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
  
  句(gōu)麗,非先古時的高麗(古朝鮮)。句麗曾與古高麗,同時間并存為國。句麗也非句麗滅亡250年后,再產(chǎn)生的后高麗。句麗與前后兩個高麗的歷史、民族,生存空間、生活時態(tài)等各不相同。 為什么有人把句麗與高麗等同? 可能與一個誤解有關(guān):《北史·卷九十四·句麗列傳》中介紹有,高氏句麗在北魏之前,并無高麗之稱。在北魏一統(tǒng)北方之后,每次句麗國王更換新王時,北魏朝廷都要對新國王封號。在北魏宣武皇帝之前的各時期,每次封號的名稱都是“句麗王”,或“句麗郡公”。但是到了北魏靈太后執(zhí)政時,正遇句麗國王云死。其兒子安繼位,靈太后封號時,封安為“高麗王”。從此開始,有人把句麗國也稱高麗國。不是靈太后無知而封,而是此時的句麗國正好與古高麗,既箕子朝鮮和衛(wèi)滿朝鮮的地方相同。所以這種封號,應(yīng)該說沒有什么錯誤。卻以此造成《北史》的記載中,句麗與高麗并用。也是后面史書中稱其為高麗的原因。對東北地區(qū)古代一些稱王者,用原來的地名封國王名號是一種常用方法。比如,新羅王受封為樂浪公,百濟(jì)王受封為帶方公等。但是,新羅依然稱新羅,不稱為樂浪;百濟(jì)不稱為帶方,依然稱百濟(jì)。 所以“高麗王”的封號名稱,不應(yīng)該改變句麗國的實質(zhì)。因為句麗人與朝鮮(高麗)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并且,安受封為“高麗王”的時候,句麗人已經(jīng)把古高麗人的部分后裔,接納為自己的句麗民族中;另一部分的三韓、新羅等民族則被趕到鴨綠江東,甚至朝鮮半島的南部地區(qū)。也就是說,有些人把“句麗”說為“高麗”,用國王的封號代替國家的名稱,是不對的。 
  一、句麗之源 句麗的準(zhǔn)確稱呼,應(yīng)該是高氏句麗。 
是公元前  扶馀國出自古索離國,源自古息慎人。都是信俸太陽和火,所以他們也是炎帝的后裔。扶馀國從北向南發(fā)展,到了東北大平原上。因東北中南部地區(qū)多水,這些生活在水邊的息慎后裔逐漸被人稱為貊人,既生活在水邊的人。顯然,高句麗人源自扶馀人,扶馀人源自索離人,索離人源自息慎人,自然都是炎帝的后裔。 句麗的國度,原屬于扶馀國南部部族,既貊人。句麗起源于東北大平原的中部地區(qū),并且從東北中部從北向南發(fā)展。強(qiáng)盛時,幾乎占據(jù)了半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歷時八百年。 《后漢書》等史料載:句麗“相傳以為扶馀別種”,還說:“句麗一名貊,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小水貊” 。 《三國志》載:“溝婁者,句麗名城也”,“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 “溝”字,地勢低洼,窄小的谷地,規(guī)模小的河。 “婁”字,《康熙字典》中:婁——系馬牛曰婁馬牛,意為多數(shù);也是東北地名,江名,姓,星宿名等;另外,“離婁”是明目者,小、微,等意思。是兵、卒,小人物,東北古代人常見的名稱用字。 “句”字,《康熙字典》有解為:“音溝,俗作勾,曲也”。字典中解:“溝”字為:“水聲”,也有小的河流意思。顯然,不管是句,還是溝,在此都有淙淙作響的、彎曲的小河流意思,是表明句麗人居住地的特點(diǎn)。 按東北傳統(tǒng),這里的“麗”字,原來應(yīng)為“離”字。是我國古代東北民族建國時常用的字,如:索離、鐵離、高離、句離等。 在中國的先天八卦中,東方為“離”,包含的內(nèi)容是:火、日、麗、艷麗、武士、紅色、為……。而東北這個地方在古地圖中屬于東方,不是東北,這里的人多數(shù)信奉太陽和火,所以“離”字是東北人很愿意應(yīng)用的文字。 
  二、句麗的四至 從其發(fā)展過程看: 《漢書》與《后漢書》載:“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馀接地方二千里”。是說,其北為松花江北流段,南在遼東和鴨淥江一帶,西距遼河千里,東至長白山?;静糠衷诂F(xiàn)吉林省內(nèi),松花江西側(cè)。 說明一點(diǎn):過去的“里”比現(xiàn)在小,約300——400米之間。 《三國志》內(nèi)容與《后漢書》相同,但它說“都于丸都之下”。說明,高句麗此時的國都在丸都山之下(吉林省集安市附近)。 強(qiáng)盛時,如《北史·列傳第八十二》載:“其國,東至新羅,西度遼,二千里;南接百濟(jì),北鄰靺鞨中,一千余里”。是說,東已過鴨綠江,西則直接到遼河,南在朝鮮半島中部;北面已經(jīng)不再是扶馀,于公元494年,高句麗已經(jīng)滅掉了扶馀,這時直接與靺鞨相鄰。如書中所說,曾“驅(qū)逼靺鞨,禁固契丹”。 《后漢書》說:“濊及沃沮、句麗,本皆朝鮮之地也”。還說:“至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是說,句麗本是古朝鮮的地方,而古朝鮮的地方很大,包括遼東及朝鮮半島。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朝鮮,把朝鮮這個地方分別設(shè)置了四個郡,既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后來臨屯和真番分別劃歸樂浪和玄菟郡,又增加了遼西、遼東兩郡。其中的玄菟郡就在遼東北部。句麗被設(shè)為縣,歸屬玄菟郡管轄。說明高氏句麗先是在遼東,后來發(fā)展至朝鮮半島和松花江流域。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四·高麗傳》載:“高麗,本扶馀別種也。地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jì),西北度遼水與營州接,北靺鞨。其君居平壤城?!?/span> 此高麗就是句麗,因為此時,古高麗已經(jīng)滅亡,后高麗尚未出現(xiàn)。此時的句麗也是強(qiáng)盛時的地域,其東為新羅。初時的新羅在長白山東,跨鴨綠江;這時,因句麗的擠壓,新羅退至朝鮮半島東南,百濟(jì)在朝鮮半島南西部。南為百濟(jì),西為營州,醫(yī)巫閭山一帶;北在松花江南。 
