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交民巷使館建筑群系近現(xiàn)代(1901-1912年)歐式代表性建筑群。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交民巷,形成于1901-1912年,是一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qū)?,F(xiàn)存建筑有美、英、法、意、荷、比、日、奧匈等國使館,日本公使館及正金、花旗、俄華、東方匯理等銀行,國際俱樂部及法國兵營等舊址。
現(xiàn)存建筑均保留原狀保持二十世紀初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用清水磚砌出線腳和壁柱,磚拱券加外廊,木結(jié)構(gòu)角檁架,鐵皮坡頂。
東交民巷街兩邊的使館圍墻、步行道和梧桐樹同當年無異,是北京僅存的20世紀初西洋風格建筑群。
東交民巷誕生于13世紀末馬可·波羅訪華的那個時期。當時,江南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抵元大都,就在這里卸放,這條小巷就被稱為江米巷。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是一條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nèi)大街,全長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東交民巷景色
元朝時,東交民巷和廣場西側(cè)的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guān),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元大都時,皇城的東墻外,有一條水路,1292年開鑿通惠河連接南北大運河,當時的運糧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帶,人們就地卸糧售賣,于是形成了糧食買賣一條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時間一長人們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實用,見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義。如今人們之所以還留戀北京的老胡同,十有八九和這有關(guān)。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條長街。
明代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斷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東江米巷設有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同館但主要只接待來自安南、蒙古、朝鮮、緬甸等四個藩屬國的使節(jié),因此會同館又被稱作“四夷館”。到了清代,會同館改名四譯館,并修改政策只允許外國使節(jié)在這里居住四十天。
位于東城區(qū)東交民巷的圣米厄爾(即圣彌額爾),又名臺基廠天主堂。北京城區(qū)最小的天主教堂。原屬法國領事館。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后,根據(jù)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相關(guān)條款規(guī)定1861年3月英國公使正式入住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當時名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鐵帽子醇王允佑的府?。环▏拐饺胱“部ね醺ó敃r名為純公府,系努爾哈赤之孫安郡王岳樂的府?。?;美國公使進駐美國公民Dr S.SWilliam位于東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國公使則入住清初在這里修建的東正教教堂俄羅斯館。
比利時使館舊址主樓
隨后各國公使館均選擇東交民巷一帶作為館址,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前這里有法國、日本、美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多國使館,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這里因為洋人糜集清朝末年東交民巷使館區(qū)圖而被作為攻擊的重點,曾有童謠念道“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庫教堂,后者即指東交民巷。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后,根據(jù)《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東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館街),其在中方繪制的地圖中則正式更名為東交民巷,成為由各個使館自行管理的使館區(qū),清政府在這條街上的衙署,僅保留了吏、戶、禮三部和宗人府,其余盡數(shù)遷出。隨后在這里出現(xiàn)了英國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俄國俄華道勝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等外資銀行,還開辦了法國郵局、醫(yī)院等設施,并出現(xiàn)了大量西式建筑。這塊使館區(qū)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除德國意大利等軸心國外交官移交給國民政府。
位于東交民巷東1門的同仁醫(yī)院
1949年以后這里仍被作為使館區(q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民主德國、匈牙利、緬甸等國的使館沿用了這里舊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遷往朝陽門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館區(qū)。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里由于其歷史的特殊性,再次收到?jīng)_擊,街名被改為“反帝路”,很多西式風格的建筑遭到破壞,1980年代以來,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東交民巷的建筑亦受到?jīng)_擊,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俄羅斯館的舊址因拓寬馬路被拆除;德華銀行于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館舊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據(jù);街上還興建了很多高層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整條街的風貌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比利時使館舊址主樓 崇文門西大街9號
 比利時使館舊址花園雕塑 
臺基廠三條3號 法國兵營舊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