,純陰之氣謂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統(tǒng)統(tǒng)都在自己身上?!吧裾呱煲病?,是生命活動的伸展和延長;“鬼者歸也”,是生命活動的回歸和結束??梢?,迷信是自己對生命現象和心理活動的迷惑,是無知、沒有智慧的表現。
 心、志、意,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之所往謂之志”,所往是人的心要向何處去。我們經常說要立志、要有志向,說的就是人的心要有一個運動方向,這就叫作志。“心之所發(fā)謂之意”,發(fā)出來的、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就叫作意。研究字形,心上有音就是意,心之音聲不是人的心理活動又是什么呢?
 前面已經提到,心是構成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要素,最活躍,不動心就什么心理現象也沒有。但什么是心?這是研究心性之學的基點。必須明了什么是心,才能徹底了悟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的本源,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心之所發(fā)”、什么是“心之所往”。到底什么是心呢?希望諸位認真去思考,我們在下一講中再詳細討論。
 “守真”是保持住人的真常之性,“真”是真常,指人的本性、本源,道家有“返璞歸真”的說法。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心性沉靜淡泊,情緒就自在安逸;
 內心浮躁妄動,精神就困頓萎靡。
 守住真常之性,心志就能夠充滿;
 一心追逐外物,意志就被改變轉移。
 【原文】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譯文】堅持高尚的情操,好的職位自然會為你所有。
 【釋義】這句話是這一部分的結語,也等于是給第二部分下的結論。一個人只要能夠堅持高雅的操守,好運自然會來臨,哪里用得著向外面去求呢?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五倫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倫之道,才為此地所講的“堅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開,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從天降,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無法行道,道不行就沒有功,沒功就沒德,沒德福從哪里來呢?如果反問自己,我們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夠恩賜,賜予我們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經》,《易經·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的話?!熬簟笔枪糯嚆~制作的酒具,因貴族的等級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為爵位、爵號、官位的總稱,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祿、好運氣、好機會。
 “縻”的本義為拴牛的繩子。拴馬的繩子叫羈,拴牛的繩子叫縻,羈縻合用是牽制、籠絡的意思。縻字的引申義為牽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來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運自來的意思。中國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認為有個能拯救人類的上帝,解救人類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類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國人歷來講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貴,知足者富?!兑捉洝で浴返牡谝痪湓捑褪恰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最后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
 堅持高雅的操守,
 好運自會系臨其身。
 第二部分內容是《千字文》全篇的中心之所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延伸也是獨立完整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的主題就是談如何做人。首先從人的兩重屬性開始講起,詳細論述身與心、德與名的關系,指導我們應該怎樣端正思想、修正行為,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德業(yè)。最后將重點落實在心性的修正上面,也就是“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如果真能夠身體力行做到了,自然就會“好爵自縻”。
 《論語集注·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br>詩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舉大數也。蔽,猶蓋也。“思無邪”,魯頌駉篇之辭。
 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fā),求其直指全體,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
 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狈妒显唬骸皩W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