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步甜發(fā)布的第82篇原創(chuàng)文章 前段時間,和同為越野跑愛好者的LL爸一起吃飯,LL今年6歲多, 9月剛上小學。盡管喜歡山地運動的人,心都比較大,但和其他爸媽一樣,一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LL爸也有著不小的焦慮,“以前呢,總想著順其自然吧,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但只要我和她媽發(fā)現(xiàn)哪里有點兒不太對,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就開始焦慮、開始插手,就怕她落在其他小朋友后面?!?/span> “比如,我們其實不太看重她學不學樂器。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學樂器。我們還是會擔心,她要是連一門樂器都不會,長大了都沒有欣賞音樂的能力!”LL爸說。 那天LL爸焦慮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所以一直想以此為題來寫篇文章,告訴他大可放寬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學一門樂器。 一門樂器都不會,說的不就是我嗎? 盡管在85后,90后的成長經(jīng)歷中,樂器不是多稀罕的存在,我還是一門也不會。小學五年級作為軍樂隊成員敲個小鼓,就是我在音樂表演領域達到的最高成就?!斑税屠税屠诉税屠屠耍 笔俏乙簧y忘的時代最強音。 彈鋼琴? 當然也學過,而且不止一次。 小學三年級上了暑期興趣班,一只手流暢地彈出《彩云追月》,就是最高成就。因為左手無法配合彈好和弦;高中時嘗試了一對一上課,兩節(jié)課后就敗下陣來,還是老問題:左右手配合和手腳不協(xié)調(diào);最后一次嘗試是大學畢業(yè)后,彈了幾天,徹底放棄了。 是的,我學不會彈鋼琴。 所以,長大了之后就沒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嗎? 好像也并沒有。 工作后,一門樂器也不會的我來到了文化底蘊深厚的歐洲。在音樂季,花上十幾個歐就能跑到音樂廳聆聽世界頂級樂團的演奏,布魯塞爾藝術中心BOZAR也成了我最愛去的地方。在那里,我欣賞過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拉特爾Rattle的指揮,聽過的國際著名小提琴家Hilary Hahn的小提琴獨奏,我發(fā)瘋一樣地迷上了小提琴協(xié)奏曲,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我最喜歡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為了能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我聽耶魯大學的公開課《聆聽音樂》,買音樂欣賞的相關書籍,不斷地聽音樂“磨耳朵”…… 是的,我愛上了古典音樂。 事實證明,即便一門樂器也不會,也不影響長大了欣賞音樂,甚至還能欣賞有點兒門檻的古典音樂。 也許有人會說,真可惜??!那你小時候怎么就不好好學習彈鋼琴呢?那樣豈不是可以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省得一把年紀還這么費勁地重頭學起……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笨。(也許,讓一個孩子承認這件事是極度打擊自信心的事情,但奔三女人的智慧就在于:可以心平氣和地坦然面對自己的短板。) 我不但學不會彈鋼琴,而且學了九年,至今也沒學會游泳。別提游泳了,小時候跳個皮筋,都沒有人愿意跟我一伙兒。及至長大,學拉丁舞、學開車、學摩托車、學攀巖、學Crossfit,但凡需要手腳配合的項目,我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我的每一位教練都直言不諱,“你的四肢協(xié)調(diào)能力真的很差!” 去年,我的“笨”甚至還得到了科學證實:國家體育總局的國民體質(zhì)監(jiān)測顯示,我的平衡能力遠遠低于平均水平。 可以想象,如果在童年時,有人逼著我坐在鋼琴前勤學苦練,必須要學會彈鋼琴,那將是怎樣一個悲傷的故事。沿著這條故事線發(fā)展下去,我根本不可能會在二十五六歲愛上古典音樂,也不可能因此擁有感知世界的另一個觸角…… 感謝我的父母只是在打開一扇扇窗戶,而沒有把我硬塞出窗外去。 當然,學樂器的成長故事往往還有大家更為熟悉的一種版本——因為父母自己痛苦的學琴經(jīng)歷,堅決不讓孩子學一門樂器。 為什么要學一門樂器呢?如果全是痛苦。 是為了陶冶情操嗎? 是為了開發(fā)右腦、促進智力發(fā)育嗎? 還是因為琴行所說的,“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或者讓姑娘小伙兒更有氣質(zhì)?提高藝術素質(zhì)修養(yǎng)? 