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正前 一九六四年,文物考古界發(fā)生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新疆吐魯番墓葬發(fā)掘一批盛唐時期的漢字書寫墨跡,有公文也有私契,體例龐雜,內容多樣,不僅豐富了西域考古歷史的研究,而且填補了唐代書法資料的空白,徒手書寫墨跡極為珍貴?!顿J練契》就是一份觀賞價值極高的墨跡文稿,寫于唐麟德二年(665年),主要內容是絲織品老板與貸練人之間的契約,落款有“貸練人趙丑胡、保人白禿子、知見人張軌端和竹禿子”字樣,草書十四行,一百四十多字,書寫者何許人不得而知。契約嚴格約定了貸練雙方的權利。比如,延行不還,聽拽家財雜物平為本練,直若身東西不在,一仰妻兒還償本練。一紙流暢的墨跡,反映出唐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繁榮,說明漢字書寫已成為西域社會交流的工具。麟德二年(665年)是貞觀十四年(640年)滅高昌、打通西域門戶后的第二十五個年頭,正是重現(xiàn)漢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時期。新疆吐魯番地區(qū)的漢字書寫如此普及、如此高妙讓人難以置信。這樣評價《貸練契》的書寫,似乎容易產生誤會,認為農耕時期的一份簡單的實用性書寫契約,有必要那么夸張嗎?其實不然,《貸練契》的書寫符合現(xiàn)代書法的諸多元素,有些元素是我們無法達到的。有人把《貸練契》當成“民間書法”,似乎值得商榷,民間出現(xiàn)的筆形墨韻,并不表明書寫的旁門左道。書法家余姚人對“民間書法”作過深入的學理解剖,結論比較客觀。所以,別小瞧《貸練契》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的藝術氣息,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唐代草書的另類式樣。 ///《貸練契》 行筆流暢。《貸練契》十四行,前三行墨色較濃,后七行墨色稍淡,落款處濃淡相間。細心觀賞,不難發(fā)現(xiàn)筆鋒運行速度很快,筆尖擺動迅速,轉折靈活,一氣呵成,一百多字有一筆下來的感覺,所謂的一筆書也不過如此。書寫者并不計較點畫的到位程度,而是順其自然,追求天成,點畫的銜接、字跡的轉換極其流暢。字體造型多取豎勢,點畫之間涌動著一股內在氣勢,盡管單字點畫連接過甚,但并不影響識讀。修長的字體格外優(yōu)雅,合并了許多繁瑣的筆畫,突顯書寫個性。筆鋒提按不多,而擺動頻繁,如風拂細柳,游移飄動;如風戲彩云,溫婉調和,筆尖輕微細膩的流動,來得十分輕松??傮w感覺,書寫者受過長期的嚴格訓練,對毛筆駕輕就熟,對轉折了如指掌,對結字胸有成竹,把復雜多變的漢字點畫玩弄于股掌之中,隨心所欲地拆解組合,讓人心悅誠服。有人把《貸練契》的用筆比之于顏真卿《祭侄稿》的粗狂、渾圓和厚重,簡直無稽之談。顏真卿生于公元七〇九年,比《貸練契》晚了四十多年,前人如何繼承后人的筆法呢?完全名家心理作祟,盲目的互相攀比,害人不淺。 ///《貸練契》局部 筆力勁健。《貸練契》點畫勁健不容質疑,如果將其放大處理,點畫力透紙背,銳利無比。入鋒蓄勢待發(fā),出鋒斬釘截鐵,一種無所屈從的果敢之力令人緊張。所有點畫都呈現(xiàn)銅鑄鐵打、骨力非凡、喻彼行健、是謂存雄的感覺,駿健雄強的力量和引筋入骨的風采令人不安。顯然書寫者使用的筆鋒非常強健,不偏不移的正鋒氣入筆端,順勢而下,如掃三軍。點畫堅實而渾厚,結體奇?zhèn)榷U絕,章法變化而貫通,骨力和元氣統(tǒng)攝全局,給人一種“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的感覺。