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長江、黃河溯流而上,追尋它們的源頭,越往前行,發(fā)現它們原是潺潺溪水,涓涓細流,以至于滴滴水珠。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著名的《伏爾塔瓦》,在一開始僅用簡單的音符來描繪大河的起源。同樣,我們若追溯科學史、藝術史、宗教史,或者語言史、文學史,追尋各民族的文化,就會發(fā)現,對歷史的追溯越是久遠,所審視的對象就越是模糊,漸次消失于時間的長河之中。 第一節(jié) 科學的萌芽關于科學的萌芽歷來有種種不同意見。 科學萌芽于18、19世紀??茖W要反映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要有條理,有完整的理論。18世紀以后,人類的自然知識才上升到這一高度。在這之前關于自然的知識是零散的甚至是雜亂的,并未得到整理,未揭示內部聯(lián)系與必然性。正是在19世紀,化學建立了原子論,麥克斯韋統(tǒng)一了電學和磁學,并聯(lián)系到光學,熱力學因第一、第二定律而得到確立,此外還可舉出細胞學說、進化論以及地質理論等。然而反駁者可以指出,與20世紀科學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上面所舉到的這些就不能認為是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反映。另一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說、哈維的血液循環(huán)理論、牛頓的力學,難道沒有條理和完整的理論嗎?在當時的認識水平,不就是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反映嗎? 科學萌芽于十五六世紀。正是在這一時期,科學作為宗教的對立物而獨立。獨立宣言就是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同時,科學所特有的實踐方式——實驗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真正的自然科學只是從15世紀下半葉才開始,從這時起,它就獲得了日益迅速的發(fā)展。”[①]這一觀點從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來討論科學的萌芽??梢詮囊韵路矫鎸Υ颂岢霎愖h:首先,從邏輯上說,這是用與它者的關系來確定此者,也就是未從科學本身考察其萌芽。于是,也可以從與藝術的關系,與哲學的關系如此等等來談科學的萌芽,得出不同的結論。其次,實驗方法從古即有,如阿基米德的力學。第三,“真正的”這一修飾詞使這一觀點失去普遍性,只是就某種嚴格定義的科學而言。 科學萌芽于古希臘或更早時期。恩格斯認為:“精確的自然科學只是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的希臘人才開始……在整個古代,本來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只限于這三個部門?!奔刺煳膶W、力學和數學。這“三個部門”在古代無疑較之其他學科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然而在這里,同樣給自然科學加上限定詞:“精確的”或“本來意義的”。 任何概念的界定在認識的一定階段都是必要的,然而真實事物并無涇渭分明的界線,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必須打破人為的限定。各種起源問題的一再前推即是明證,科學的起源亦如此。反過來,科學的歷史越是前推,也就越能把握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的含義。 從知識的視角來看,第一種觀點割斷了零散、雜亂的知識與系統(tǒng)、條理知識的聯(lián)系,科學在一夜之內即告誕生,而這一過程恰恰引人注目。第二種觀點以與宗教對立判斷科學萌芽,而問題正在于科學為何以及如何與宗教對立,宗教和科學如何分野。第三種觀點的問題在于知識如何由原來的不精確到希臘化時期的精確,又為何只限于三個部門。所謂“本來意義”只有在比較和聯(lián)系中方能得以揭示。 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活動,是對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如實正確的反映。古代人類要獲取食物,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繁衍,必須要去認識自然。他們的日常生產活動水平雖然極其低下,一開始往往是無意識的活動,科學與技術不分,但畢竟緩慢地取得了進步,因而必然逐步積累了關于自然的正確認識。科學與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科學從人類文明的源頭走來,萌芽于混沌之中。這樣來定義科學的萌芽,有助于揭示原始科學的知識形態(tài),追隨科學知識形態(tài)的演變及其與文化背景的關系,把握科學與文化的足跡。 第二節(jié) 原始科學的n種形態(tài)原始科學有多種形態(tài):凝聚于工具、發(fā)明中的對自然的認識,從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對自然的正確認識,在原始宗教中對自然正確認識的部分,以及文學藝術領域中的科學知識等。 一、火和弓箭火和弓箭代表了潛在的、凝聚于工具、發(fā)明、技藝中的對自然的正確認識。 這類事件往往在一開始起因于偶然發(fā)現,爾后便注意到它們的反復發(fā)生,從而形成某種潛意識,即主動使之重現,并加以改善,因而其中凝聚有對于自然的正確認識。古人開始使用石器并在以后的年代加以發(fā)展的過程即充分說明這一點。古人看到自然界中有“死灰復燃”的現象,于是便在暫不用時以灰壓火。