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是一國之利器,即便這個國家有多么的落后,只要有人在,那就有軍隊在,不論裝備如何,戰(zhàn)斗力如何,軍隊反正都是存在的。那么,清朝末年,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的那些清軍,隨著時代的變遷,都到哪里去了呢?據統(tǒng)計,清王朝少說也是擁有一百萬人級別的軍隊,他們總不能一起陪著清朝殉葬了吧,今天,我們就來揭曉,這些清軍士兵的去向。 首先,何為清軍士兵呢?狹義上來講,滿清自己人的嫡系部隊,那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八旗兵了。清兵入關的時候,滿清的八旗兵憑借他們能騎善戰(zhàn),敢于拼殺,勇于征戰(zhàn)的態(tài)度,征服了這個天下。清朝建立起來后,他們都得到了極為優(yōu)厚的待遇,即便是最卑微的一名八旗士兵,也成為了尊貴的身份。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勇士們逐漸忘卻了祖上的勇猛,只剩下世世代代享樂為主的紈绔子弟,加之上層的貪污腐敗,八旗兵的戰(zhàn)斗力早就不可與同日而語,最終,清朝末年的時候,朝廷不得不擱置這支曾經令人驕傲的精銳部隊,開始去訓練起其他新軍了。所以,八旗兵作為清軍的一部分,估計不是被黃土埋了,就是被酒桶給淹沒了吧。 接著,我們就來看清朝的新軍。后世人都說,海洋是中國近代的一大遺憾,因為缺少對海洋的探索,滿足于陸上的豐富資源,導致中國人故步自封,最終落后于世界。其實,清末時期,針對于海洋,清廷還是募集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海軍,也被稱之為北洋艦隊。這個名字大家估計不會陌生,因為,這支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支海軍艦隊,最終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全軍覆沒,十不存一。北洋艦隊的覆滅,也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令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一喪權辱國的約定。 除此之外,清廷也在陸軍方面有所建樹。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之后,清廷必須建立起幾支強悍的部隊抵御起義,淮軍、湘軍應運而生。在安徽江淮一帶、湖南一地,曾國藩召集不少壯士組成部隊,用于抵抗南方的太平軍。這本是因為正規(guī)軍的作戰(zhàn)不利而被迫采取的無奈之舉,畢竟,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無法依靠外援英軍和自己的清軍作戰(zhàn)的話,只能另謀出路,于是,淮軍、湘軍出現(xiàn)了。 而在這個基礎上,清朝的建樹,似乎為他人做了嫁妝,這個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在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在淮軍、湘軍等地方武裝的基礎上,要求統(tǒng)一部隊番號,將他們都歸入了北洋新軍的麾下。于是,這些清朝的部隊,都歸屬于了北洋軍閥。這支北洋軍最終也在革命軍反抗時期,在各地被集中消滅,死的死,降的降。 清朝的大部隊,就還剩下最后的綠營了。綠營是清朝國家常備兵,經常出現(xiàn)于清朝各類戰(zhàn)爭當中,憑借多次的戰(zhàn)爭經驗,形成了清廷不可忽略的一支有生力量。然而隨著和平時代的腐蝕,綠營也不可避免的下降了戰(zhàn)斗力,為了避免八旗兵的情況在綠營再度上演,清廷開始往綠營中加入漢人為主導力量,不斷強化力量的結果,令綠營一直成為清廷能夠依靠的力量。不過,隨著清末的到來,漢人控制下的部隊,如何會再度投入滿清人的統(tǒng)治之下,因此,最終,這支綠營被同化于各地的起義武裝當中了。 除了以上說的這些,有少數不想服從編制的清兵們還自找了一條出路,那就是自開門路,由以前的領頭人帶著混身義氣的兄弟們躲進了湘西做起了一方的土匪山大王。 樹倒猢猻散,軍隊不是一個國家統(tǒng)治的最佳手段,而是一個國家的底線所在,我們在知曉軍隊保障我們的同時,應該慶幸著,我們沒有真正看到軍隊的出現(xiàn),沒有真正的發(fā)生需要軍隊保護我們的事件,畢竟,他們是國家的最后一道防線,他們的出現(xiàn),也意味著國家的底牌盡數打出,沒有退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