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e:以下關(guān)于中藥材太子參的介紹內(nèi)容由諸多中醫(yī)藥網(wǎng)管理員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nèi)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太子參的參照,請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 【名稱】:
- 太子參
- 【英文名】:
- RADIX PSEUDOSTELLARIAE
- 【拼音】:
- Tài Zǐ Shēn
- 【別名】:
- 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
- 【藥材類別】:
- 根莖類
- 【性味】:
- 甘;微苦;性微寒。
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
③《中藥志》:甘苦,微寒。
- 【歸經(jīng)】:
- 歸脾、肺經(jīng)。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jīng)。
- 【入藥部分】:
- 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 【產(chǎn)地和分布】:
- 生于山坡林下和巖石縫中。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等地。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質(zhì)直生紡錘形塊根,四周疏生須根。莖單一,不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有明顯膨大的節(jié),光滑無毛。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最小,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向上漸大,在莖頂?shù)娜~最大,通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葉背脈上有疏毛,邊緣略呈波狀。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為閉鎖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邊緣白色而呈薄膜質(zhì),無花瓣;莖頂上的花較大而開放,花梗細,長1-2(-4)cm,有短柔毛,花時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針形,綠色,背面及邊緣有長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或鈍;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
蒴果近球形。有少數(shù)種子,種子褐色,扁圓形或長圓狀腎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注意事項】:
-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 【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 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干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后期氣虛津傷;內(nèi)熱口渴;或神經(jīng)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用于脾虛體弱、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噪干咳。
①《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②《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③《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④《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
⑤《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⑥《陜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
- 【附方】:
- 治自汗: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本文由中醫(yī)藥網(wǎng)整理或引用,內(nèi)容僅供參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