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苓 桂 術(shù) 甘 湯 和 四 逆 湯 治 糖 尿 病 某 女 , 60 歲 。 2010 年 9 月 3 日 初 診 。 主 訴 : 口干 、 多 飲 、 多 尿 5 個(gè) 月 余 。 既 往 有 “ 高 血 壓 病 ; 血 脂 異常 ” 史 2 年 余 。 訴 5 個(gè) 月 余 始 無(wú) 明 顯 誘 因 出 現(xiàn) 口 干 、多 飲 、 多 尿 , 無(wú) 心 悸 煩 躁 , 眼 突 頸 腫 等 癥 狀 , 曾 經(jīng) 在 外院 就 診 , 明 確 診 斷 為 “ 2 型 糖 尿 病 ” , 予 格 列 吡 嗪 緩 釋片 、 二 甲 雙 胍 片 口 服 控 制 血 糖 , 自 測(cè) 空 腹 血 糖 波 動(dòng) 在6.3 ~7.8 mmol/ L, 餐 后 2 h 血 糖 在 7.2 ~9.1 mmol/L。 曾 經(jīng) 服 用 滋 補(bǔ) 肝 腎 、 益 氣 養(yǎng) 陰 等 中 藥 治 療 , 癥 狀未 有 緩 解 , 反 而 時(shí) 有 加 重 。免 疫 相 關(guān) 抗 體 檢 查 均 陰性 。 多 次 查 尿 常 規(guī) 無(wú) 異 常 。肌 肝 、 尿 素 氮 示 正 常 。查 體 : BP 146/89 mmHg, 神 清 , 精 神 可 , 形 體 偏 瘦 , 甲狀 腺 不 腫 大 , 無(wú) 口 腔 潰 瘍 , 心 肺 腹 檢 查 未 見(jiàn) 異 常 。 刻診 : 口 干 渴 , 喜 溫 多 飲 , 多 尿 , 夜 尿 6 ~ 7 次 , 尿 色 清 ,無(wú) 尿 痛 尿 澀 不 適 , 納 食 可 , 夜 寐 不 安 , 大 便 偏 干 , 數(shù) 日一 行 。 舌 質(zhì) 淡 略 暗 , 苔 薄 微 潤(rùn) , 脈 沉 弱 , 尺 脈 無(wú) 力 。西 醫(yī) 診 斷 : 2 型 糖 尿 病 ; 中 醫(yī) 辨 證 : 消 渴 。證 為 脾 腎虧 虛 , 氣 化 無(wú) 力 , 固 攝 無(wú) 權(quán) 。治 予 溫 陽(yáng) 益 氣 , 化 氣 利水 。 方 擬 苓 桂 術(shù) 甘 湯 、 四 逆 湯 加 減 : 桂 枝 8 g, 白 術(shù) 15g, 茯 苓15 g, 熟 附 子 ( 先 煎 ) 10 g, 干 姜10 g, 山 藥15g, 益 智 仁15 g, 山 茱 萸12 g, 烏 藥 6 g, 肉 桂 5 g, 炙 甘草 8 g。 7 劑 , 1 劑 / d, 水 煎 服 。 2010 年 9 月10 日 二診 : 藥 后 上 癥 均 有 明 顯 減 輕 , 大 便1 次 / d, 質(zhì) 軟 成 形 ,夜 尿 3 ~4 次 。 舌 質(zhì) 淡 略 紅 , 苔 薄 白 微 潤(rùn) , 脈 沉 弦 細(xì) ,尺 脈 稍 有 力 。 效 不 更 方 , 繼 續(xù) 守 前 9 月 3 日 方 , 7 劑 ,水 煎 服 。 服 完 藥 后 諸 癥 均 愈 。 按 ): 一 般 中 醫(yī) 認(rèn) 為 糖 尿 病 應(yīng) 屬 “ 消 渴 ” 范 圍 ?!?內(nèi) 經(jīng) 》 奠 基 了 中 醫(yī) 學(xué) 對(duì) 糖 尿 病 ( 消 渴 ) 論 治 的 理 論認(rèn) 識(shí) 。 《 靈 樞 · 五 變 》 “ 五 臟 皆 柔 弱 者 , 善 病 消 癉 。 ”認(rèn) 為 五 臟 脆 弱 之 氣 是 糖 尿 病 發(fā) 生 的 內(nèi) 在 根 源 。 