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嘟.嘟..嘟....”“兒啊,今晚我燒了....”“媽,公司加班,今晚回不來了” “嘟.嘟..嘟....” 電話這頭老嫗扶著椅背慢慢坐了下來!“忙!忙點好??!”多少次我們推掉了與母親的約會,投身于所謂的事業(yè)當中。母親烹飪的菜肴,是對孩子的寵溺,這份寵溺一直延伸到生命的盡頭。
多年以后,也許我們會在街邊啃著白面饅頭,也有可能人生得意吃上山珍,可,能找到那份熟悉的味道嗎? 小時候,步履蹣跚,仰著頭看著母親在在土灶臺上獨掌大勺,為趕活回來的父親準備一份菜肴,那時候,父親的臉上總洋溢笑容。 長大后,開始了求學之路,每每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不是夢想,而是母親手上那碗還冒著熱騰騰香氣的蛋炒飯,是她對我們的愛。
后來,我們寄宿在學校,一到周末,母親總會準時的提著保溫桶站在學校保衛(wèi)處的柵欄外,狼吞虎咽的我們竟沒發(fā)現母親早已凍紅的雙手。
畢業(yè)后,忙于工作,我們漸漸疏遠了母親,也淡忘了那份味道。 成家后,自己提籃買菜,在菜場轉悠半天,卻始終不知道該給自己的兒女煮些什么。卻突然看到和母親身材相仿的婦女,才發(fā)現,原來廚房是門講究。
社會進步了,改變的是廚房用具,從柴火到煤氣再到電器。不變的是血濃于水的那份情感,一如既往的呵護與寵溺。 那天是中秋,母親早早的跟我通訊,說是工作幸苦,送只家養(yǎng)的農村土雞讓我補補,我斷然的拒絕了,一來因為下班晚,回到住的地方都快深夜了,二來是那天天氣會有小雨,三來從老家到我單位路途遙遠,老人不太方便。這次通話顯然讓母親有些不悅,沒有在意,便掛了電話。 中秋和淅瀝小雨如約而至,回到家后,小家伙開的門,對我朝著廚房努努嘴,我順勢看去,母親正查閱者手機朝鍋里放著調料,隨后,母親將煲好的湯朝桌子上端了過來:”來,快趁熱喝,你小時候可饞了!”不像俗套電視里的痛哭流涕,但在那一瞬間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鼻酸。老媽煮的不單單是喂飽我們的飯菜,還是她對我們生活的點滴關心。我們過的好,她的飯菜飄著幸福的安慰之味,我們過的不盡人意,她的飯菜飄著的焦心之味。
其實,她大可不必這樣,只不過,在她心里,我們一直都是個孩子。他只是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我們已經“長大了” |
|
|
來自: 昵稱20702178 > 《家居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