在支配古人這一舉動的潛意識中,顯然隱含著對燃燒現象的正確認識。弓箭的發(fā)明也是如此,尖利之物易于戳穿動物的皮,彎曲的樹桿會彈起擊人或物,等等。青銅的冶煉,“與其說是由于手藝、倒不如說是由于污染(即原料中雜有其他元素),古代冶煉的人才找到了較硬也較好的青銅”[②],但畢竟其中包含有對若干金屬的正確認識。采集者們對農業(yè)知識毫無所知,但他們確實知道在何時、何處能找到所需之植物,以及某種植物在什么條件下生長得好等等。即使人類的婚配生育亦復如此,由群內雜交,到按輩劃分,再到實行族外婚[③]。這一漫長的過程就是逐步意識到近親通婚危害的過程。 必須指出,上面所提及的只是一種潛在的知識,至多也只是支離破碎的、片面的,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此的解釋可能通往科學,也可能導致謬誤或宗教。例如:“箭之前進是由于害怕真空”,以及煉金術之類。 由于面對各種自然環(huán)境,因而各個原始部落發(fā)展出適合于自己生存繁衍的特定的工具和技能。例如長江流域以木料蓋房,西北地區(qū)發(fā)展出窯洞,地中海希臘等地多用石料等,其中潛在的知識各不相同。即使僅就弓箭而言,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的也不同于南方民族。這類知識的特征是隱性,以及契合于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即嵌入性。前者決定了這類知識的學習必須經歷長期的摸索,“做中學”,后者決定此類知識的獲得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不會作無實際用途的思考,也不具有普遍性,難以交流和共享。 隱性知識還影響到原始部落中的人際關系。隱性知識具有某種神秘性,而對于原始部落的生存至關重要則放大了該項技術擁有者在部落中的地位,帶上某種神秘光環(huán),成為握有權力的人,這或許是福柯所言“知識就是權力”的最早案例。 二、乘法表與歷法第二類是從生產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對自然的正確認識。主要限于數學和天文學。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已制定了乘法表。長×寬=土地面積,磚堆磚的數字由長×寬×高來計算。取π為3,大概直接測量,為簡便起見取整數。幾何多通過具體例子表達出來,代數中也是特定的數值和事物。“對原始人來說,去辨認任何個別事物就是相信它與眾不同,具有只屬于它的個性?!?/span>[④]他們的抽象能力仍十分有限。采用12進位制,因為12能被很多數整除;又從手指得到十進位,為統(tǒng)一起見,對60特別重視。 天文學也是在遠古時期即得到發(fā)展的學科。游牧民族希望知道他們所處的位置,航海民族更是如此。農業(yè)社會也必須確定季節(jié),何時播種、在冬季到來前儲備食品以及大河何時泛濫等。所有這些都要求觀察天象。巴比倫人在公元前2000年即正確記錄金星出沒,到公元前16世紀,可計算日月的相對位置。有些星象家甚至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醫(yī)學在古埃及已高度專門化,有從僧侶學校訓練出來的醫(yī)生。在公元前1700年的紙草書上將病例分為三類:有希望的、不定的和無希望的或“不應當處理的”。 在遠古時期取得的科學知識自然不止這些,可以詳見一般科學史著作。 乘法表和歷法顯然是非嵌入編碼知識,但即使數學,在其初級階段也有嵌入性。例如古代印度的數學著作敘述過于簡單,證明常常省略,并且以詩歌形式出現,與希臘的數學著作存在明顯歧義。與政權的運作相關的中國歷法的嵌入性更大。非嵌入編碼知識得到的過程也帶有嵌入性。一個有趣的案例是數學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造——“0”。雖說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但其誕生地卻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響[⑤]。首先,0具有大乘空宗“一切皆空”命題的印記。其次,0既代表無,又不完全等同于無。大乘空宗認為“空”不是“虛無”、“空即是有”、“空即不空”等論述,引導0在十進位制中比其他數字具有更豐富的內容。第三,0作為原點,與大乘空宗的輪回——不論是由魔鬼到天神還是反之——有相通之處。在古代甚至遠古時期,即已見證了當代學者所論的“SSK”(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科學知識社會學)。 三、蛙鳴和雨原始宗教中的科學知識也是原始科學的形態(tài)之一。 “原始宗教的觀念是原始人對自然現象和人的行為難以理解的一種理解,難以講出道理的一種道理?!薄霸谠甲诮痰淖匀挥^中,包含著某些合理的因素,是當時自然知識不足的表現,又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知識。”[⑥] 原始宗教的一個特點是帶有濃厚的人的印記。其最古老的形式是圖騰崇拜?!皥D騰”(totem)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奧季布瓦語,意為“他的親屬”,即與本部落有親屬或特殊關系。圖騰具有某種神力,部落藉此免除恐懼,受到保佑。 原始人學蛙鳴以求雨,表明“巫術假定自然界中是有規(guī)則的,人通過適當的行為就可以利用這些規(guī)則去控制自然界”[⑦]?!澳7滦晕仔g的基礎就是相信同類事物可以感應相生。”[⑧]弗雷澤歸結了巫術的兩條規(guī)律即“相似律”和“接觸律”,前者相信自然中存在規(guī)律,如蛙鳴與下雨間的聯(lián)系,后者則表明了控制自然的意圖,學蛙鳴以求雨;前者接近于科學,后者則與技術相通?!拔仔g就這樣成了科學的近親。”[⑨]巫術有時靈驗,多半失敗,即轉而求助神靈。 原始宗教的主要內容是萬物有靈論與自然崇拜,幾乎有多少種自然現象就有多少要崇拜的神靈,其中也含有對自然的正確認識。