  三、句麗之末落 《后漢書》說:句麗“凡有五部,有消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有八個等級的官員。還說:“以十月祭天大會,名曰‘東盟’”。 到公元七世紀(jì),高句麗已經(jīng)強(qiáng)大得中原大國不能輕視的程度。所轄人口近348.5萬,其中包括大量的漢人、句麗人、鮮卑人、契丹人、靺鞨人、挹婁人、新羅人、百濟(jì)人。其中,高句麗族人(濊貊人為主)約17.2萬戶,86萬人左右。 句麗其地,盛產(chǎn)銅、銀等多種金屬。周世宗(柴榮,公元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shù)千匹市銅于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 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jìn)《別敘孝經(jīng)》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jīng)》一卷、《孝經(jīng)雌圖》一卷?!秳e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 
  句麗人的風(fēng)俗及習(xí)慣: 《三國志·卷三十》載:“句麗多大山深谷,無原澤。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其俗節(jié)食,好治宮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靈星、社稷。其人性兇急,喜寇鈔。其國有王,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yōu)臺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 “東夷舊語以為夫馀別種,言語諸事,多與夫馀同,其性氣衣服有異。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后稍驕恣,不復(fù)詣郡,于東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今胡猶名此城為幘溝溇。溝溇者,句麗名城也。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有沛者則不置對盧。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稱古雛加。涓奴部本國主,今雖不為王,適統(tǒng)大人,得稱古雛加,亦得立宗廟,祠靈星、社稷。絕奴部世與王婚,加古雛之號。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達(dá)於王,如卿大夫之家臣,會同坐起,不得與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其國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萬馀口,下戶遠(yuǎn)擔(dān)米糧魚鹽供給之。其民喜歌舞,國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戲。無大倉庫,家家自有小倉,名之為桴京。其人絜清自喜,喜藏釀。跪拜申一腳,與夫馀異,行步皆走。以十月祭天,國中大會,名曰東盟。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頭著幘,如幘而無馀,其小加著折風(fēng),形如弁。其國東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國中大會,迎隧神還于國東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無牢獄,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其俗作婚姻,言語已定,女家作小屋於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戶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至生子已長大,乃將婦歸家。其俗淫。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其馬皆小,便登山。國人有氣力,習(xí)戰(zhàn)斗,沃沮、東濊皆屬焉。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 
