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常有家長問我,什么時候讓孩子開始學英語好呢? 借用之前很火的“人生大不同”里一位自學外語的英國大神Simon的金句來回答:
是的,我也非常贊成“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但如果我這么說,你這么聽,你自己心底到底怎么想?或多或少會有點小嘀咕——我怎么覺得自己學起來比較困難,孩子學起來好像會更快?
是的,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但選擇什么時候開始,結果卻大不同。這里的“結果”是指學習路上遇到的需要克服的問題會大不同! 先分享幾個比較公認的臨界值
我在美國讀TESOL(對外英語教育)專業(yè)的時候,教育心理學課程中講到不同階段大腦發(fā)育對語言輸入之后的反射等問題。最讓我傷心的研究結果是,青春期之后,由于大腦基本完成塑性,我們對聽到的很多語變得不那么敏感,表現(xiàn)出來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會有口音。比如,一個青春期后開始學英文的中國人講英文,即使再流利,都能聽出他的國籍。但一個從小在美國長大的ABC,雖然也是華裔,但一聽就是美國人發(fā)音。 來大不同講座的Simon也提到,自己和孩子學外語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孩子的肌肉更靈活,比較容易避免產(chǎn)生口音。雖然是不同的解釋,但總體來說差異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 造成青春期前后學習結果差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Acquiring和Learning造成的區(qū)別。 我們都知道,兒童和成人在學習方式上的差異非常明顯。幼兒的學習方式是Acquiring(習得),就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地學會;而Learning(學得)則是有意識地去學,也是成人的主要學習方式。青春期以后的學習基本接近于成人,很難再回到Acquiring。 這就導致我們雖然都學了兩種語言,但怎么個“會”法,必須做出區(qū)分。眾所周知,我們的母語就是Acquiring(習得)的。如果一個人在幼兒時期同時接觸兩門語言,兩門語言都像母語一樣,我們稱這樣的人是Bilingual(雙語人才)。而學得英語,母語是其他語言的人叫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的人。 習得和學得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在于,習得更多是聽說讀寫,聽說在前,讀寫在后有一定流利度之后再開始讀寫。學得基本要讀在最前,通過讀去理解之后再去學聽說。 我曾在工作中能有幸與標化考試(TOFEL和SAT)做到極致的沃邦英語創(chuàng)始人有過交流。他們之所以這么牛,是因為他們會先對孩子進行區(qū)分,給每個孩子定制計劃。 他們認為,最容易培訓的對象是接近Bilingual的人。這些人聽說相對更好,更容易“脫口而出”,所以只要培訓一些閱讀方法,閱讀的分數(shù)就很容易上去。另一種更接近ESL的學員,他們叫他們之前學的英語為Sight English。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為他們從小是通過閱讀學英語,閱讀基礎好,聽說能力差??赡苡幸欢ǖ拈喿x速度,但聽說時就反應變慢,在做表達的時候,通常要先運用語法,再把所學的詞匯和句型組合,把中文通過翻譯的方式轉化成英文,再說出來,很難直接用英語思考。 所以,青春期前用習得的方式學習過英語的人和青春期后用學得的方式學習過英語的人的結果就大不同。
