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文著醫(yī)生(左二)與涂華新先生合影 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正月初十,年意正濃時,我滿懷期待,來到南陽唐河,開始了期盼已久的跟診之旅。自從去年參加了仲圣平臺組織的涂師傷寒講座,感覺自已對經方有了初淺的認識,依師所講應用,每常有效如桴鼓之案。但由于所學不精,亦不乏“泥牛入?!?,或是“有效無果”之例。平素喜用合方,自己知道根本還是認證不準,心中無底。涂老師常說“經方以不加減為貴”,講座所述經方醫(yī)案,單刀直入卻療效奇佳。為了見證真正的經方臨床實戰(zhàn),也為了糾正自身學習的不足,深刻體會平脈辨證的細微,我申請跟診并得到了批準。偏遠的醫(yī)院,不起眼的診室,周一八點未到,涂老師的診室即已坐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果然名不虛傳。第一天里,由于是年初,接診120余人次,五天下來,達400余人次。正如辛昕醫(yī)生所言,涂老師為了盡快看好病人,從早晨上班,中間沒喝過一口水,沒去過一次廁所,常常忙到中午一點多、下午六七點,端坐在診案前,僅有的活動,也只是起身為患者做正脊治療。接診病人時笑容可掬,問診時和言細語,觸診前必搓手,接遞病歷必用雙手,稱病人為“老師”。《醫(yī)圣頌》云:大醫(yī)擔大道,民命重于天,短短五天,涂老師傳遞給我們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術,更是大醫(yī)的風范。“醫(yī)者仁心”,掛于診室的字幅,也正是涂老師的真實寫照。 聽過涂師講座的人都知道,涂師常說,“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一部《傷寒論》為什么叫傷寒,仲景以傷寒為例,為我們講述了寒邪這個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有其深刻意義的”?,F代人因過勞、嗜涼等因素,體質多偏于陽虛,陽虛易生寒濕,腫瘤病人更是如此,涂老師常常以冰塊作喻,“陽化氣,陰成形”,人體的腫瘤好比冰塊,人要做的不是去撈冰塊,而是應找到結冰的原因,要升高水溫,化掉冰塊,提升人體的陽氣,祛除體內的寒濕,調好體質,病自然去了?!靶〉桨┌Y,大到感冒”,不論什么病,醫(yī)圣的方都能治。此次跟診,時值春初,依然天寒雨雪,所見涂老師最常用的方除了柴胡桂枝湯、柴龍湯外,用方每見真武湯、吳茱萸湯、附苓理中湯、桂枝人參湯等。《脈經·病可溫證篇》說:“大法,冬宜服溫熱藥及灸?!睖厮幹?,能除重病難病的,不外烏附、吳茱萸等劑,在癌癥患者中,涂老師大量使用了吳茱萸湯,其中道理,涂老師在講座中給予了詳細的闡釋,并引用《本草疏證》之語,蓋吳茱萸辛苦熱,外則上至顛頂,下徹四肢,內則上治嘔,下治痢,其功幾優(yōu)于附子矣。附子之用以氣,于無陽處生陽,吳茱萸之用以味,能撥開陰霾,使陽自伸陰自戢耳。吳茱萸之功,能將寒與濕、痰與濕之膠結分開,故能廣泛用于腫瘤病人,尤其用于食道癌病人。幾天里,涂師用吳茱萸湯近40人次,治癥有雜病頭痛、身冷、脘痛、抑郁癥、食道癌、失眠、口腔潰瘍、腹瀉、遺精、腎結石、卵巢囊腫、更年期綜合征、痛經、月經不調、胃息肉、肺癌、胰腺癌術后等等?!秱摗吠ㄆ幪庁灤┲?/span>“扶陽氣、保胃氣、存津液,健脾氣,固腎氣”(涂師診室裝飾)的原則,涂師臨床常以附苓理中湯、桂枝人參湯加味、桂枝真武湯對治脾腎兩虛的病人,治例眾多,實不勝枚舉。