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體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號五峰,江蘇蘇州人,出身於書香世家,曾入邑庠就讀,後來放棄舉業(yè),以畫維生。文伯仁的叔父是引領(lǐng)當(dāng)時蘇州藝壇風(fēng)尚的大師文徵明(1470-1559),因此他早年的學(xué)養(yǎng)與畫藝,深受蘇州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及文徵明的影響。中年以後,文伯仁曾游歷北京、南京、松江等地,成為將文派畫風(fēng)引介到其他城市的重要推手。 文伯仁是習(xí)仿文徵明風(fēng)格的後輩與學(xué)生中,自成面目,卓然出眾者。他將文徵明結(jié)構(gòu)繁復(fù)的圖式,朝更精致嚴密的方向發(fā)展,以工細的用筆與敷色,別出心裁的構(gòu)圖,表現(xiàn)郁茂清幽的山林勝景,散發(fā)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澹氣質(zhì)。觀者常以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王蒙(1308-1385)與之相比。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山水為多,不乏與地方景致或齋室相關(guān)者,呈現(xiàn)蘇州自十五世紀以來勝景與別號畫題的興盛。畫中的林泉佳處,不但讓我們一窺十六世紀蘇州地方畫風(fēng)的發(fā)展,更可領(lǐng)略文派第二代重要畫家文伯仁的精湛畫藝。
明 文伯仁 攝山白鹿泉庵圖 約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起,蘇州受到倭寇攻擊,文伯仁舉家避走南京,寓居於攝山白鹿泉庵附近。當(dāng)時庵中僧人福懋,本為蘇州竹堂寺住持,亦屬文徵明交游圈之一員,兩人與友朋常在庵中文讌詩會,稱盛一時。這幅畫或許便是為福懋所作。文伯仁對於畫中景物視點的安排饒富趣味,以俯視描繪長江上數(shù)點風(fēng)帆與南京城郊屋舍,與大名鼎鼎的棲霞寺,又以平視的角度描繪群山環(huán)抱的白鹿泉庵,巧妙地利用視角安排遠近景物,營造遠離塵俗、高逸不群的白鹿泉庵。
明 文伯仁 畫楊季靜小像 作於嘉靖五年(1526)的〈楊季靜小像〉是文伯仁24歲時的作品,可能是他存世最早的紀年畫作,也是唯一的一張人物畫。畫中的主人翁楊季靜(1504以前-1530)是蘇州著名的琴師,與文徵明等人友善,也因此文伯仁才會有機會為他作小像。 〈楊季靜小像〉現(xiàn)雖裱為手卷,但原本應(yīng)為一幅小立軸。因為圖成於紙本,但文伯仁的題跋卻寫在絹上,應(yīng)為原本位於小軸左下方裱裝上的作者自題。
明 文伯仁 五月江深圖 此幅畫題出自杜甫詩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畫面以對角線構(gòu)圖,一邊布置蔥郁的山林,一邊則為浩瀚的江天;山林中隱蔽數(shù)間屋舍,有一人獨倚欄桿遠眺江景,傳達出僻地幽居的情景。 畫上題識指出此作寫於「停云館」;停云館為文伯仁叔父文徵明的齋室。文伯仁早年應(yīng)常有機會於停云館活動,但據(jù)說叔侄後來涉訟,關(guān)系生變。因此學(xué)者將此作視為文伯仁與文徵明關(guān)系良好時,在停云館所畫的早期作品。
