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德堂2017-01-20閱讀原文 歡迎點擊上方“正德堂”訂閱關注 近日,正德茶廬獲贈了一樣珍貴的禮物:張大千的《馴馬圖》摹本。 《馴馬圖》摹本 宋人四藝曰:“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掛畫一藝可不單單指動作本身。格致畫幅之理,涵養(yǎng)美學氣質,才可算作藝的追求。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有關這幅《馴馬圖》和作者張大千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馴馬圖》 作 者:張大千 尺 寸:82×36cm 題 識:己丑七月,蜀郡張大千爰。 鈐 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裝裱品式:立軸紙本 創(chuàng)作年代:1949年作 張大千畫人馬圖,常謂擬唐人筆。即使他在人騎處理上基本保持原貌,在細部如鞍韁以至坐氈上的紋飾圖案處理都有改動,益趨精致。復配合礦物顏料的重彩堆疊勾劃,雍容堂皇氣派自生,正是大唐風范再現。 此畫中背景地面裂出凹陷的縫隙,透過高低、起伏之勢,打破了地貌一望平坦之板滯,層次迭生。 【 張大千的擬古畫作 】 赤鬼神駒圖 立軸 設色 1951年作 1941-1943年間,張大千考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佛像,前后共計兩年零七個月。在此期間,他大量臨摹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朝壁畫近300幅。由此,大千畫風大變,改用復筆重色,筆力也變得豐厚濃重,可以說在敦煌時期對他人物畫風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丹王人馬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53年作 之后,張大千的人物畫基本就是在對晉唐遺風的追溯中進行創(chuàng)作的,并融合了卷軸畫和敦煌壁畫的筆墨、設色技巧。而在他之后所有習作中,人與馬便成了一個經典的場景。 《馴馬圖》所繪的內容,源自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愛馬典故。唐太宗所鍾愛的駿馬共有6匹,分別名為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和拳毛駒。這些駿馬陪伴他經過漫長的征程,創(chuàng)建了大唐偉業(yè),立下不朽功勛。 勒馬圖 立軸 設色灑金箋 1953年作 宋人四藝曰:“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掛畫一藝可不單單指動作本身。格致畫幅之理,涵養(yǎng)美學氣質,才可算作藝的追求。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有關這幅《馴馬圖》和作者張大千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其中,白蹄烏是一匹周身黑色、四蹄純白的駿馬,是李世民與盤據在隴西的薛仁杲父子大戰(zhàn)淺水源時所騎之馬,李世民在追殺敵軍時,曾騎著它一晝夜跑了二百多里,最后該馬力竭而死。貞觀十一年(637)李世民親作《六馬圖贊》,贊白蹄烏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p> 仿唐人控馬圖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馴馬圖》繪白蹄烏蹬蹄欲飛,養(yǎng)馬官則竭盡全身之力勒之,仍不能阻攔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之勢。畫中的人物風格是唐代的,構圖也是參考了唐代人物畫一般不畫場景的技法。畫面設色濃重,卻全無脂俗之氣。盡管《勒馬圖》看起來是摹古之作,實際卻是張大千本人以古法創(chuàng)新法的具體實踐,展現了他對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個人體悟和古法在他筆下的再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