書寫者控制筆鋒的能力超乎尋常,從點畫的走向可以看出,重按少而輕提多,或者說是以提代按,筆筆離紙而又筆筆鎮(zhèn)紙,故而瘦勁妖嬈的點畫雖然游絲裊空,但多如錐畫沙,力沉氣健,透于紙背?!顿J練契》的用墨特點,也能看出書寫者一次飽蘸濃墨而連寫數(shù)字,直至墨枯筆渴仍能看出字體的完形,即使最后干擦涂抹,墨色似有若無,也能枯中見榮,萬歲枯藤般老辣和連云走風般剛勁顯露筆端。正如林散之所說:“春雨滋涵濃欲滴,秋風干裂瘦仍堅?!边@種蒼勁與干枯周而復始的交替,虛實相生相反的節(jié)律,激發(fā)出自強不息的剛健,就是《貸練契》的書寫品格。 ///《貸練契》局部 節(jié)奏跳蕩。《貸練契》的突出特色,是書寫者精心設置了筆墨節(jié)奏的變化,用墨的技巧很高超。盛唐時期漢字書寫能夠講究墨色變化的并不多,反映出書寫者有足夠的超前意識,體現(xiàn)出唐代對漢字書寫的熟練程度,藝術觀念令人嘆為觀止。從整體上觀察,十四行自然出現(xiàn)五個階段節(jié)奏變化,開始到“貸取”前,“貸取”到第四行“清了”,“到過”起始到“為本”止,“為本”至正文結束,落款第一行重,然后四行漸淡。顯然五次蘸墨寫至墨盡,每次書寫字數(shù)不等出現(xiàn)的節(jié)奏變化,如同音樂的節(jié)奏高低變化一樣,有起有伏,有始有終。從點畫節(jié)奏變化來觀察,筆尖運行暢達,伸張折轉自然,即使個別點畫不到位,接著也能夠天衣無縫地補充上去,互相銜接非常得體。同時,還可以看到筆尖運行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疾有徐,彈出的點畫基本均勻,如游絲交連,韌性十足,蒼??萁?,天真率氣。這種對筆墨點畫精準的把握能力,運筆的嫻熟程度,靈活操控鋒尖的能力,在以實用為目的的書寫之中堪稱一流。 ///米芾《彥和帖》 布局空疏。《貸練契》書寫的形式十分講究,正文平鋪直敘,左邊的落款有意下落,與正文特意隔開,形成視覺上的分別與反差。行距的寬窄有細微差別,透氣性較好。整體感覺氣息清新曠達,空間開闊。簽字畫押與正文內容形成的空疏對比關系,盡管有意而為,但協(xié)調性好,營造的畫面賞心悅目,粗看透氣,細品活潑。顯然這種總體布局一定吸收了魏晉手札的章法布局特點,既實用又美觀。宋代較好地借鑒了這種布局特點,蘇東坡、米芾等很多書寫大家,留下很多類似的布局。米芾的《彥和帖》“本欲來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狈秩幸粴獾降?,各占三分之二行?!吨涤晏芬灿挟惽ぶ?,留白處十分強眼。當下漢字書寫脫離實用之后,為活躍畫面,有人直接借鑒這種構圖方式,雖然有所變化,但不免重復雷同。 以上特點,能夠反映出《貸練契》的書寫個性,書寫者似乎心胸開朗活潑,性格率直,寫字不拘成法。漢字書寫有強大的惰性,原因是制約因素太多,有嚴謹?shù)淖中谓Y構,有傳承有序的書寫技法,有變化多端的筆墨紙張,有時代的審美觀念,讓后來的書寫者小心翼翼,不敢任意造次。循規(guī)蹈矩而又任情恣肆地書寫,體現(xiàn)的是一種協(xié)調矛盾和沖突的能力?!顿J練契》的書寫不為俗拘,不為法縛,有一點“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味道,細勁的點畫既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亦無雕蟲斧鑿之痕,于自然平淡處見沉酣盡情之趣、天真活潑之味。《貸練契》的結字也是一樣,有些點畫的連接并沒有嚴格按照草法按部就班地筆筆到位,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書寫習慣,擺動和轉折筆尖。《貸練契》字跡普遍修長,有的長得甚至過頭。然而,這樣的書寫極具感染力,猶如藐姑射人超然于物外,浮游于塵俗,自出機抒,別具一格。漢字書寫做到從心所欲不愈矩,就能催發(fā)天真,贏得真率酣暢、淳樸雋秀的瀟灑之美。