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書友會第124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山藥是一味平補不膩的藥食兩用品,以下幾篇短文皆為介紹山藥用法的好文章,平凡之中見真奇,與本文同參。(編輯/王超) (點擊標題可直接閱讀) 岳美中:生水蛭生山藥攻積不傷正(內(nèi)有岳老談用藥精彩之作) 懷山藥小識 作者/邵文杰 山藥原名“薯蕷”,因唐代宗叫李豫,為避封建皇帝之諱而改名為薯藥;后宋英宗名趙曙,又易名為山藥。 《本草品匯精要》說:“薯蕷今河南者佳。”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chǎn)質(zhì)量最佳,習稱“懷山藥”。懷山藥產(chǎn)量居全國之首位,銷全國并出口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地。 懷山藥味甘性平,作用緩和,為一味平補脾胃之藥,既能補氣,又能養(yǎng)陰,不寒不燥,補而不滯,養(yǎng)陰不膩,功專平補三焦。所以治脾胃虛弱之食少倦怠,體弱無力、久瀉帶下及小兒營養(yǎng)不良癥之參苓白術散即用之;如以懷山藥配雞內(nèi)金、砂仁、白術共研細面,常服效亦佳。再如張錫純治一中年婦女,泄瀉數(shù)月不止,病勢垂危,屢治百藥無效,遂授以山藥煮粥方,每日30g,日服2次或3次,2日痊愈,繼服數(shù)日,身體康健。 治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形體消瘦,大便不實,或肚大青筋,肝脾腫大等癥,可用小兒調(diào)胃散:炒山藥、神曲各18g,清半夏15g,藿香、枳殼各12g,炒谷芽、麥芽、陳皮各9g,木香6g。共研細末,3-6歲每次1.5克,3歲以下每次1g,日服2次或3次,加白糖水調(diào)服,久服乃效。 單味煮汁、代茶常飲可治肺虛勞咳氣喘。張錫純治煩熱消渴飲之玉液湯、滋膵飲均以生懷山藥為君,能獲捷效。腎虛遺精尿頻者每多選用,效果較佳。 懷山藥味甘主補,生用質(zhì)潤偏涼,偏補肺腎之陰,炒用性變微溫,甘溫入脾,偏補脾胃之氣,故能上補肺氣,中健脾胃,下滋腎陰。因其藥性和平,用量宜大,少則不易見功,惟脾虛濕盛,胸腹?jié)M悶者,不宜應用。
I 版權聲明 |
|
|
來自: 我心飛揚695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