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考試剛結(jié)束,朋友訴苦:“基礎(chǔ)題和閱讀題基本沒有扣分,但唯獨作文扣的分最多;平時讓她讀書也不少,為什么考試寫出來的作文就那么差?
什么是閱讀?
閱讀,是學(xué)習(xí)語文以及一切人文學(xué)科的根本,故古文謂學(xué)習(xí)為“讀書”。但很大一部分同學(xué),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難道是讀寫規(guī)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 對于家長的疑問,我想問,您的孩子真的會讀書嗎?也許,他們在選擇書籍與讀書方法上的不當(dāng),導(dǎo)致自己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 古人曾經(jīng)說“開卷有益”,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但必須要在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前提下。那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駕馭的如此好,寫出優(yōu)美動人或是氣勢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讀的書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四大名著”。很多家長孩子到了六年級,至初中后,還是讓孩子看一些兒童版的四大名著,這真真是在毀滅孩子的閱讀能力。家長給出的理由,是怕孩子看不懂,或是古代書中有很多封建糟泊。 家長的初衷無疑是善良的,第一,“四大名著”其實本身就是白話文了,其實,孩子的閱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剛開始閱讀時接觸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這就像游泳一樣,嬰兒是天生就會游泳的,但長時間沒有接觸過水,長大后這種本領(lǐng)就喪失了,還要專門再去學(xué)習(xí)游泳才能恢復(fù)這個技能。 第二,知識更新迭代迅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那么熟讀《貓武士》呢?我不知道能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和積極的影響。所以第一個問題出在,孩子看的書,和應(yīng)該看的書不是同一種書。 讀的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捌啤弊?,就是要把書讀熟,要消化。沒有這個“破”字,只是讀書萬卷,恐怕杜甫也未必會成為下筆有神的詩圣。語文學(xué)習(xí)一定要重積累,把真心喜歡的詞句,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積累下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錄,簡言之:要動手。
讀書,淺層的是格局、技法、辭藻;深層的是知識、情感、思想。 淺和深,都要吸收一些,要想想,讀了這本書,你覺得是學(xué)到了很多知識,開闊了視野和眼界。還是說里面的人物、情節(jié)、情感深深打動了你。這樣,讀了這本書,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體驗”,而非“隨便翻翻”了。
有的孩子愛讀動物書,讀了一小時,茶歇的時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歡哪種動物,哪個情節(jié),這動物為什么你喜歡,因為長得可愛還是什么?哪句話是這么說的,給媽媽看看,哦,是這句啊,我建議你就把這一句話寫一寫,或者看了一篇童話,有很多擬人和比喻用得好,讓他說說,哪句最有想象力??? 讀書,仔細(xì)地咀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guī)律,文章中好的語言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就溝通了。 口頭語言和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一樣,需語言環(huán)境中學(xué)習(xí)吸收。語言環(huán)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但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guī)范的語言環(huán)境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干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你會不知不覺之中,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亂墜”謀篇布局的技巧“銘記在心”,但看到東西,想表達(dá)自己的感情,卻張口不能言,為何?沒詞兒唄。同學(xué)們?nèi)缒茏ゾo記憶的黃金時代,在大腦里儲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沒詞兒了。 不善于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重要原因。 作文中常常對一個事物,認(rèn)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rèn)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也淡如白水,味同嚼蠟。 在讀書的過程中,擴大視野,積累知識,提高認(rèn)識,陶冶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 把讀書學(xué)到的語文知識,轉(zhuǎn)化為熟練的寫作能力,要經(jīng)過一個復(fù)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溝通讀和寫之間的渠道是一個“慢功”,不能操之過急。只要在多讀的過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積累,給“寫”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你就能達(dá)到一個多讀而善寫的境界。 任何人的興趣都來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 孩子的興趣,或者任何人的興趣都來自于兩方面:自我的感知與外在的肯定。孩子被贊揚(但這個贊揚不是泛泛,不要說“你寫的真好”等等,要具體的夸獎,比如說“兒子,你這段比喻的修辭寫的真生動,讀你筆下的小貓,媽媽感覺都親眼看見它了”),他自己能繼續(xù)做到“破”和“吸”,對文字,文學(xué),文化本身的理解會不斷深入,參與感和悟透感就會越來越強,到了那個時候,家長們也就不再會為孩子的閱讀與寫作而擔(dān)心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