  隋朝為免除東北之患,曾先后四次討伐,隋煬帝曾親率一百一十三萬大兵攻打高句麗,都以慘敗告終。高句麗為了表示自己的強(qiáng)大,還在遼東,既現(xiàn)遼陽附近,用隋兵的尸體修建了一座紀(jì)念碑性的大塚,專門宣示句麗國的勝利。 唐朝政權(quán)穩(wěn)定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討伐高句麗。后來的50年間,唐、句雙方大小戰(zhàn)役不斷,唐太宗曾率大軍親征高句麗,同樣敗北。 這時的高句麗,經(jīng)過隋唐兩朝的沉重打擊,也大傷元?dú)狻W钪饕氖?,自己國?nèi)動亂不斷,兄弟爭權(quán)搶功,不顧外患頻繁。 再說,北方強(qiáng)大起來的靺鞨人,已經(jīng)能與高句麗抗衡。南方的新羅,一直想收回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西方的契丹不斷壯大……。這時的東北各國,戰(zhàn)事頻繁,摩擦不斷,四鄰為敵。句麗國內(nèi)腐敗和野性并列……。歷史的趨勢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愿而為之。 大形勢下的高句麗聯(lián)合一個百濟(jì),企圖自保。但百濟(jì)則妄想靠高句麗打擊新羅……。四面楚歌,頑強(qiáng)地掙扎過后,還是難于應(yīng)付滅亡的敗局。 唐朝分化高句麗與百濟(jì)聯(lián)盟,數(shù)次進(jìn)兵單攻百濟(jì),有利地分化了他們的聯(lián)盟。雖有日本人浮海派兵幫助,也無助于事。 自公元666年12月,唐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發(fā)兵伐高句麗。李勣首先攻破高句麗的新城(現(xiàn)遼寧撫順城北),然后拔扶馀城(現(xiàn)長春市東南奢嶺東側(cè)),最后攻破句麗南部的國都平壤城。 公元668年9月(唐高宗總章元年),句麗被唐將李勣所滅。歷經(jīng)七百多年的高氏句麗,辛勤建設(shè)的176城,近70萬戶歸于唐朝。唐遷高句麗38200戶的百姓,去遠(yuǎn)方江、淮之南。后又遷人至嶺南及西部無人地帶,共遷走22萬左右句麗人。只留老弱、貧寒者在原安東等地居住。 
  四、古平壤城的位置 高氏句麗國,曾三次遷都。首先是在紇升骨城建國,到公元3年,遷都到國內(nèi)城,也稱丸都山城(現(xiàn)吉林省集安市)。接著一次是公元427年,遷都于平壤城。第三次是在隋唐打擊的時候,遷都到南平壤;這個平壤城,是現(xiàn)在朝鮮的平壤市。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jì)第五》載:“王以丸都城經(jīng)亂,不可復(fù)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廟社。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儉?!?/span> 
《漢書.地理志》載:“王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此處所說“王險”,就是王儉。  從《遼史·地理志二》中,說遼國東京遼陽府的附近有太子河、渾河、遼河等,還有“蒲河、清河;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軒芋濼”。這幾個水名與遼陽所在地的位置附近,是完全吻合的。其中所述的蒲河、清河、太子河、渾河、遼河都能對上號,只是沒有找到“浿水,亦曰泥河,又曰蓒芋濼”的水名。但書中所述內(nèi)容,浿水不可能遠(yuǎn)離那幾條位置相近的河流。明顯看出,浿水是在遼陽市附近。絕不可能是遠(yuǎn)在數(shù)千里之外,隔著鴨綠江的,現(xiàn)在朝鮮境內(nèi)的大同江。 古傳有三個平壤:上平壤、下平壤、南平壤。下平壤是高句麗王居住的地方,上平壤在丸都山城。那么,南平壤在什么地方? 《北史·列傳第八十二》載:高句麗“其國,東至新羅,西度遼,二千里;南接百濟(jì),北鄰靺鞨,一千余里?!计饺莱?,亦曰長安城,東西六里,隨山屈曲,南臨浿水。”從這里可見,高句麗的東界是新羅的西界,尚未到現(xiàn)在朝鮮的大同江。而這時高句麗的國都是平壤,也就是王儉城。城市依山屈曲,南面是浿水?!@然這個平壤城不是現(xiàn)在朝鮮的平壤,浿水也不是現(xiàn)在朝鮮平壤北面的大同江。 
  《北史》和《新唐書·.高麗傳》均記載,高句麗“其君居平壤城,亦謂長安城,漢樂浪郡也”。 漢樂浪,此時應(yīng)該包括故真番郡或臨屯的一部分。應(yīng)該是包括鴨綠江西、千山以東,及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一部分。 《遼史·地理志二》載: “以句麗王安為平州牧居之。元魏太武遣使至其所居平壤城,遼東京本此。唐高宗平高麗,于此置安東都護(hù)府……。忽汗州既故平壤城也,號中京顯德府”。顯然,這不是南平壤。 又有,《遼史·地理志二》對遼國海州所轄巖淵縣的記載:“東界新羅,故平壤城在縣西南。東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這個平壤城,是南平壤城。 元魏時,封句麗王安為平州牧,魏太武帝派使者去安住的地方,就是平壤。這個平壤城在遼東,“遼國東京遼陽府”附近。 “忽汗州”,并非單指渤海國上京。在唐冊封渤海國名稱之前,曾冊封渤海人管理的地方為忽汗州,渤海大氏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當(dāng)時,包括渤海東京柵城、上京龍泉府、及松花江北流段以東的地區(qū)。