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yōu)楹我獙W格律詩詞 周恩溢 引 言
一、今天我們先來討論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而我們現(xiàn)代人將現(xiàn)代詩也劃分為詩歌的范疇,用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表現(xiàn)出社會現(xiàn)象和人類精神世界,做為對待詩一般性的普遍理解,得到了社會認同。特別是通過大多數(shù)社會力量開辦的詩社可以證實,因此,都以現(xiàn)代詩做為基層層面的最最基礎的起始點,也就先從基本情感來表達詩意。要從詩的滯后意義來解讀,應該不是問題。 可是,假若選擇采用格律的格式,來套進現(xiàn)代表現(xiàn)風格的詩,其格律的形式就被變形,變異和變味,就成為現(xiàn)代風格的不倫不類的“古詩詞”。因為缺少(根本沒有)運用格律詩的章法。這就出現(xiàn)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問題“格律詩”。 難道現(xiàn)代人在格律中出現(xiàn)的偏差,就否認其學習格律的價值,將格律詩從此消亡。當然是不會的。如若是?格律詩就不會從唐宋延伸至元,乃至明清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千年文化與傳承,其中涵蓋著唐詩,宋詞(長短句),元曲,楹聯(lián)所涉及中的豐盛文化大餐。我們沒有資格去否定其完美的藝術存在。所以,我們如若要學習格律,就要從“為何要學習格律詩詞”中尋找答案。
學習格律詩詞與其寫作的意義 一、是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二、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的需要。 三、提高漢語水平的需要。 四、培養(yǎng)情感抒發(fā)能力(朗誦)。 五、不可替代的藝術形式。 六、學習格律并不是想象中的難事。
提高漢語水平的需要。
論證: 我們先從《論語》中尋求答案。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jīng)”,總稱“四書五經(jīng)”。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chuàng) “語錄體” 。是中國現(xiàn)傳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不學詩無以言
孔夫子的一句訓子名言:“不學詩,無以言”。按字面的意思,應該是不讀《詩經(jīng)》,沒法說話。 但現(xiàn)代人,都不讀《詩經(jīng)》,話雖然粗魯了些,也能表情達意呀。是否對孔夫子的話的理解有了什么偏頗之處? 我們來分析一下《詩經(jīng)》的構成: 《詩經(jīng)》是由《國風》、《大、小雅》、《周、魯頌》。 國風,應該是民歌,相對于官歌而言的民歌,或將其看成的流行歌曲; 大、小雅,是士大夫聚會時的正規(guī)歌曲,相當于“經(jīng)典音樂”或正劇; 頌,也就是官方規(guī)定的歌曲,如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準國歌(文革時的《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現(xiàn)在的《歌唱祖國》)。 我們知道,詩是語言的精華?!安粚W詩,無以言”,應該是指不學語言的精華,就不能形象而準確地說話。在孔夫子的年代,《詩經(jīng)》應當是當時的“流行歌曲與經(jīng)典歌曲大全”。 詩經(jīng)內容簡介(百度資料) 《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jīng)》現(xiàn)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堆拧?、《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shù)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shù),常說“詩三百”。
所以,通過學詩,可以使自己的語言更形象又更美、更準確。那么我們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還有讀《詩經(jīng)》的必要嗎? 隨著時代的變遷,“流行歌曲”也在改變。到戰(zhàn)國時期,南方就有“楚辭”興起流行。到漢代,四言詩逐步被五言詩和七言詩所取代而流行。此種詩歌形式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于是流行的歌曲歌詞就在五言七言上做足了秀。從漢人五七言詩的“俗”,到唐詩的“雅”。唐詩也就成為中國詩壇上的一個輝煌得后無來者的頂峰。而后長短句開始流行,從宋的“詩余”到元的“曲子詞”。從統(tǒng)一的“五七言”走向“長短句”后,又逐步走向世俗化。 世俗化,就是詩的起步處。風,就是民歌,就是流行歌曲。因此它是通俗的,粗野俚卑是必然的,難免的。但在人們日益追求完美的精神思想影響下,“雅”就應運而生了。應該說,“雅”是人們自我提升的產(chǎn)物。詩界如此,言行舉止界,又何嘗不如此?因此,這兒似乎就是一個俗文化向雅文化轉化的問題。 原來追星一族,就是在“學詩”。他們雖然學的太淺了些(現(xiàn)代詩,自由詩),但畢竟在學。