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真跡下落之謎 時光回溯到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會稽蘭亭曲水邊,農(nóng)歷三月初三那一天,王羲之邀集一眾名流修褉解厄、流觴賦詩,還揮毫作下《蘭亭序》,記述了當(dāng)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被后人尊稱為“書圣”的王羲之曾任會稽內(nèi)史,在紹興留下不少他生活過的遺址、遺跡。為了紀(jì)念蘭亭雅集,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三,海內(nèi)外書壇名家依舊齊聚蘭亭研討書學(xué)。 但被視作王羲之代表作的《蘭亭序》真跡究竟下落何處?這仍是一個千古之謎。 王羲之何許人也?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江南的三月,通常是細(xì)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景色也恬靜宜人,惹得文人墨客們詩興大發(fā)。這是王羲之趁著正濃的酒意,提筆在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寫下的句子,即《蘭亭序》中的片段。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人,祖居瑯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后,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故居位于紹興城內(nèi)蕺山腳下的戒珠寺。 被后人稱作“書圣”的王羲之,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廣采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fēng),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多,著名的尚有《十七帖》《二謝帖》《黃庭經(jīng)》等,可惜的是,現(xiàn)傳世墨跡,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 《蘭亭序》的“流傳” 《蘭亭序》被視作王羲之的代表作,其真跡究竟下落何處?其中一個說法是被喜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獲得。 東晉以后,《蘭亭序》為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所有,他在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剃度出家做了和尚,臨終前又交付給弟子辯才收藏,辨才如獲至寶,在梁上鑿了個暗檻,珍藏起來。 后來,癡迷王羲之作品的唐太宗在購求書圣的遺作時,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三番五次派人追問辯才無果,后派智慧過人的蕭翼前往越州,施計智取,終得償所愿!據(jù)說,唐太宗死后,唐高宗依照遺囑,將《蘭亭序》用玉匣貯藏,葬入昭陵。 還有一種說法是,《蘭亭序》沒有被唐太宗帶走,而是被武則天得到了。那么,武則天是否將真跡帶進自己的墳?zāi)够蚴莻鹘o后世?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 如果《蘭亭序》確是隨葬昭陵,或是枕在武則天的腦袋下邊,還有重現(xiàn)于世的那一天??墒牵蚜暝?jīng)遭受過溫韜的盜挖,并傳說《蘭亭序》重新流入了民間? 關(guān)于《蘭亭序》的流傳,還有不少民間傳說,可都沒有確實的考證,《蘭亭序》真跡的下落,真的成了不解之謎。 從1985年起,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紹興舉辦中國蘭亭書法節(jié),海內(nèi)外書壇名家均齊聚書法圣地蘭亭,研討書學(xué),潑墨揮毫,書法節(jié)的主要活動也沿襲了一千多年前的蘭亭雅集。 2015年4月,蘭亭博物館建成開放,投資2.8億元。蘭亭書法博物館是打造蘭亭書法特色小鎮(zhèn)的重點項目,用于展開蘭亭展覽、蘭亭收藏、蘭亭論壇等活動,目的把蘭亭打造成中國文化高地。 2016年4月9日,伴隨著清脆的《蘭亭集序》童聲朗誦,第32屆蘭亭書法節(jié)開幕式在蘭亭景區(qū)右軍祠舉行。 除了開幕式、曲水流觴、“蘭亭論壇”、中日韓國際書藝交流等活動之外,本次書法節(jié)還安排了西泠印社書畫藝術(shù)品2016春季拍賣會、“古城墨韻”書法主題體驗游等活動,在打造書法文化高地的同時,真正使書法節(jié)成為全民的節(jié)日。 同是在2016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蘭亭雅集第1663周年,由浙江省博物館、紹興翰越堂聯(lián)合舉辦的“蘭亭的故事——紹興翰越堂藏蘭亭文物展”在省博物館展出。 展覽展出了紹興翰越堂收藏的有關(guān)蘭亭的文物,有書法、繪畫、玉雕、瓷器,及現(xiàn)代名人的蘭亭書法、蘭亭工藝品共93件展品,從民間收藏角度詮釋了“蘭亭文化現(xiàn)象”。 2016年9月,蘭亭天章寺遺址啟動保護,天章寺是古時蘭亭旁的一處重要建筑,建于北宋至道兩年(公元996年)。考古專家在2011年至2015年考古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晉、宋、明等時代的遺物。 — THE END — ﹀ 探 尋 紹 興 文 化 之 謎 · 蘭 亭 原 文 作 者 / 劉 孟 達 攝 影 / 董 建 成 石 皎 月 樊 蕾 圖 文 編 輯 / 干 政 朱 豪 琴 紹興晚報出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