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朝文
布依族是世居于云貴高原上一個古老的、有著燦爛文化的民族。據(jù)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布依族總?cè)丝跒?97.15萬人,其中98%以上居住在貴州省的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等地,畢節(jié)地區(qū)、遵義地區(qū)、黔東南自治州及云南省的羅平、馬口、河口,四川省的寧南、會東等縣也有少量分布。布依族分布的主要特點是成片聚居,但又與漢、苗、瑤、水、等民族交錯雜居。
布依族地區(qū),大部分位于溫帶、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在16攝氏左右。紅水河、
南北盤江沿岸地帶海拔低一些,年平均溫度在20攝氏左右。布依族地區(qū)河川縱橫,水資源豐富。
著名的有南、北盤江、紅水河等。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獨特的氣候,決定了布依族地區(qū)是水稻作物的原產(chǎn)地。據(jù)考證,布依族人民種植水稻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古越人時期布依族地區(qū)就有種植水稻的遺跡了。據(jù)考古專家、學(xué)者研究,布依族先民百越人曾參與了水稻的發(fā)明。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xué)者分別從作物學(xué)、遺傳學(xué)、人類學(xué)、地理學(xué)等角度,對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及稻谷栽培發(fā)明的民族屬性進(jìn)行了考察,得出了稻谷栽培起源于亞洲東南部以云南和印度阿薩姆邦為中心的,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浙江、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廣東、貴州等省區(qū)及中南半島的越南北部、老撾北部、泰國北部、緬甸撣邦等地的所謂“半月形地帶”,而這一帶從民族學(xué)、民族史學(xué)、語言學(xué)上考察,基本上是古百越人的分布地區(qū),因此得出“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是古百越”之結(jié)論。有的學(xué)者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李坤生,《云南在亞洲栽培稻起源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云南社會科學(xué)》1981
年1
期),考察了含“納”(或“那”)字地名的分布地點,發(fā)現(xiàn)它與“稻”詞古音同言線和“田”詞古音同言線大致重合,而這些區(qū)域至今仍是百越后裔諸民族居住的地區(qū)。在布依語里,把種植水稻的“田”稱為“納”或“那”?!凹{”、“那”讀音相近,聲、韻母相同,只是聲調(diào)有所不同而已。這一讀音正好與這個研究結(jié)論相互吻合,成了有力的佐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古百越族分布地區(qū)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稻谷遺存,結(jié)合百
越后裔諸民族至今仍以種植水稻為主業(yè)的情況來看,作為百越民族后裔之一的布依族是水稻民族,這一結(jié)論是正確的。(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第11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從地形特征上看,布依族地區(qū)的確以稻田多見,占所耕種面積的8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95%以上。這一事實說明了作為百越民族后裔之一的布依族以水稻的種植息息相關(guān)。從語言上看,布依族地區(qū)的許多地名就是以水田有關(guān)聯(lián)的。本文將根據(jù)這一點進(jìn)行詳細(xì)闡述。
“田”或“水田”在布依語里稱“naz”,漢語譯音為“納”或“那”。布依族地區(qū)與“naz”命名的地名很多,幾乎占到50%。
一、直接以“田”或“水田”命名的地名。
以“田”或“水田”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名在布依族地名中占絕大多數(shù),反映了布依族人民與水稻種
植的淵源關(guān)系。這類地名分兩種情形出現(xiàn),一種是“naz(田)”前置的地名,另一種是“naz(田)”
后置的地名。以下分別闡述:1、“naz(田)”前置的地名,如:“naz.sil”漢語譯音:“納細(xì)”;“naz