合 而言 之 , 實(shí) 為 一 元 氣 虛 損 而 矣 。 鄭 欽 安 在 《 醫(yī) 法 圓 通 》曰 “ 人 身 之 五 氣 還 是 一 氣 , 三 焦 還 是 一 焦 ”。元 氣( 又 名 真 氣 ) 是 人 體 最 根 本 的 氣 , 基 始 于 先 天 之 本元 , 賴 于 腎 精 之 氣 , 出 生 后 須 后 天 水 谷 之 氣 源 源 以 充養(yǎng) 。 《 脾 胃 論 · 脾 胃 虛 實(shí) 傳 變 論 》 曰 “ 元 氣 之 充 足 ,皆 由 脾 胃 之 氣 無(wú) 所 傷 , 而 后 能 滋 養(yǎng) 元 氣 ”。 一 旦 火土 傷 敗 , 元 氣 極 難 復(fù) 。 正 如 《 金 匱 要 略 》 強(qiáng) 調(diào) 曰 : “ 若五 臟 元 氣 通 暢 , 人 即 安 和 。 ” 氣 機(jī) 升 降 , 陽(yáng) 氣 之 性 升動(dòng) , 動(dòng) 始 于 左 而 右 隨 降 之 , 潛 藏 之 至 斂 , 降 極 而 復(fù) 升 ,如 此 三 焦 元 氣 之 道 通 調(diào) , 氣 血 陰 陽(yáng) 得 以 化 生 四 布,精 微 物 質(zhì) 則 代 謝 正 常 。 若 脾 腎 陽(yáng) 虛 , 升 降 乏 力 , 元 真 之氣 難 以 往 復(fù) 周 流 全 身 , 則 上 不 能 蒸 騰 津 液 于 肺 , 中 不能 升 清 降 濁 于 脾 胃 , 下 不 能 氣 化 達(dá) 于 膀 胱 , 導(dǎo) 致 三 焦之 氣 化 開(kāi) 闔 失 職 是 消 渴 病 的 根 本 原 因 。如 《 醫(yī) 貫 》曰 : “ 命 門(mén) 火 衰 , 不 能 蒸 腐 水 谷 , 水 谷 之 氣 , 不 能 熏 蒸 ,上 潤(rùn) 乎 肺 , 如 斧 底 無(wú) 薪 , 鍋 蓋 干 燥 , 故 渴 , 至 于 肺 … …不 能 四 布 水 精 , 并 行 五 經(jīng) , 其 所 飲 之 水 , 未 經(jīng) 火 化 , 直入 膀 胱 … … 飲 一 斗 溺 一 斗 。 ‘’患 者 因 脾 腎 陽(yáng) 氣 日 漸虧 虛 , 膀 胱 氣 化 無(wú) 力 , 固 攝 水 液 無(wú) 權(quán) 則 為 小 便 利 多 ,飲 一 溲 一 。 雖 小 便 頻 多 , 但 見(jiàn) 尿 色 清 , 舌 質(zhì) 淡 略 暗 ,苔 薄 微 潤(rùn) , 可 識(shí) 津 液 尚 未 大 傷 , 口 干 渴 而 多 飲 喜 溫 則屬 陽(yáng) 虛 行 水 無(wú) 力 , 津 液 不 上 承 所 導(dǎo) 致 。脾 胃 為 土 位居 中 焦 , 升 降 之 中 軸 , 運(yùn) 轉(zhuǎn) 四 維 , 流 行 氣 機(jī) 。脾 陽(yáng) 虧虛 不 足 , 升 清 乏 氣 無(wú) 力 , 累 及 胃 氣 歸 降 不 及 , 糟 粕 傳導(dǎo) 失 常 則 大 便 偏 干 , 數(shù) 日 一 行 。 綜 合 舌 脈 析 之 , 實(shí) 為一 派 陽(yáng) 虛 之 象 。苓 桂 術(shù) 甘 湯 溫 補(bǔ) 太 陰 之 氣 , 四 逆 湯力 補(bǔ) 少 陰 之 氣 , 共 奏 補(bǔ) 益 先 后 天 之 本 , 以 資 元 氣 生 化之 源 , 陽(yáng) 氣 充 足 則 升 降 回 復(fù) 如 常 。山 藥 、 益 智 仁 、 山茱 萸 、 烏 藥 、 肉 桂 等 溫 補(bǔ) 脾 腎 , 固 澀 斂 氣 , 引 火 歸 元 之用 。 