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人必讀” 我最近看到了幾個關(guān)于成年人到底是自學還是請老師指導的疑問。一些習琴者認為:過幾年,或者等我到了比較高一點水平和級別時,再請老師。許多為自己琴童選老師的家長可能也有著相似的疑惑:等水準高一點,再換一位更好的老師。 我想我一定要寫一篇文章以便眾多習琴者對自學或請老師指導有所認知。這篇短文是基于假定你的老師或是未來的老師是負責任的,你是有思考學習能力的。如果你自學是由于沒有經(jīng)濟能力負擔學費,或是為了沒有每周回課的壓力,或是自己已經(jīng)是獨立工作的鋼琴家,就另作別論了。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種情況往往發(fā)生在有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成年習琴者身上,特別對于自學的,程度還不是很深的習琴者,有時更容易誤入歧途。也許正是因為成年人更為自信的關(guān)系, 有時在自己認為很正確,不需要老師的時候,恰恰可能正處于誤入歧途的邊緣或者已經(jīng)進入了誤區(qū)。 老師只能在一周兩周一課中給你一些點撥,但哪怕是只有那么一次定期的點撥,老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或增減適合你具體情況的教材,而且可以有效的幫助你找到捷徑,找出錯誤,解決問題,或是試圖杜絕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這樣你不僅節(jié)省了許多現(xiàn)在的時間和精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將來出現(xiàn)的花費更多力氣更大精力來改正已經(jīng)形成的毛病和缺點的可能。所謂‘御敵于國門之外’,老師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御錯于產(chǎn)生之前”。哪怕你彈琴是以娛樂為主,老師可以使你更快捷更有效更深入的享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喜悅和成就感。 彈琴還是有相當多的規(guī)矩和方法的,即便是即興演奏也不是想象中的那般隨心所欲。這些規(guī)矩和方法是從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等時代開始不斷完善,流傳至今。 雖然教學方式和流派有許多種,但靠一個剛剛學琴的人哪怕是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來自己尋找彈琴的正確道路不是自認為‘正確’的‘正確’或者創(chuàng)造出一條新路,那是基本不可能的??赡艿氖亲约哼€沒有認識到的誤區(qū)和將來發(fā)現(xiàn)誤區(qū)的挫折感與‘何必當初’的悔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有‘旁觀者清’這樣的說法,更何況請一位在鋼琴領(lǐng)域肯定比自己更強更有經(jīng)驗的鋼琴老師。當然我也不是說老師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什么都懂都對。在音樂上更是如此,哪怕老師自己已經(jīng)非常精通。但是你如果有老師指導,你就至少有了可以提問題和可能很快找到答案的地方;就算你的老師不能立即解答某個問題,你也有一個和老師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 這里的老師也可以是泛指的,所謂‘能者為師’,哪怕你已經(jīng)是一位很有造詣的鋼琴家。即使別人在某一領(lǐng)域不如你精通,但是往往會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見解。霍羅威茨就是一個例子,他在重要演出前總在自己家辦個小沙龍,請朋友來聽。 音樂到了高級階段,實際上就是‘設(shè)身處地為觀眾為作曲家著想。要有能力把自己脫離于音樂之外而又容入于音樂之中,自己是以不迷的當事者的角度來演奏,同時又把自己擺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演奏和音樂。然而就算你達到了那種高境界,有時還是不免會產(chǎn)生自己‘看’不到的死角,這也是之所以音樂演奏非常難的道理之一。 因此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鋼琴家,我們都需要‘旁觀’和‘旁觀者’。這樣的‘旁觀’和‘旁觀者’又何嘗不是我們在生活與其它領(lǐng)域中所需要的一種境界和老師呢。我對于所有學琴或準備學琴的成年人和琴童家長的建議是,請你的經(jīng)濟能力所能夠承受的最好老師。哪怕兩,三星期上一次課,也比自己摸索要好的多,快的多。 |
|
|
來自: 中醫(yī)推拿璐子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