rees”漢語譯音:“納核”;“naz baanz”漢語譯音:“納北”;“naz baangx”漢語譯音:“納傍”;“naz
ndeeus”漢語譯音:“納了”;“naz waaiz”漢語譯音:“納外”,等等。
這類地名由兩個音節(jié)組成,前一個音節(jié)“naz(田)”是冠詞,冠以這個地名與“田”有關(guān);后
一個音節(jié)具有指代的意義,它反映了該地名的地形或地貌特征。如“sil”、“rees”、“baanz”、“baangx”、“ndeeus”、“waaiz”等等,它們的漢語意譯分別是“sil——絲綢”、“rees——沙子”、“baanz——偏坡”、“baangx——一大片”、“ndeeus——山丘”、“waaiz——水?!钡囊馑?。
“naz
sil”這個地名反映了這個地方曾經(jīng)出產(chǎn)過絲綢;“naz rees”這個地名反映了這個地方是個“多沙”的地方;“naz
baanz”、“naz baangx”、“naz
ndeeus”這幾個地名有些類似,反映的是這個地點處在半坡或偏坡或山丘上,從而看出這些地方是梯田較多的地方。因為只有偏坡或丘陵地區(qū)才會有梯田。因此有些學(xué)者說,某些地名實際上就是地勢的反映,這話毋庸置。而
"naz
waaiz”這個地名,意譯成漢語就是“水牛寨”的意思。這個地名,也從側(cè)面佐證了布依族地區(qū)多水田這樣的事實,因為水田離不開“水牛”的耕作。
2、“naz(田)”后置的地名。如:“mbaanx naz”,漢語譯音“蠻納”;“baangx
naz”,漢語譯音“傍納”;“ndeeus
naz”漢語譯音“了納”,等等。
這類地名,主要是村寨名稱,也均由兩個音節(jié)組成,前面的音節(jié)“mbaanx”、“baangx”、“ndeeus”系指代名詞,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反映該地名的地形或地貌特征;而后面的音節(jié)“naz”系冠詞,表示這類地名與“naz(田)”有關(guān)。
“mbaanx”的漢語意譯是“寨子”的意思,說明這個村寨與“田”有關(guān);“baangx”意譯成漢語,就是“一片”或“一大片”的意思,說明這個地方有一大片的“水田”;“ndeeus”的漢語意譯就是“小山丘”的意思,說明這個地點與山丘有關(guān),屬于“梯田”一類。
值得一提的是,象“ndeeus naz”和“nazndeeus”,“baangx naz”和“naz
baangx”這類地名,表面上看,實際上就是前后兩個音節(jié)前后置換形成的,它們是否就是同一個地名昵?其實不然,它們不是指同一個地名,而各代表各的地名。這也許是先人們在命名時根據(jù)當(dāng)時的心理喜好來命名的結(jié)里,因為地名實際上就是人為冠與某地點(或地方)的符號,是一種單個人的行為逐步被多人認(rèn)可并運用后最終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
二、與“水”、“水溝”來命名的地名。
水稻,是一種與水關(guān)系緊密的農(nóng)作物。水稻種植,更是一種離不開水的農(nóng)活。因此,在水稻
耕作區(qū)里,水溝、水渠四處可見?!八痹诓家勒Z里稱“ramx(漢語音譯為‘然’)”,布依族地名中,與“水”、“水溝”命名的地名也很多。
1、直接以“水”命名的地名。如:
“Ramx
xeengx(漢語音譯為‘然詳’)”,這個寨子是惠水縣王佑鎮(zhèn)的一個布依族寨子,寨子
邊正好有條河流經(jīng)過,這條河流當(dāng)?shù)貪h語稱“冷水河”?!袄渌痹诓家勒Z里叫“Ramx
xeengx(然
詳)”,“xeengx(詳)”就是漢語里“冷”的意思。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這條河發(fā)源于山洞,水質(zhì)清澈,四季冰冷。這是個直接以河名命名的寨子,同時也反映了這里的景物特征。
諸如此類的地名很多,再如“ramx soh(漢語音譯為‘然梭’)”這個寨子,“soh(梭)”的漢語
意思是“直”或“筆直”的意思。“namx
soh(然梭)的漢語意思就是“河流筆直地經(jīng)過這里”。這個寨子的側(cè)邊也正好有條河流經(jīng)過。這個寨名也反映出了這里的景物概貌,這也是古人以景命名的一種方式。
2、以水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名。如:
“l(fā)ac
imeangl(漢語音譯為‘拉茂’)”這個地名,布依語的“l(fā)ac(拉)”在漢語里是“下方”的意思;布依語里的“meangl(茂)”在漢語里是“水溝”的意思,“l(fā)ac
meangl(拉茂)”就是“水溝的下方”的意思。這也是個寨子名稱,這個寨子的側(cè)邊也正好也有條河流從高山處流下來,經(jīng)過這里時由于水勢變小,象條水溝一樣。故古人在給這個地方取名時,也是借助景物,把小河看似水溝,通過形象的比喻來給地方命名的結(jié)果。通過上述例子,我們看出布依族地區(qū)的地名與稻作文化緊密相連,佐證了布依族是稻作民族之一的這一歷史淵源。因為稻作是古代百越民族文化的一大特點,更是百越民族從愚昧不斷走向文明的標(biāo)志。
