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和禮拜是怎么來的?有什么區(qū)別? 括囊無譽 2017-01-28 11:46
星期,又稱禮拜,是一個時間單位,七天為一周期,周而復(fù)始。星期和禮拜這兩個概念都是來源于西方,然而卻又不盡相同。 一、星期的來歷1、曜日 星期,意為以星宿的運行為周期來計日,這種計日方法來源于古巴比倫。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日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后來傳至世界各地;而我國最早關(guān)于星宿計日的概念稱為“曜日”。 早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便有「日出有曜」的詩句?!标住?,是「光明照耀」之意,故發(fā)光的天體都被稱作為曜,如太陽稱為日曜,月亮稱為月曜,星宿稱為星曜。在中國古代,將日、月、以及火、水、木、金、土五星統(tǒng)稱為七曜。
從唐代開始,七天為一周期的計時單位由西方傳入我國,與我國的“七曜”的概念相結(jié)合,從此時起,我國開始采用“曜日”來記錄時間,曜日以七天為一周期,分別與七曜對應(yīng),即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別對應(yīng)現(xiàn)在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概括如下: 曜日的計時方法從唐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并傳入日本、朝鮮。 2、星期 “星期”一詞,最早是指農(nóng)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即七夕。王勃的《七夕賦》中就寫道:「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后來也指婚期,如《幼學(xué)瓊林》中記載:「成婚之日曰星期,傳命之人曰月老」。曜日在清末明初廢止后,星期便成為通行的計時方式,可見于民國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之中。
3、周 “星期”也可以稱為“周”,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產(chǎn)物,源出于《周易》中的「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表示陰氣消盡陽氣復(fù)生,周而復(fù)始之象。
二、禮拜的來歷“禮拜”一詞,則來源于基督教,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神用六天創(chuàng)造天地,在第七日安息,并賜福給第七日,定為圣日,這一天不可做一切的工,要崇拜上帝,故這一天也稱為禮拜日,或禮拜天。每逢禮拜天,基督徒在教會中聚會,崇拜上帝。
三、星期和禮拜的關(guān)系1、星期和禮拜都是由西方傳入我國。星期來源于曜日,是由古巴比倫傳入我國;禮拜來源于基督教,由基督徒傳入我國。 2、盡管來源不同,但是,一周的第一天卻是相同的,即禮拜天或星期日,而不是禮拜一或星期一; 3、第一天習(xí)慣稱作是禮拜天、禮拜日或者星期天、星期日,而不稱作禮拜七或者星期七。 |
|
|
來自: 公司總裁 > 《頂尖/科普/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