明 文伯仁 松岡竹塢圖 畫中前景有戴笠僧人拄杖前行,將進入林間寺院;中景有一渡橋文士,或許即為「放浪谿山已有年」的文伯仁;遠景宛若隨著云霧浮現(xiàn),凜立天際的秀峻山頭,應(yīng)是令作者追求神往的盛景。此畫原作於嘉靖甲子年(1564),六年後文伯仁又在畫面右上方題詩。畫題「松岡竹塢」,就是出自詩中的文句。這件作品用筆雖較粗放,但仍維持文伯仁喜愛布置畫中細節(jié)的特色,與本次展出的《李愿歸盤谷圖》扇面類似,均屬於文伯仁的晚期采王蒙風(fēng)格的佳作。
明 文伯仁 溪山秋霽 文徵明長軸畫作喜好層疊山石,結(jié)構(gòu)出精嚴聳峙的山體。文伯仁的〈溪山秋霽〉雖然狹長,但畫中的溪山林木卻不重在顯示高聳,而利用俯視的角度表現(xiàn)深度。策杖高士跨過具有長方形橋柱基座的弧狀石橋,再沿著鋸齒狀的沿溪小徑,行至正憩於床榻上隱士的草廬邊。繼續(xù)深入則可站在兩株高聳的松樹旁,眺望平靜池面、對岸柱狀山石,以及聳立於厚實云氣上的遠山。此圖作於嘉靖丁未年(1547),雖屬文伯仁早期作品,但已是發(fā)展出自己面目的杰作。
明 文伯仁 圓嶠書屋圖 畫中島嶼有著巨大的圓形平頂,前方三角狀青綠山體夾峙著紅色道觀建筑群,山間點綴各式林木,這是傳說中的道教海上仙山圓嶠山。但真正的主角應(yīng)該是畫面底部主客展卷對談、僮仆準備迎客的屋舍。此畫為當(dāng)時流行的齋室圖,是針對「圓嶠書屋」這個齋室名特別設(shè)計的山水畫作。 此作成於嘉靖庚戌年(1550),應(yīng)是文伯仁傳世最早的一件青綠山水畫作。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與設(shè)色方式,皆為承自文徵明的圖式,不過文伯仁靈活地重組出古意盎然的奇幻妙境。
明 文伯仁 新水晴巒圖 這件作品亦作於嘉靖庚午年(1570),屬於文伯仁晚期的作品。前景臨流高士望著溪石上的一對立鶴,似乎要與友人一同行向山間。畫面最上方幾可觸及云海之處,除了寺觀之外,還有數(shù)間茅屋,屋外兩人立於柴橋上俯視溪流,或許正期待著山下的友人到來。此處山色淺澹如玉,坡崖及太湖石上攀附著鮮碧小草與苔點,澗水平緩潺湲,煙云如涌。文伯仁將此處描繪得有若仙境,像是對家鄉(xiāng)林泉的謳歌與禮贊。
明 文伯仁 畫天池石壁 天池山在蘇州西方十五公里處,山中奇石壁立,并有元代興建的寂鑒寺。文伯仁巧妙地采用巨然的風(fēng)格描繪此一蘇州勝景;他以長披麻皴界分山體,山坡邊緣布置層層樹列,并於山脊加上礬頭等小石塊,讓天池山看來繁密雄厚。而自近景右方崖壁下的小道,一路曲折地將觀者帶向位於大片石壁旁雄立的寺廟前。寺廟後方的山徑上,另有行人往來,左方還安置一處圍著籬笆的屋舍。這件1558年的畫作,兼具氣勢與豐富細節(jié),實為文伯仁中年佳作,也可以看到他在王蒙風(fēng)格以外的探索與表現(xiàn)。
明 文伯仁 西洞庭山圖 這件作品與上幅的題跋,原為冊頁的左右幅,後改裝為小軸。此作雖未紀年,但由謝時臣1559年的題跋,可推測此畫約作於1550年代中期以前。 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多古跡名勝,為蘇州著名的景點。根據(jù)題詩第一句「薄云籠月夜微?!梗水嫳憩F(xiàn)的是薄暮時分月暈下的西山景致。畫法精細,點景人物約0.5公分高,但各具姿態(tài);許多葉片和石頭皴線則不到0.05公分,表現(xiàn)出文伯仁細筆畫的功力。