仲景傷寒,八法齊備,法無好法,應機為對,見寒則溫,遇熱宜清。幾天里,亦見涂師用白虎加參湯調治消渴,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治酒后頭癤面紅脈數,正所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span> 仲景傷寒之學,要在經方。何謂經方,涂老師說,經方就是經驗之方,經得起反復驗證、重復的方子,任何人照著用、用對了都管用的方子。經方講求方證相應,這就是經方易入門的地方,醫(yī)圣《傷寒論》的重要特點就是重臨床,重實踐,其言簡樸無華,“用思精而韻不高”,沒有那么多抽象的理論,空洞的語言,這也是其流傳千年的原因。用經方要擅于抓“證眼”,就是抓住牽牛鼻子的繩子,自然牛就跟著出來了。幾天里,涂老師所常用方不過20余首,但就是這些方子,每每病人來了,反應良好。涂老師一天好幾十病人,看病效率高,療效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善抓主癥,辨方證,脈候準。跟診中,涂師常畫龍點睛,提醒我們,“牙齒怕風”桂枝湯證;烘熱汗出,桂加龍牡;夜半哭鬧,救逆可用;左弦無力,吳萸湯施;吭嗓汗出,桂加厚樸;涕多經淋,為漏宜固等等。我們跟診,還在猶豫躊躇之時,涂老師已寫下方子,告訴我們某某方證,予某某藥了。用好方證,不是簡單的條文對應,而是活用對機。幾天里,涂老師將柴胡桂枝湯用的出神入化,我們詢問緣由,涂老師說,治病察機,春節(jié)里,人們肆意酒食,走親訪友,時暖時寒,內有積滯,外受風寒,脈多見浮弦或浮數,導致表里不和?!秱摗?/span>230條說: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柴桂湯內小柴胡能和解郁熱積滯,桂枝湯可外散風寒調暢營衛(wèi),諸多患者表現為耳鳴牙痛、頭痛烘熱,汗出便滯,或是胃脹噯氣,肢涼眠差,抑郁發(fā)熱,這些都是適應癥,許多病人用過方后,汗出表解,胃和眠安,大便通暢,就是最好的說明。柴桂湯用于感冒后遺癥及肝膽胃腸諸多病癥,有解表開門之功,無論外感內傷,只要抓住時機,??墒掳牍Ρ?。它的加減方法,氣滯痰結宜散者可加牡蠣、小茴香,手足涼陽虛明顯者入制附片。 經方的應用,除了講求方證對應,每一方子的煎煮法及飲食宜忌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涂老師在講座中,在臨床中所反復強調的。涂老師每診完一個病人,總要不厭其煩的告訴病人煎煮方法及飲食宜忌。如陽虛之人忌食綠豆制品要“不吃綠豆芽綠豆面綠豆粉條綠豆糕”;小孩咳嗽忌口要“不吃水果不喝牛奶少吃零食”;腫瘤病人要忌綠豆和豬肉制品,補虛可用牛蹄筋;下奶方有三忌:“忌生氣,忌綠豆制品;忌含石膏制品”;煎煮中藥生姜要切片,棗要切開不吃藥棗渣;服藥后注意正常的如腹瀉等排病反應;原用西藥者可減量逐漸停藥;小兒急性發(fā)熱要連服;吳茱萸湯的煎煮量宜少不宜多;夜11點前要睡覺,不飲涼,不食寒,痤瘡及年輕患者要養(yǎng)成定時大便的好習慣。涂老師在診病過程中每每向病人耐心解釋疾病的成因、養(yǎng)生的道理,如將人體的積滯比作路上的石頭,水溝中的淤泥;人生病好比通著電,一處斷路,整個癱瘓;治病好比扭螺絲,扳手過大過小都不行;疾病常常是積寒為病,思想造病等。風趣的語言,常常使病人開懷大笑,病去一半。