這次為什么是小學?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學母語, 基本在幼兒園大班或小學前能做到非常流利,第一母語的習得基本完成。在這之后才去接觸另一門語言,往往在我們培訓中會出現(xiàn)中文強勢的困境。 因為中文強勢,孩子總希望依托中文快速理解和自己認知水平相當?shù)氖挛?。而這些事物如果用英語來表達,因為英語還未到達相應水平,會覺得英語變成了表達的屏障。而遇到匹配TA英語水平的事物時,又會覺得這些事物比已有認知水平低太多而感到無聊。 舉個例子。三個同班同學的孩子來我參與的另一個Ivymeet一對一閱讀培養(yǎng)外教班課程,用的是原汁原味的美國教材,同一個美國老師上課。這三個學生,一個是小時候沒有接觸過原汁原文的英語材料(比如原版兒歌,原版動畫片)。另兩個是雙胞胎,在大班授課中接觸過外教,使用原版的英語材料。他們剛開始的英文閱讀能力和口語能力都差不多,可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雙胞胎的提升速度就明顯快很多,對原版英語的喜愛程度也更強。而第一個學生的進步就有些慢。我們給第一個學生提供了定制方案,想讓她倒回去補一些原版動畫片和相對簡單的原版書籍,卻困難很多。 因為和她思維能力相匹配,或者說適合她這個年紀看的英文動畫片,比如Little pony,她會因為聽不懂英文而感受不到樂趣;而和她聽力相匹配的動畫片比如Peppa pig她又會覺得太幼稚,也不喜歡。老師培養(yǎng)起來也會更難。
這次的大不同和年齡不太相關,主要是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的不同結果。 我有一位同行好友,他在家里自己給孩子做英語啟蒙,每天都會和孩子一起聽英文,或做親子閱讀等親子英語活動。他的孩子在小學前沒有送去過英語培訓機構,可是口語卻被培養(yǎng)地特別好,幾乎和外國小孩差不多。而我另一個朋友的孩子,因為家里沒有營造過任何英語環(huán)境,雖然很小就開始去迪**英語上課,一周只有幾次機會接觸英文,孩子上小學之后,基本和沒上過英語班的孩子沒有太大差別,單詞讀起來還是很吃力。(請注意,我這里并不是在說迪**等英語機構沒有效果,而是主要在對比家庭有英語環(huán)境和沒有英語環(huán)境的區(qū)別。) 那孩子是不是一出生就應該開始學英語?也不全是。各個階段會有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 下面是我結合個人多年經(jīng)驗以及“牛津大學出版社”給到的培養(yǎng)方案,希望給大家一些有用的建議。 我的英語啟蒙建議:
等到進入小學低年齡段ELL語言學習繪本閱讀、詞匯積累繪本閱讀和小學高年級段科學分級閱讀、人文閱讀,甚至是初中學科閱讀(通過英語學知識),可以更多地通過報名學習班來完成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所以整個過程來看,家長需要的啟蒙階段的陪伴其實也并不長,主要集中在3-5歲,需要的英語儲備量也并不多,只要是簡單的對話,能讀簡單的繪本就可以了。但也請注意,不要以為自己四六級都考過了,就知道這些常用的原版英文詞匯,等你真正拿到原版繪本就會發(fā)現(xiàn)和我們小時候學的英語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在寶貝0-3歲時,為何不先做一下準備工作,育人先育己呢? 什么是與人先育己?在孩子3歲前,還不需要你大顯身手進行那么多英語互動的時候,可以提前先把自己的準備工作做好。在這個原版資源如此豐富的時代,提前體驗下孩子們未來要走的英語學習路線。比如先看看未來讀給他們的原版繪本,學學我們到現(xiàn)在都沒碰過的自然拼,順便,也把給孩子的輸入工作完成。 經(jīng)常有很多爸媽自己都不愿意嘗試學英語,也不樂意去嘗試一下去喜歡這門語言,卻逼著孩子學,是不是連“孩子為什么要學英語”的問題都沒有想過呢?因為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我們能說出的學英語的理由,好像都是我們的需求,都是我們要讓孩子去學英語的理由,而不是他們?yōu)槭裁聪肴W英語的理由。 回想一下,我們的父母親是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英語,就讓小時候的我們自己去朗讀、默寫、背單詞?甚至和每天要我們和冷冰冰的英語試卷打交道?這樣的不快樂的體驗,我們想要再傳遞給我們自己的下一代嗎?我們自己都不懂,有怎樣能對我們的孩子創(chuàng)造有趣的學習源動力呢?怎么可能讓他們想去學英語呢?
我想分享一句教育名言:Language only becomes powerful when you share it with others. (語言只有和別人分享時才變得有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