明 文伯仁 山水 畫中林木種類繁多,許多葉片使用赭紅色描繪,似乎暗示著時序已入秋季,但并無秋末木葉落盡的蕭索。乍看荒禿的中景老樹,樹身布置的點苔反而展現(xiàn)蓬勃生機。整幅山水甚具草木華滋之感。 此幅描繪山石林木的用筆較為粗放,但仍保持文伯仁作品一貫豐富的細節(jié),此畫應(yīng)亦為晚期之作。前景於葦草旁停憩小船的高士,或許正為悠游於家鄉(xiāng)林泉風(fēng)光的文伯仁自況。
明 文伯仁 姑蘇十景冊 滄浪清夏 (第3開) 庭園中茂生的草木、點綴好幾種花窗的圍墻、兀立的奇石等繽紛的景像,讓獨對滄浪亭讀書的文士一點也不顯得寂寞。
胥江競渡 (第4開) 載著貨物與乘客的船只,或左或右地穿梭來往於廣闊的江面,近景坡岸上,好多人或坐或站地等待渡船到來,此圖充分表現(xiàn)當(dāng)時胥江上繁忙興旺的景象。
支硎春曉 (第6開) 報恩寺的美景必定吸引了許多游客,圖中騎馬乘轎而來者絡(luò)繹不絕,熱鬧異常。
寶塔獻瑞 (第8開) 前景山門前的僧人背著手、抬著頭,硬是邀你一起欣賞頂?shù)疆嬅孀罡咛幍膶殏m塔。
靈巖雪霽 (第10開) 本圖一片雪景,寒氣逼人,但是山腳下的小店里,似乎還有探勝的游客。 此冊原有十幅,分別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蘇州勝景,此次選展五幅?!粗ы蚀簳浴抵袌蠖魉碌拿谰拔S多游客,騎馬乘轎而來者絡(luò)繹不絕。〈滄浪清夏〉可見背臨蓮花池的文士,面對滄浪亭讀書;庭園圍墻還裝上好幾種花窗?!瘩憬偠伞祻V闊的江面上,載著貨物與乘客的船只或左或右地穿梭來往,近景坡岸人們背著貨物等待渡船到來?!磳毸I瑞〉前景山門前的僧人背著手,仰望頂?shù)疆嬅孀罡咛幍膶殏m塔。〈靈巖雪霽〉雖然一片雪景,寒氣逼人,但是山腳下的小店里,似乎還有探勝的游客。這套冊頁不僅意在描繪美景,也透過活潑的點景人物,暗示這些名勝都像發(fā)生著有趣的故事,洋溢著朝氣與活力。 畫中物像仍未脫文徵明影響,用筆亦較謹細,應(yīng)屬文伯仁早期的作品。
明人畫扇冊 明 文伯仁 李愿歸盤谷圖 幅作於1570年,是文伯仁晚年的作品。李愿是唐朝人,因當(dāng)時官場險惡而退隱於盤谷。根據(jù)記述,盤谷為兩山夾峙,路途幽深曲折,但腹地寬闊、泉甘土肥、草木叢茂,為幽居佳處。 文伯仁以高潔的李愿比喻回鄉(xiāng)隱居的友人季重,并以理想的隱居地盤谷比喻其居所。畫中山石蜷曲的皴線與輪廓處灑落的濃重苔點,可看出文伯仁運用的是元代王蒙(1308-1385)的風(fēng)格。畫面雖小,但物像紛呈,洵為佳構(gòu)。 明人便面畫冊肆冊(一) 明 文伯仁 青溪放棹 畫中人物閑適地蕩舟於平靜溪流上,四周美景環(huán)繞。遠山近嶺浮沈於彌漫的云氣間,兩岸坡陀平緩地伸入水中,交組出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逕向白云深處。此作以文派風(fēng)格重新詮釋米氏云山圖,畫中施以一般稱為「米點」的濕潤橫向短皴,交疊出林木蓊郁之感。不過文伯仁的筆畫較為精細,并將原本米家風(fēng)格葉片較為茂密的林木,調(diào)整成較富姿態(tài)且修長的品種,描繪出可與米家相埒的秀雅云山美景。 |
|
|
來自: 忽看世界轉(zhuǎn)繁華 > 《文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