渤海國時,忽汗州的首府應(yīng)該是位于黑龍江省鏡泊湖北側(cè)。顯然,“王所居平壤城”與“故平壤城”是兩個地方?!爸芯╋@德府”,也不是一個城池,是渤海國五京之一,包括有“廬、顯、鐵、湯、榮、興六州”的地方。中京顯德府,位于吉林省長白山西麓。“故平壤城”,在忽汗州是沒有錯的,在中京顯德府則更具體了。 《遼史》這段似乎矛盾的話,顯然是包括了兩個平壤城的概念。應(yīng)該是史料中所說,上平壤和下平壤兩城。上平壤在忽汗州時的轄區(qū),下平壤在顯德府區(qū)域內(nèi)。 還有一個南平壤,應(yīng)該是現(xiàn)朝鮮的平壤。 遼國的海州曾是渤海國的南京南海州,以東的地方是遼國時期的新羅國??梢?/font>“故平壤城”決不是現(xiàn)在的朝鮮平壤。 《元史·志第五十九》載:“唐征高麗,拔平壤,其國東徙,在鴨綠水之東南千余里,非平壤之舊”。再一次證實,高句麗的古平壤城不是現(xiàn)在朝鮮的平壤市。唐所拔平壤,“非平壤之舊”,不是過去的舊平壤城。 
  五、高句麗與高麗不同 二十四史中,對高句麗名稱的記載是不同的。以唐朝人李延壽所寫的《北史》為界;其前,各史書中都是清一色的“高句麗”,或“句麗”。而《北史》中,是“高句麗”與“高麗”二者并用。以后的史料中,特別是宋以后,王氏高麗在朝鮮半島北部立國,高麗之稱則是指他們。歷史上,因句麗所在地方包括了古高麗的地方,所以,人們常因句麗與高麗地相同、名相近,句麗王曾封為高麗王而將句麗稱謂高麗。 句麗與古高麗不同,與后高麗也不同。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古朝鮮以后,把句麗劃歸玄菟郡的一個縣。古朝鮮也稱古高麗,已經(jīng)被滅,不存在了。而句麗卻存在。顯然,公元前108年以前,句麗與古高麗曾經(jīng)同時存在過,說明,二者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而后高麗,則是在句麗被唐高宗滅掉250年以后,公元918年(后梁末帝貞明四年),由新羅人王氏,在鴨綠江以東的北部地區(qū)建國時所用的名稱。不過是延用了遠(yuǎn)古時的國名而已。 高麗國,是周武王統(tǒng)一中國后,把古朝鮮這個地方,冊封給商朝王子箕子的國名。 據(jù)《史記》、《后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箕子的領(lǐng)地屬于侯爵,因在古朝鮮的地方,所以也叫朝鮮。古朝鮮是黃帝后人,王儉建立的國度。其地包括,東北的南部和朝鮮半島。另外,那里也是商朝人的先祖居住地,所以箕子才不受周祿,自回故里。大周王朝則做了個順?biāo)饲?,周武王冊封箕子為高麗侯,人們?nèi)苑Q其為朝鮮。秦漢間,朝鮮被燕人衛(wèi)滿奪取,又稱為衛(wèi)滿朝鮮。 古朝鮮(古高麗),曾分出了古辰國等。到西漢時,古辰國又分成了馬韓、弁韓、辰韓……。 高句麗和高麗,二者從地理、民族、歷史、政治等各方面都沒有任何聯(lián)系。古人在文字上是很嚴(yán)格的,“句麗”與“高麗”根本就毫無關(guān)系,不過是古代后人以其發(fā)音相似,又同在東夷,便主觀地用了相同漢字來表示而已。 句麗的國度起源于東北大平原的北部,是在東北中部從北向南,再向北發(fā)展的。強(qiáng)盛時,幾乎占據(jù)了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歷時近八百年。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句麗被唐所滅。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高句麗遺臣"大長劍牟岑率眾反唐,立故句麗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并派信使到新羅,要求新羅承認(rèn)其合法地位。新羅國馬上承認(rèn)了安舜的句麗王位,并提出相互聯(lián)盟反唐的建議。唐高宗以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李謹(jǐn)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發(fā)兵來討伐。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最終平定了高句麗遺民叛亂。安舜逃到朝鮮半島今韓國益山市的地方,建立了報德國。隨后唐高宗又以新羅王金法敏"納高麗叛眾,略百濟(jì)地守之"為罪名討伐新羅。 唐高宗上元3年(公元676年)2月,正式將安東都護(hù)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即今遼寧遼陽市)。從而將百濟(jì)故地以及包括平壤在內(nèi)的大同江以南,高句麗故地讓予新羅,使新羅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qū)。 唐儀鳳2年(公元677年)2月,唐朝將安東都護(hù)府再次遷到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城)。同時任命原高句麗末代國王,已經(jīng)被唐朝任命為工部尚書的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 ——但是,句麗沒有再復(fù)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