對癌癥病人,涂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努力就有希望,常舉某某之效驗以慰病人,“小到癌癥,大到感冒”,這也是涂老師對癌癥等疑難病的認識,癌癥不是不能治愈,復雜問題要簡單看,簡單的方法就是首先要找到病根、病因,涼開水、水果等物對陽虛病人,無疑雪上加霜。涂老師問診病人,首先問診的是飲食睡眠與二便,說中醫(yī)治的是人,調的是人的體質,人與天地相應,飲食睡眠二便正常,則表示人身平衡,這些借助經方都能落到實處。 四、傳承經方路遠,讀好傷寒 涂師診病,四診合參,跟診中常望面視眼,眼診能察蟲斑、審氣血,舌診中尤重舌底瘀絡,認為舌下絡脈和大小便一樣,都是客觀的指標,具有重要的辨證意義。柴胡證還要重視腹診,柴龍湯、真武湯要查視患者下肢,桂枝湯不忘觸診病人手心及背有否汗出等等。在治療中,涂老師常常抽空為病人整脊,一癌痛患者經整脊兩次后疼痛明顯減輕;對牙痛病人每當場切按耳穴,效驗明顯;小兒鵝口瘡多囑以糙米水外涂。涂老師熟諳經典,闡釋時每釋以經文及歌訣,如“肝經繞陰器”、“上眼皮屬脾、下眼皮屬胃”、“腎司二便”、“陽明經循于面”,小兒肛診“又紅又腫是濕熱,單紅不腫是傷食,不紅不腫是脾虛,脾腎雙虛是青烏”等等。脈學甚難,常常是在心不了,指下也難明。跟診中,涂老師常為我們指出典型的脈象,如柴桂湯之浮數、浮弦;吳茱萸湯之左關無力;孕婦之滑脈;“虛火脈”的表現;浮脈言脈位,弦脈言象為緊張度等等。 五天跟診結束的時候,涂老師又特意叮囑我們:經方的魅力只有在臨床中才能得到體現,傳承經方,讀好傷寒是根本。治病要把握體質,找到病根,重病要用峻藥,慢性病要調理,中醫(yī)治的是人,調的是體質,不要為病名所囿。醫(yī)圣的方張張都是神方,咱用的講的都是最常用的,人人可學,個個能用,可復制。臨證上如果按常規(guī)的方去加減變化,藥味不定、藥量不定,在短短的幾天內大家就很不容易掌握。經方的學習需要積累和沉淀,不要貪多,大家總希望在講座能多講一些,但時間不允許。有些方子可能我們一月都用不上一回,我們要將有限的時間放在常用方上。跟診要聽過咱們的課,打好基礎,否則一頭霧水,很多基礎問題在講座中都能得到解答,涵蓋了臨床中諸多問題,從基礎的辨證常識到深層次的理法方藥,飲食宜忌都包括在里面。講座內容非常實用、學過以后,思路開闊,治療病癥病種也增加了。厥陰病與少陽病有很多相似之處,因其在經絡臟腑上互相絡屬互為表里,厥陰病要愈時常轉出少陽,故臨床極易誤判,此時脈診就彌顯重要,這也就是要大家重視講座前兩日基礎的原因,許多老師易犯的錯誤總是認為前兩日內容太簡單了,常常后三天才來,結果到頭來跟診還是把握不住方證,這些都是基礎欠缺,最后還是要補基礎課。臨床中要思考療效欠缺的原因,一個醫(yī)生的門診量應是越看越多,如果越看越少,看了一輩子病人還是上不來,那就是療效有欠缺。再一個解表非常非常重要,傷寒論為會什么叫傷寒,是有其深刻意義的,“表證不去,萬病難愈,不論久遠,解表為先”。治病要察機,如同一條路,別人開過去沒事,你開過去罰款兩佰,扣三分,原因是什么,別人是綠燈,你是紅燈,所以要觀察當前的狀況。一個病人雖是感冒,內里卻常是有夙疾。 五天時間,轉瞬即逝,時間雖然流走,但涂老師傳給我們的經方之道卻是永遠不會湮滅的。經方的種子已經播下,收獲也就不遠了,感恩涂師!感恩仲圣平臺!
醫(yī)生簡介 醫(yī)生簡介:魏文著,男,籍貫河南省南陽市,95年畢業(yè)于河南中醫(yī)學院,本科學歷,針灸副主任醫(yī)師。臨床擅長針藥并用治療頸肩腰腿痛、中風偏癱、小兒腦癱、面癱及經方治療內科疑難雜癥等,現就職于東莞市塘廈醫(yī)院。 本文由廣東魏文著醫(yī)生提供 編輯:劉初一 校對:小魚 半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