為 元 氣 不 足 、 虛 不 固 攝 而 設(shè) 。 如 此 配 伍 , 升 散 降收 , 補(bǔ) 澀 結(jié) 合 , 合 乎 病 機(jī) , 水 精 則 正 常 氣 化 而 輸 布 全身 , 故 能 獲 療 效 滿 意 。 ②柴 胡 桂 枝 湯 合 麻 黃 附 子 甘 草 湯 治 頸 背 痛 某 ,男 , 58 歲 。 2011 年3 月16 日 初 診 。主 訴 :反 復(fù) 頸 背 疼 痛 、 頭 重 頭 暈1 年 余 , 再 發(fā) 加 重1 周 。 既往 有 雙 側(cè) 膝 關(guān) 節(jié) 增 生 、 肝 內(nèi) 膽 管 結(jié) 石 病 史 。訴1 年余 前 因 晨 起 受 涼 始 覺(jué) 頸 背 疼 痛 不 適 , 局 部 活 動(dòng) 不 便 ,伴 頭 重 頭 暈 , 無(wú) 頭 痛 嘔 吐 , 無(wú) 目 眩 耳 鳴 等 , 在 當(dāng) 地 醫(yī)院 診 為 頸 椎 病 , 予 推 拿 按 摩 治 療 后 癥 狀 有 好 轉(zhuǎn) 。此后 稍 遇 天 冷 或 陰 雨 天 變 化 時(shí) , 自 覺(jué) 頸 背 疼 痛 、 頭 重 頭暈 發(fā) 作 或 加 重 。1 周 前 因 較 長(zhǎng) 時(shí) 間 使 用 電 腦 后 , 癥狀 復(fù) 發(fā) 且 加 重 , 自 買(mǎi) 用 膏 藥 外 貼 , 前 曾 經(jīng) 服 用 祛 風(fēng) 除寒 、 利 濕 活 血 藥 , 癥 狀 未 見(jiàn) 緩 解 。刻 診 : 頸 背 酸 疼 不適 , 兩 肩 及 背 酸 乏 無(wú) 力 , 覺(jué) 手 頸 活 動(dòng) 不 利 , 頭 重 頭 暈 ,稍 動(dòng) 則 汗 出 多 , 口 苦 稍 干 渴 , 腰 膝 酸 軟 , 兩 膝 夜 間 覺(jué)冷 感 , 站 立 行 走 時(shí) 疼 痛 , 夜 尿1 ~ 2 次 , 尿 色 清 , 納 食可 , 夜 寐 欠 佳 , 大 便 尚 調(diào) 。 舌 質(zhì) 淡 黯 , 苔 略 厚 黃 , 左 脈沉 弦 細(xì) , 右 脈 沉 細(xì) 弱 , 兩 尺 脈 按 無(wú) 力 。西 醫(yī) 診 斷 : 頸椎 病 ; 中 醫(yī) 辨 證 : 痹 病 。辨 證 為 太 陽(yáng) 少 陽(yáng) 合 病 , 兼 少陰 虧 虛 。 治 予 太 陽(yáng) 少 陽(yáng) 并 治 , 佐 溫 補(bǔ) 少 陰 之 氣 。方擬 柴 胡 桂 枝 湯 、 麻 黃 附 子 甘 草 湯 加 減 : 柴 胡10 g, 黃芩10 g, 法 半 夏10 g, 桂 枝10 g, 白 芍10 g, 熟 附 子( 先 煎 ) 10 g, 麻 黃 5 g, 菟 絲 子10 g, 淫 羊 藿10 g, 生姜 8 g, 炙 甘 草 6 g。 7 劑 。1 劑 / d, 水 煎 服 。 2011 年3 月 22 日 二 診 : 服 前 方 藥 后 , 上 癥 均 較 前 有 大 減 輕 。汗 動(dòng) 出 多 , 口 苦 干 渴 不 明 顯 , 舌 質(zhì) 淡 , 苔 薄 白 不 黃 , 左脈 弦 細(xì) , 右 脈 沉 細(xì) , 兩 脈 尺 乏 力 。 處 方 : 柴 胡10 g, 法半 夏10 g, 桂 枝 10 g, 白 芍 15 g, 山 茱 萸 10 g, 黨 參 15g, 熟 附 子 ( 先 煎 ) 8 g, 補(bǔ) 骨 脂15 g, 枸 杞 子15 g, 菟 絲子15 g, 干 姜 8 g, 炙 甘 草 6 g。 繼 7 劑 。 1 劑 / d, 水 煎服 。 