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陰。
轉(zhuǎn)到三樓,這里正在展出的是由深圳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主辦的《茶道文心紫砂茗壺匯賞》。古人云,“茗注莫妙于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是人而知之矣?!?a href="http://www./area/guide/1-01-15" target="_blank" rev="1-01-15" style="color: rgb(0, 0, 0); cursor: default;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itle="江蘇旅游攻略">江蘇宜興古稱陽羨、荊溪,其陶瓷制作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優(yōu)良的陶土和豐富的水源成為該地區(qū)制陶業(yè)的先天優(yōu)勢。唐代陽羨的茶葉就已非常出名,一般認為紫砂作為茶壺開始盛行是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
展出了許多南京博物院院藏紫砂精品。王寅春制菊瓣壺,1948年。壺體與壺蓋渾然一體,為王寅春的代表作之一。
清早期陳鳴遠款東陵瓜壺,腹部有“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鳴遠”行楷銘文。壺體像一只圓碩豐滿的南瓜,壺嘴覆以翻轉(zhuǎn)有致的瓜葉。東陵瓜的典故出自西漢早期秦代東陵侯邵平棄官為民,長安種瓜的故事。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合菊壺。
清嘉慶大亨款八卦束竹壺。壺蓋飾微凸的伏羲八卦方位圖,蓋鈕飾太極圖,壺身用64根細竹圍成,象征《易經(jīng)》中的64卦。
清代陳蔭千款竹節(jié)提梁壺。
清道光申錫制石楳銘梅花紋高秦權(quán)壺。
清代堆雕菊花提梁壺。整體造型玲瓏俊秀,蓋面似金盞菊之背面,菊蒂為蓋鈕,蒂子下有一周花萼。
清末民國壽珍款扁石壺。程壽珍是近代制壺名匠,所作之壺用料精細,做工考究,造型以簡樸厚重見長。
現(xiàn)代裴石民制盉式壺。
明萬歷甲辰大彬制款長方壺,四川三臺縣博物館藏。目前全國及海外收藏的比較可信的時大彬款紫砂壺不超過20件。
宋代影青瓷茶盞,四川三臺縣博物館藏。
紫砂藤枝提梁壺,四川三臺縣博物館藏。
明成化款青花人物紋瓷杯。四川綿陽市博物館藏。
明晚期大彬仿古款蓮子壺,四川綿陽市博物館藏。
明青花人物山水瓷碗。
明代帶花蓋青瓷盒。
明青花瓷盤。
20世紀50年代宜興窯,吳純耿制紫砂松鼠葡萄咖啡具。
清代龍蛋壺。
清仿大彬款提梁壺。
清乾隆、嘉慶年間,紫砂胎爐鈞釉高身方壺。
清乾隆殷尚款高水仙花壺。
清光緒宜興窯用霖款刻人物紫砂高身斗方壺。
清宜興窯紫砂高身漢方壺。
清同治、光緒年間,玉麟款桂花砂提梁壺。
清嘉慶、道光年間,孟臣款綠彩花卉紋矮梨式壺。
清道光萬泉款六方壺。
清道光宜興窯,澹伏款黑地彩繪龍紋紫砂漢方壺。
清道光宜興窯,順昌款二泉銘紫砂蓮子壺。
清道光壺癡款包袱壺。
清同治宜興窯,黃玉麟制紫砂臺笠壺。
清同治、光緒,黃玉麟制款臺式壺。
清同治、光緒,愙齋款扁石壺。腹部刻楷書“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塵”。
清代彭年制曼生銘半瓜壺。壺身銘“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倦乎仙,曼生”。半瓜壺也是曼生壺式之一。
曼生壺式圖例。
清嘉慶曼生銘楊彭年制仿古井欄壺。井欄壺是曼生壺式之一。
清彭年款橫云壺。橫云壺是曼生壺式之一。
清道光30年(1850)宜興窯,吳月亭制紫砂暖爐壺。
清咸豐至光緒(公元1851-1908)宜興窯,豫豐款彩繪花卉紋紫砂壺。壺作扁鼓形,腹壁以藍釉繪瓜蝶圖,題白釉行書“一片冰心在玉壺”。
清晚期(公元19世紀下半葉-1911年)宜興窯,一泉銘紫砂一粒珠壺。壺為一粒珠式,造型簡練,線條流暢,腹部淺刻折枝梅花,又銘行書“也銷造化無多力,更占人間第一香”。
清同治、光緒宜興窯,東溪漁隱款紫砂提梁柱礎(chǔ)壺。器身銘隸書“珠光玉照水氣晶”,署行書款“東溪漁隱刻于師竹齋”。
清光緒(1875-1908年)宜興窯,支泉款紫砂合盤壺,上刻“滌我詩脾 東溪”。趙松亭字支泉,藝名東溪,為清光緒年間宜興紫砂名工。
清晚期宜興窯,楊鳳年制紫砂梅段壺。
清末明初宜興窯,壽珍款墨綠拋光紫砂高掇球壺。壺身、壺蓋、壺鈕猶如三球重疊。
清道光(1821-1850年)宜興窯,子冶銘刻竹紋紫砂石瓢壺。銘文“茶香一屋,左右修竹”。
清道光萬泉款秦權(quán)壺。
清道光石某臨古款柱形方壺。腹部模印隸書“傳世富貴”,方壺是曼生式壺之一。
晚清民國(1875-1930年)宜興窯,少山款紫砂拋光筒形壺。
清光緒任伯年刻款花卉紋仿東坡石銚式壺。
晚清民初壽珍制跂陶刻紫砂合歡壺。
清末民國時期堆塑桃花球形壺。
民國宜興窯大生制紫砂柿形壺。
民國宜興窯俞國良制紫砂柿形壺。
民國壽珍款扁掇球壺。
民國宜興窯郭記款紫砂提梁壺。署行書“仿金石索本。陳升和制”。
民國宜興窯桂林制紫砂五竹壺茶具。
獨具匠心的現(xiàn)代蟾蜍蓮蓬壺。
現(xiàn)代王寅春制石瓢壺。此壺為王寅春的佳作,石瓢壺是曼生壺式之一。
現(xiàn)代朱可心制合菱壺。制作精細巧妙,嚴絲合縫。
現(xiàn)代(1955-1960年)宜興窯,吳云根制白釉里紫砂竹節(jié)茶具,為吳云根五十年代的佳作。
1954年朱可心制竹節(jié)提梁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宜興窯,王寅春制紫砂高瓜壺,為其晚年力作。
20世紀50年代顧景舟制如意紋三足壺。
現(xiàn)代顧景舟制提梁壺。
令人贊嘆稱絕的現(xiàn)代裴石民制松段壺。
現(xiàn)代(20世紀50年代初期)宜興窯,朱可心制墨綠紫砂云龍壺。壺形從傳統(tǒng)的“魚化龍”演變而來,構(gòu)思獨特,氣韻貫通,形象生動。
八角紫砂茶具精品,1954年沈孝鹿制任淦庭銘。
清乾隆獅子繡球紐長方形、六邊形紫砂壺蓋。分別于2005、2006年蜀山窯址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道一體,互為表里。循著飄渺的茶香與壺影,仿佛走進文人高士們隱逸的山林泉石,達到超凡脫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