此外,從漢族文獻(xiàn)資料上,我們可以查閱到不少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對布依族的稱謂,如“夷
家”、“仲家”等等他稱?!胺N家”之稱始見于元朝,《元史?地理志》有“棲求(今長順縣一帶)等處有種家蠻”的記載。明、清史籍有“種苗”、“種蠻”、“青種”、“種家”等稱呼。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他稱,不排除其是他民族對布依族的不理解所致。同時,一方面也佐證了布依族從事水稻種植而被稱為“種家”的歷史緣由。因“仲”“種”同音,故稱“仲家”,即“耕種”或“種植”的民族,因耕種而得名。所有這些,都揭示了布依族是一個與水稻種植分不開的民族。這種說法被許多學(xué)者接受。
另外,從布依族的神話、古歌、摩經(jīng)及生活習(xí)俗、民間信仰中,也有稻作文化歷史的反映。
如布依族古歌《十一個太陽》中,說的就縣古時天上右十二個太陽,把人間種的莊稼全都曬干了,秧苗都枯死在田里了,因此王姜才自告奮勇,冒著死亡的巨大危險去射殺太陽。就在他要去之時,人們還對他許諾說如果他能把太陽射落,就將大田、好田拿給他耕。歌里是這樣唱的“haux
gonshohjaangl naz-saaiz mengz nyingz deeldogt,naz luh xeel haec
mengz,naz dul xi-angz haec mengz.”。這首古歌,反映了遠(yuǎn)古時期,布依族人們就已經(jīng)耕作水稻這一歷史事實了。
又如布依族摩經(jīng)《安王和祖王》,這是一部祭祀用的長篇經(jīng)文。經(jīng)文里敘述的是母系社會向
父系社會生活轉(zhuǎn)變過程中,父系氏族集體內(nèi)部爭奪繼承權(quán)的斗爭。它敘述同父異母兄弟安王在其弟祖王出生前后所受到的待遇時說,祖王出生前,安王能得到父王給的“祖宗田”、“肥沃田”等,
而祖王出生后,由于后母的偏心,安王這些好處都得不到了。經(jīng)文是這樣唱的:“maaih feax
geadjas-raaus gueh naz,sul miz gaad jasraausgueh
naz”漢譯的意思是“別人扛耙去耙田,你們不去耙田”。這句話是祖王的母親在指責(zé)兩個孩子安王和祖王不去田間干農(nóng)活,實際上是指桑罵槐罵安王。接下來又這樣唱到“meeh
gueh hauxdaangs xagt,meeh gueh byagt
daangsyiangh.”這句話的漢語意思是“母親做的飯不一樣,母親做的菜不同”。又說:“nauz doonghxeel xos
doongh,nauz naz xeel xos
naz.”這句的漢語意思是“田壩說了田壩丟,田間說了田間忘?!币馑际钦f母親厚此薄彼,給安王和祖王兩兄弟送來的飯菜就不一樣。因此兩兄弟就在田間談?wù)?,雖然飯菜不同,但只能在兄弟兩之間知道就行了,別把這話傳到母親那兒去。
經(jīng)文里敘述的好像是家庭的日常生活瑣事,但它反映的顯然是比較進(jìn)步的稻作時期的農(nóng)耕生
活概貌人事間的冷暖情懷。
因為地名作為一種特殊的名詞詞類,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為冠以的。地名是一定地區(qū)
內(nèi)民族結(jié)構(gòu)、生活環(huán)境、歷史狀況、文明進(jìn)程等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可以說,地名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歷史遺跡。
一定地區(qū)內(nèi),地名的多寡是以該地人口多少、密集程度、文化發(fā)展緊緊相連的,地名越是紛
繁眾多,說明該地人口越是密集、文明程度越高。
綜上所述,布依族地區(qū)的地名與水稻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它是布依族所有地名中的一個部
分,它的組成(組詞)形式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它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歷史發(fā)展、社會演進(jìn)等內(nèi)涵于其中,因此可以把這類地名稱為布依族的水稻地名文化,它是布依族先民在長期的水稻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在與水稻為伴的種植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積淀起來的一種文化。因此,通過對布依族水稻地名的研究,可以從中探索出布依族先民種植水稻的艱辛歷程,同時也能探尋出人類種植水稻的歷史遺跡,這對研究稻作文化、民族文化等意義深遠(yuǎn)。
文章發(fā)表于《貴州民族報》2011年8月29日第B02版
PS:文章是在中國知網(wǎng)下載的,格式進(jìn)行了轉(zhuǎn)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