工作后出入高級社交場合的關鍵時刻“露上一手”?聽到某段曲目時一臉輕松地說出“XX的XX號XX大調(diào)”,然后贏得賓客側(cè)目? …… 在我看來,以上這些都不能成為讓人信服的理由,畢竟學習一門樂器需要付出持續(xù)、長久、刻苦的努力。 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原因,那么,在布魯塞爾工作時一位同事的兒子給出的回答,算是我最為欣賞的吧。 那是一個長著雀斑、瘦瘦長長、不怎么愛說話的男孩,當時剛轉(zhuǎn)到法語國家讀書,面臨著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極大的語言學習壓力,更不要提因此帶來的課業(yè)壓力,于是他不得不復讀高一。 他家的客廳一角擺了一架鋼琴,每天下午都是他的彈琴時間,聽得出來他剛學彈琴沒多久。我很少見到這么晚才開始學琴的孩子,便問他計劃什么時候考級。 “不考級啊,我學鋼琴又不是為了考級?!蹦泻⒒卮?。 “那你為什么要學彈鋼琴呢?” “因為鋼琴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_心時彈彈它,不開心時也彈彈它,我知道,不管我開不開心,鋼琴都會一直在那兒陪著我,這樣不是很好嗎?” 因為鋼琴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啊!——這是我聽到過的最棒的學琴理由,也是聽到過的對自我成長最有啟發(fā)的一句話。 因為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關系,最近接觸了很多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實踐。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就是,保護好孩子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這不僅是家庭教育應扮演的角色,也是現(xiàn)在最受倡導的自主化和個性化教育的課堂上的一個重要步驟——幫助孩子找到內(nèi)在驅(qū)動力,讓孩子長久地保持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以及具有思辨性思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技能的更新?lián)Q代周期會越來越短,孩子們將來面臨的會是一個我們連做夢也都想象不出的世界。如芬蘭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席、芬中教育協(xié)會高級顧問桑娜·勞斯拉赫蒂在回答記者“為何芬蘭要進行現(xiàn)象教學改革”時所做的回答:“世界變化太快了,中小學今天教的知識,幾年后可能就會過時,誰也不知道孩子們參加工作時的世界是什么樣。” 是的,如果把人的生命拉到七八十年這個長度,當孩子走出大學校園的那一刻,他們的學習歷程才不過剛剛開始。所以我們的下一代要在教育中得到的,可能最不會是那些實實在在的學科知識,而是如何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擁有承受壓力、不怕失敗、不畏挫折的能力,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去探索世界和認識世界,還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等等。因為你我都非常清楚,“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只有在為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學習和勞動時,才會以苦為樂,樂此不疲”。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都要學一門樂器,或擁有其他的興趣和愛好? 因為他/她可能會因此多了一個和外在世界相處的方式,多了一個可以和內(nèi)心對話的好友。當Ta面臨一個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時,當Ta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選擇時,當Ta遭遇失敗、挫折甚至痛苦時,或是開心、興奮還有狂喜時,有鋼琴、有薩克斯風、有小提琴或是隨便什么音樂、興趣陪伴在Ta身側(cè),分享Ta的心情,慰藉Ta的心靈,陪Ta走過這漫長的一生…… 如果是要相伴一生的好朋友,又有什么好著急的呢? 十幾歲學可以,30歲學可以,退休之后學當然也可以??! -完- P.S. 愿寶寶長大后,我依然能保持這樣的理性和覺察。 阿彌陀佛~
【喃喃自語】 【步甜】Miss Wicked 生命是一種長久而持續(xù)的累積過程 |
|
|
來自: 輕風的起點 > 《教育:傳播知識啟迪智慧潤澤生命喚醒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