首先,原始人所崇拜的神靈仍具有自然物的某些屬性,如雷神能發(fā)出轟鳴與閃光,鹽神能帶來咸味,風神則來去無蹤。古埃及水神奧西里斯死而復生的故事則反映了季節(jié)循環(huán)和植物榮枯的觀念[⑩]。其次,在宗教儀式中也含有原始人對自然的某種正確認識。如在山中打獵禁忌喧嘩,不然觸怒了山神,不會把野獸交出來。鄂倫春人禁忌在火上倒水和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以免觸怒火神,這里包含有保持火種不滅的知識。有些部落在祭祀時要把水道竹槽修理一番,以此博得水神的歡心而使水流暢通,這就完全是實用的形式了。 由此可見,原始宗教在觀念與儀式中包含著原始人對自然的某種正確認識。即使錯誤的部分,大多也是“出于猜測或錯誤類比的不正確的科學,這在性質上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11]?!霸甲诮虒⑷伺c自然,已知和未知聯(lián)為一體,填補了原始社會人們心靈的空虛,也表現了人們求生存的愿望。由此,原始科學的影子也得到了某種體現。”[12] 四、普羅米修斯盜火和史前巖畫文學藝術中無疑也有科學的影蹤。 關于普羅米修斯的神話涉及技術的起源。普羅米修斯本人是一位能工巧匠,他盜火給人類而受罰,人類因有了火而擺脫上帝自立。在這里,火代表了技術,人因發(fā)明技術而不斷發(fā)展。在荷馬史詩和希臘神話中不乏科學的內容。 史前巖畫代表了原始藝術,野牛的生動圖像表明原始人擁有某種解剖學和運動學知識,甚至利用巖壁的天然凸凹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令人驚訝的三維效果。原始音樂則反映了古人對天籟之聲的模仿、理解和抽象。反過來看,古人的科學,特別是技術,充溢著藝術氣息。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起源即與技術有關,甚至技術操作本身就是藝術,自娛自樂(古代的技術為“技藝”,西方為“art”),給人詩意的享受,具有藝術化的傾向,如庖丁解?!昂嫌谏A种琛钡?。需要指出,“對于舊石器的人來說,藝術是一項嚴肅的事務。它的實際目的顯然幾乎全然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是希望增加獸類肉食”[13]。 五、原始科學n種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以上舉出原始科學的4種形態(tài),還可以舉出一些。上述n種形態(tài)一方面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彼此間又有某種聯(lián)系。 體現在火和弓箭中的隱性知識一般與以乘法表和歷法為標志的非嵌入編碼知識無直接聯(lián)系。在原始時期,這種知識只是處于工具、器物的制造者、發(fā)明者或使用者的潛意識中,至多是初步的經驗。到了古埃及時期,工匠們的經驗仍得不到重視。在公元前11世紀的一份紙草書中,父親勸告兒子“要用心書寫,這會使你擺脫一切艱苦勞動,成為一名有名望的官員。書吏不要參加任何體力勞動,他是發(fā)號施令的人”[14]。古埃及制造木乃伊,由此可推斷古埃及人應具有一定解剖學知識;然而在醫(yī)學書中所表示的人體器官的知識均源于動物的解剖,這表明醫(yī)生與木乃伊制造者并無接觸。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這些隱性知識構成各種(正確的或錯誤的)抽象的重要來源??梢哉f,直至20世紀,科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將古人的實踐中所蘊含的知識揭示出來。如19世紀三大發(fā)現之一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只是將古人鉆木取火中潛在的知識顯現出來。時至今日,科學家們也未曾將古人的知識完全由隱性轉化為編碼。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古人的隱性知識是無限的,或許與其起源于混沌之中一樣,由隱性到編碼的轉化工作將延伸至未來的混沌之中。 雖然從總體來說缺乏聯(lián)系,但在一些具體部門還是存在某些相關之處。古代在宗教觀念支配下大量修造廟宇、陵墓、金字塔、阿蒙神廟,金字塔中的科學和技術令人驚嘆。 相對而言,正確的科學知識與原始宗教中的科學知識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在古代,由祭司、書吏一類組織掌握和分配工匠的產品。由于種類蕪雜、數量眾多,就用圖形在泥板上刻下記號,再曬干以保存,這就逐步形成古老的記數制、度量單位和象形文字等。如兩河流域最早的記錄約在公元前3000年,記錄寺廟里倉庫中物品的進出。到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漢謨拉比王朝設立附屬于寺廟的學校,專門培養(yǎng)祭司官吏。正是在這樣的學校中,數學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開始有了分數的符號。反過來,在對數及圖形的認識中也形成某種有趣的觀念。例如12能被多個數整除,13則不能,于是對原始人來說,12“成了一個高貴、慷慨和熟悉的數目,而13卻是一個被丟棄和不體面的數目”[15]。這種觀念一直波及至今,12和12的倍數經常被用到,如12個為一打,一天24小時;相反,13則是不吉利的,在世界各民族中似乎都是如此。 占星術本身雖非宗教,也非科學,但與宗教、巫術觀念有關,同時與天文學也密切相關。如同前述蛙鳴與下雨之聯(lián)系一樣,古人最初也是看到星象與世上諸事間一些偶然的巧合。由于知識貧乏,又竭力去尋求規(guī)律和解釋,便逐步相信星宿決定著人間俗事。觀念一旦形成,反過來又大大刺激占星術。雖然在錯誤觀念指導下進行,但畢竟要作天文觀察,這就積累了資料,出現了專業(yè)人員,也掌握了必要的方法。天文學正是在占星術的旗幟下得到了發(fā)展。