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與人類的關(guān)系如何,老子早有答案,他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已,因此人的智慧遠不如自然,于是道家就有了一個基本思想原則,那就是學習自然、效法自然。他說: 中國論文網(wǎng) http://www./5/view-2473628.htm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的這一主張與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的觀點剛好相反,老子主張自然為人立法。莊子也認為大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莊子?知北游》),只要留意,在萬物中處處可以學到大道。他還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 莊子認為,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們善于效法天地自然。在效法自然的實踐中,道家的重要命題之一就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八章) 上善之人如水一樣,水善于施恩利于萬物而從不與萬物爭奪什么,安居于眾人所討厭的低洼之地。那么如水的圣人具體行為如何,老子回答說,圣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之人像水那樣,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難識,對人仁慈友愛,言語真實無欺,為政清靜無為,做事無所不能,行為擇時而動,正因為這些上善之人與人無爭,所以也從來不會遇到災難。對于這段話,蘇轍在《老子解》中有一段語言優(yōu)美、分析透徹的解釋: (水)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水,涸溢不失節(jié),善時也。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爭也。水唯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這段文字既是在贊水,更是在贊人,而贊水的目的是要求人們?nèi)バХㄋ?。老子還從水那里悟到“柔”的作用,七十八章說:“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睆亩贸鋈崛鮿賱倧姷慕Y(jié)論。 老子之后,效法水德就成了人們的共識?!盾髯?宥坐》記載,孔子每次看到東流的大水就流連忘返,子貢問其原因,孔子說:“水普施恩德與萬物而無私,這好似德;水流向低處循理而行,這好似義;水浩浩蕩蕩無窮無盡,這好似道;水赴萬丈深淵而不懼,這好似勇;水注入器具必平,這好似法;水潤澤萬物無微不至,這好似察;水能洗滌萬物,這好似教;水千曲萬折必流向東方,這好似志。因此我每次看到東流的大水就流連忘返?!? 孔子還講過另一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動。知者樂,仁者壽?!保ā墩撜Z?雍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釋說:“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老子與孔子這對師生分別創(chuàng)立了對中華民族具有重大影響的道家與儒家,而這兩位文化宗師對水都贊美有加。此后歌頌水的文人代不絕人,而且也確實有人通過對水的觀察,最終悟出大道。詩人高啟說,明代初年,長沙岳麓山有位道士叫玄靜真人。有一次,他帶著弟子在山上泉水邊游賞,弟子向老師請教大道,真人回答說:“我惡知道哉(我怎么懂得大道)!汝其問諸泉焉。”那位弟子就真的留在泉水邊反復觀察思考,終于大徹大悟,他為了紀念此事,就自號“碧泉”。高啟為此在《碧泉銘》中談自己的感受: 泉之?淵淵,維道之原;泉之流??,維道之施;我游詠兮泉側(cè),我之樂兮與泉晝夜而不息。 深邃的泉源就像是大道的根源,潺潺的泉流就像是大道在滋潤萬物,我與大道相伴,就會得到不盡的快樂。 僅僅一溪流水,老子竟然從中領(lǐng)悟到了處下不爭、以柔克剛、不求回報、講究信用等等各種美德,并為后人留下了不盡的想象空間。我們在贊美自然奇妙的同時,也不能不贊嘆古人那深刻的洞察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