藥 后 上 癥 均 有 明 顯 減 輕 , 繼 予 守 前 方 ( 3 月22日 ) 7 劑 , 服 完 藥 后 諸 癥 基 本 愈 痊 。 而 后 均 以 補(bǔ) 益 脾腎 為 法 調(diào) 治 , 隨 訪 數(shù) 月 未 復(fù) 發(fā) 。 按 ): 頸 椎 病 中 醫(yī) 當(dāng) 屬 “ 痹 證 ” 之 范 疇 。 《 內(nèi) 經(jīng) 》 曰“ 邪 之 所 湊 , 其 氣 必 虛 ” 。因 機(jī) 體 陽(yáng) 氣 虛 弱 , 復(fù) 外 感風(fēng) 寒 濕 邪 , 氣 血 陰 陽(yáng) 痹 阻 不 通 為 病 。 彭 老 據(jù) 《 靈 樞 ·經(jīng) 脈 》 所 云 經(jīng) 脈 循 行 之 過(guò) , 患 者 病 變 部 位 恰 好 是 太陽(yáng) 、 少 陽(yáng) 之 病 。太 陽(yáng) 、 少 陽(yáng) 為 六 經(jīng) 氣 化 之 升 發(fā) 過(guò) 程 。太 陽(yáng) 為 陽(yáng) 中 之 陽(yáng) , “ 太 陽(yáng) 主 開(kāi) ” , 陽(yáng) 氣 升 極 達(dá) 于 上 , 因邪 受 困 阻 , 礙 于 元 氣 升 浮 外 上 , 經(jīng) 脈 氣 血 不 暢 則 病 太陽(yáng) ; “ 少 陽(yáng) 主 樞 ” , 是 調(diào) 節(jié) 陽(yáng) 氣 左 路 升 發(fā) 之 樞 機(jī) , 通 暢一 身 之 氣 化 。《 內(nèi) 經(jīng) 》 曰 “ 正 氣 存 內(nèi) , 邪 不 可 干 。 ” 腎氣 為 人 體 臟 腑 陰 陽(yáng) 之 本 , 人 體 正 氣 尚 盛 , 邪 阻 陽(yáng) 郁 則化 熱 , 故 三 陽(yáng) 病 多 實(shí) 熱 證 。陽(yáng) 氣 不 足 , 稍 有 阻 滯 , 則百 病 立 生 。太 陽(yáng) 與 少 陰 為 表 里 , 實(shí) 則 太 陽(yáng) , 虛 則 少陰 。 患 者 腰 膝 酸 軟 , 兩 膝 夜 間 覺(jué) 冷 感 , 夜 尿 色 清 , 脈沉 細(xì) , 兩 尺 脈 無(wú) 力 等 陽(yáng) 氣 虧 虛 之 表 現(xiàn) , 病 在 少 陰 。 陽(yáng)氣 一 旦 虛 損 則 生 化 乏 源 , 清 陽(yáng) 不 升 , 濁 陰 不 降 , 蒙 阻于 清 竅 則 頭 重 頭 暈 。 少 陽(yáng) 疏 泄 無(wú) 力 , 太 陽(yáng) 升 開(kāi) 失 衡 。則 見(jiàn) 汗 動(dòng) 出 多 , 右 脈 沉 細(xì) ; 口 苦 稍 干 渴 , 左 脈 弦 細(xì) , 為營(yíng) 衛(wèi) 不 和 , 樞 機(jī) 不 利 之 證 。 小 柴 胡 湯 調(diào) 達(dá) 少 陽(yáng) , 清 解郁 熱 , 疏 暢 樞 機(jī) ; 桂 枝 湯 調(diào) 和 陰 陽(yáng) 升 降 , 宣 暢 營(yíng) 衛(wèi) 氣血 。 麻 黃 附 子 甘 草 湯 溫 補(bǔ) 少 陰 , 助 陽(yáng) 祛 邪 。柴 胡 輕清 升 陽(yáng) , 桂 枝 、 麻 黃 溫 助 少 陽(yáng) 、 太 陽(yáng) 升 浮 之 氣 , 通 陽(yáng) 以除 陰 邪 。 白 芍 、 山 茱 萸 酸 斂 降 藏 陽(yáng) 氣 , 以 防 陽(yáng) 氣 散 越之 虞 , 使 升 浮 有 度 。 