此外,在煉金術與化學的關系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因涉及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故置于第二章中述及。 原始科學的n種形態(tài)有兩個含義。其一指帶有人類形形色色的活動印記的科學;其二,指屬于或“嵌入于”不同部落的科學。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以及宗教,它們在原始時期并無區(qū)別,在主觀上,都體現了“一種沖動,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而且就在這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人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來達到這個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fā)現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了”。“這是藝術以及一切行為和知識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16]。這種沖動出于不同目的,由不同途徑投射到同一領域,也就是人類的各種活動及由此得到的各種成果。科學表明智慧,技術顯示能力,文學藝術蘊涵情感,宗教折射恐懼和祈望,讓恐懼釋懷,祈望得以實現。這些方面的綜合,大致就構成了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這里僅簡略分析了有限的四種,n種意為人類活動的多樣性。原始時期人類活動的所有動機都集中到生存,沒有分化。所以,如果說原始科學有n種形態(tài),也可以在同樣意義上說原始藝術、原始宗教的n種形態(tài)。 居住于不同自然環(huán)境,從事不同活動,具有不同生存方式,必然形成為部落所特有的隱性知識。在特定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他的親屬”自然與眾不同,鄂倫春人的巫術與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的巫術相去甚遠。在古代藝術中,希臘人作品上的線條多為線段,中國人的作品上則喜用曲線。即使乘法表和歷法,各地仍有自己的烙印。印度人發(fā)明了0,幾何學誕生于古埃及人丈量土地的基礎之上,如此等等??梢哉f,在遠古時期,有n個部落就有n種科學形態(tài)。各部落、各民族的科學與文化都會在人類而爾后的發(fā)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有些民族的科學乃至文化日后為更多人共享,也就是為人類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n種科學形態(tài)的以上兩種含義,前者在于主體向外界的種種投射,它們本是相通的,隨人類活動的不斷分化而走上各自的發(fā)展道路,以至發(fā)生科學與文化的對峙;后者在于不同的客觀條件,本來“不可通約”,隨著部落、民族之間的不斷交往,隨著嵌入于部落中的隱性知識和編碼知識不斷抽象、提煉為非嵌入編碼知識而成為人類認識和實踐的共同基礎,以及隨著對不同客觀條件的不斷超越而日益趨同,走向今日如福山所言“意識形態(tài)終結”。 總之,科學萌芽于人類早期,萌芽于混沌之中。原始科學具有n種形態(tài),它們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影響,在爾后的發(fā)展中各自演變而又相互關聯(lián)。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8 [②]韋爾斯.世界史綱.吳文藻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11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④]韋爾斯.世界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126 [⑤]趙慧珠.“0”為何起源于印度.文匯報,2000.6.3 [⑥]陳昌曙.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與認識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 [⑦]丹皮爾.科學史.28 [⑧]亞·泰納謝.文化與宗教.張偉達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0,14 [⑨]弗雷澤.金枝.大眾文藝出版社,1988.20,77 [⑩]韋爾斯.世界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5 [11]韋爾斯.世界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5 [12]張猛、顧昕、張繼宗.人的創(chuàng)世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0 [13]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7 [14]梅森.科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1 [15]韋爾斯.世界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1 [16]黑格爾.美學.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38~4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029273.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