做到天真爛熳,隨手書寫,就不可能不沖破既定成法,不可能不出現(xiàn)“法度”之外的新意,也就不可能不帶來某種程度的不足,這些不足正是《貸練契》的可貴之處。 假如刻意求工,心態(tài)拘謹,精神緊張,靈感封閉,就可能心懷雜念,放不開手腳,心底的激情難以表達,寫出高境界的字比登天還難?!顿J練契》的放縱,似乎表明書寫者心無旁騖,毫無牽掛,心態(tài)放松,情緒高漲,天性貫注于筆墨,“不期然而然”的情調涌入筆端。這需要“忘乎所以,目空一切”的書寫心態(tài),以使書寫者的意志達到“沸點”。這樣往往能夠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書寫意趣。獨表性靈,是不是可以不計工拙地任意而為,顯然不是。漢字書寫尤其是草書的書寫,大多體現(xiàn)在性情與法度高度的統(tǒng)一上,所謂的“從心所欲”是在高度把握法度的基礎上的書寫。這種高度把握,表現(xiàn)為對法度的“熟能生巧”的轉化能力,操控筆墨的慣性能力。這種慣性,是凌駕于理性控制之外的無意合轍,是巧奪天工。只有長期的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才能實現(xiàn),是在“下筆有由”的實踐中養(yǎng)成的習慣,是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平時嚴格的法度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時的激情就能一任而泄,雖然不在意法度,但法度自然隨著性情恰到好處地流露出現(xiàn)。我們欣賞《貸練契》,首先打動人的是書寫情調、氣息、氣勢和力感這些意境的東西。然后,才會情不自禁地將欣賞的注意力轉移到形式構成和表現(xiàn)手法上來。其實意境的特意營造,必然表現(xiàn)為情感形式與書寫技巧的高度一致,也是漢字書寫出新的必然途徑和方法。 歷史上像《貸練契》這種無名氏的書寫汗牛充棟,可惜幾千年書法史近乎一部書家名字編綴的歷史,名不見經傳、隱于市井風塵的書寫高手,何可勝數(shù)?數(shù)百年大唐王朝能夠數(shù)得上來的書家就哪幾個,你想書法的發(fā)展能好到什么程度。難怪清朝末期康有為面對新發(fā)現(xiàn)的殘碑斷石,受到包世臣的啟發(fā),感慨:“雖窮鄉(xiāng)兒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逸態(tài),構字亦緊密異?!纹涔ひ?!”康有為對南北朝窮鄉(xiāng)僻壤、無名書碑大加贊賞,“無不佳”、“書皆神妙”的贊語都勝過唐代大書法家。這種偏激的全盤肯定接受,無疑有矯枉過正之嫌。如果康有為見到像《貸練契》這樣的墨跡,不知要發(fā)出什么樣的感慨來!康有為發(fā)現(xiàn)了無名氏刻石文字的簡、奇、古、樸。歐陽修《集古錄》說李康德清頌“字畫奇古可愛”,常山義七級碑“字畫亦往往有古法”。奇古、簡古,皆具古法,所以古質者也往往被形容為剛健?!顿J練契》墨跡則不同,筆畫堅韌,富于彈性,流傳下來的唐書并不多見。然而,點畫筆墨的清純意味似乎來自漢魏,氣息境界又不失兩晉風韻。如果說像開始的渾厚粗獷一直傾泄下去,整體意境就不同了。正文的后五行純粹筆畫的流動,既沒強調過多的文采,也沒有刻意表現(xiàn)筆畫的變化,給人一種純純清清的感覺??上У氖沁@種真跡太少,基本喪失了對比的可能性,故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許多真跡不得不找個有名氣的書家頂替,以至于造成作偽造假成風。這種狀況既是書法的不幸,也是書法的大幸,如果沒有這么多的偽作,還需要那么多的書法鑒定家干什么呢? 2015/2/2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