附 子 、 干 姜 、 人 參 、 甘 草 甘 溫 補(bǔ) 益脾 腎 之 生 化 本 源 , 補(bǔ) 骨 脂 、 枸 杞 子 、 菟 絲 子 、 淫 羊 藿 加強(qiáng) 溫 補(bǔ) 腎 氣 。 如 此 火 土 俱 得 生 , 陽(yáng) 氣 復(fù) 盛 則 陰 邪 盡自 消 矣 , 故 能 獲 此 療 效 。 中 醫(yī) 學(xué) 繼 承 古 代 圣 賢 的 哲 學(xué) 思 維 , 基 于 自 然 和人 的 整 體 觀 , 立 從 “ 氣 一 元 論 ” 去 認(rèn) 知 人 的 生 理 和 病理 , 從 而 達(dá) 到 使 其 不 病 或 痊 愈 的 目 的 。 如 《 論 衡 · 言 毒 》 曰 : “ 萬(wàn) 物 之 生 , 皆 稟 元 氣 ” ?!?難 經(jīng) · 八 難 》 云 :“ 氣 者 , 人 之 根 本 也 ” 。氣 者 元 氣 也 , 合 則 為 一 , 分 則陰 陽(yáng) 二 氣 。 由 先 天 元 精 ( 父 母 之 精 ) 所 化 生 , 與 后 天飲 食 水 谷 精 氣 結(jié) 合 成 ?!?靈 樞 · 刺 節(jié) 真 邪 論 》 云 :“ 真 氣 者 , 所 受 于 天 , 與 谷 氣 并 而 充 身 也 ?!镀⑽刚摗?云 : “ 真 氣 又 名 元 氣 , 乃 先 身 之 精 氣 , 非 胃 氣 不 能 滋之 ”。 先 后 天 之 本 傷 敗 , 則 元 氣 難 回 復(fù) 。 肝 主 一 身之 氣 , 暢 達(dá) 三 焦 氣 化 , 助 元 氣 通 暢 而 和 人 身 。 升 降 氣化 是 其 活 動(dòng) 表 現(xiàn) 形 式 , 一 旦 升 降 失 序 , 遂 萬(wàn) 病 叢 生 ?!?六 微 旨 論 》 曰 : “ 出 入 廢 則 神 機(jī) 化 滅 , 升 降 息 則 氣 立孤 危 。 故 非 出 入 則 無(wú) 以 生 長(zhǎng) 壯 老 已 , 非 升 降 則 無(wú) 以生 長(zhǎng) 化 收 藏 。 ” 《 素 問(wèn) · 六 微 旨 大 論 篇 》 : “ 非 其 位 則邪 , 當(dāng) 其 位 則 正 , 邪 則 變 甚 , 正 則 微 。 ” 元 氣 充 足 是 升降 的 原 始 動(dòng) 力 , 倘 若 陰 陽(yáng) 之 氣 不 足 或 因 有 邪 阻 而 失其 位 則 致 病 。 《 五 運(yùn) 行 大 論 》 云 : “ 從 其 氣 則 和 , 違 其氣 則 病 , 不 當(dāng) 其 位 者 病 , 迭 移 其 位 者 病 , 失 守 其 位 者危 。 ” 本 病 案 ①,由 于 陽(yáng) 氣 衰 微 , 溫 煦 升 發(fā) 乏 力 , 故 峻 補(bǔ) 陽(yáng) 氣 , 溫 補(bǔ) 脾腎 。 本 病 案 ②, 因 陽(yáng) 氣 不 足 , 再 則 有 邪 阻 塞 通 道 , 升發(fā) 失 常 , 故 補(bǔ) 陽(yáng) 助 氣 , 疏 肝 祛 邪 。故 此 , 治 病 以 元 氣為 要 , 注 重 陽(yáng) 氣 , 恢 復(fù) 氣 機(jī) 升 降 , 實(shí) 以 治 其 氣 也 。正如 周 學(xué) 海 《 讀 醫(yī) 隨 筆 》 論 : “ 升 降 出 入 者 , 天 地 之 體用 , 萬(wàn) 物 之 橐 硁 , 百 病 之 綱 領(lǐng) , 生 死 之 樞 機(jī) 也 ”。《 醫(yī) 法 圓 通 》 說(shuō) “ 治 之 但 扶 其 真 元 , 內(nèi) 外 兩 邪 皆 可 絕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