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都在蘇軾、黃庭堅、米芾之前,這四人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字君謨,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曾經用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宋史列傳》稱蔡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手心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學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zhèn)洹?,《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chuàng)新意。 蔡襄《暑熱貼》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書法作品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shù)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商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督導的體會,要求“穩(wěn)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tǒng)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jié)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苦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米芾《寒光帖》 蘇軾是宋代最有影響力的文人藝術家,其書法遠追“二王”,近接顏真卿、柳公權、李邕、楊凝式諸家,結體篤實、筆墨潤朗,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等,黃庭堅書法則博采眾長,結體中宮緊湊而外圍寬博,用筆左右縱橫,如搖雙櫓,代表作有《致明叔少府同年尺牘》、《山預貼》、《糟姜貼》、《花氣詩帖》等等。 蘇軾《新歲展慶帖卷》 宋徽宗趙佶是宋朝書壇的一個另類,和南唐李煜一樣,這位亡國皇帝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連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 下節(jié)預告:中華古玩文化-13 明代書法(上) |
|
|
來自: 老劉tdrhg > 《三十三、書法/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