然而,光學一點“風”,是不夠的,還應該學一點“雅”,學一點《詩經(jīng)》“楚辭”,學一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對聯(lián)。他們應該從能言,到善言;從粗俗,到高雅。我們的學府,應該做的,不就是正確的引導么?也就是把年輕人追星(現(xiàn)代人的表達情懷)的激情,引導到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上去,讓他們始乎詩,而終乎禮。也就是讓他們從追星開始,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使他們的言行舉止高雅起來,更像一個紳士淑女。不會說話當然不好,只說粗魯?shù)脑捯膊灰姷镁秃?。學詩,就是從粗俗的“風”開始,逐步學到“雅”,最終能按“禮”行事,達到“樂”的境界。也許這樣的理解,能夠接近孔夫子“不學詩,無以言”的本意。
所以,學詩可以提高文化修養(yǎng),滿腹珠璣才能夠談吐如云。 如是這樣,我們就要從《詩經(jīng)》學起。 “思無邪”是《詩經(jīng)》的本質特征。 孔子曾經(jīng)對詩經(jīng)有過一個總評,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jīng)》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詩經(jīng)》之言,無論是怨懟之情,還是壯美之志,都出自詩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無虛假之詞,這就是所謂的詩言志。“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的情思,于今人也能產(chǎn)生共鳴。 《詩經(jīng)》與修身緊密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孔子將《詩經(jīng)》作為弟子的啟蒙教材,發(fā)揮其獨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學詩,可以培養(yǎng)想象力,興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觀察力,了解天地萬物與社會大千,鍛煉合群性,學得諷刺方法,學習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方法,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芭d于詩,成于禮,立于樂”(《論語.泰伯》),由此可見,在孔子的教育體系中,人的修養(yǎng)開始于學習《詩經(jīng)》而正相關。 所以,我們學習《詩經(jīng)》是提取養(yǎng)分的先決基礎,而得到詩的章法,唐詩是我們的必修范本。 《詩經(jīng)》與教化一人學詩,有助于完善人格;整個社會學詩,則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詩經(jīng)》由此產(chǎn)生了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保ā抖Y記.經(jīng)解》)一個地方的人如果溫柔敦厚,那便是《詩經(jīng)》教育的結果。除此之外,民間詩歌還可反映各地的民風、民情,因此,周朝統(tǒng)治者還會置采詩之官,“觀風俗、正得失”。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詩經(jīng).小雅.小弁》 《詩經(jīng)》與專對《詩經(jīng)》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它的實用功能上。孔子曾經(jīng)說過:“頌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學了《詩經(jīng)》,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通,出使外國卻不會賦詩來應答專對,這樣的人能背再多詩又有什么用呢!這里,“專對”就是指在外交場合談判酬酢。春秋時期,各國外交人員在諸侯間縱橫捭闔之時,“賦詩言志”是一項基本技能。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國遭受吳國入侵,楚將申包胥去秦國討救兵,秦哀公見事不關己,于是拖延推脫。申包胥無奈,在秦國宮廷外一連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把秦哀公感動。最后,秦公賦《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明秦國愿意出手相救。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jīng).秦風》 讀詩可以使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今天我們讀《詩經(jīng)》,更應該從“思無邪”的詩中,汲取古人創(chuàng)造的寶貴精神養(yǎng)料,提高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浩然之氣。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詩經(jīng)》是我們進入格律詩學習的,不可丟棄的知識寶庫。是我們學習運用詩詞語言的詞匯源泉。是我們與人交往的社交形象。 以《詩經(jīng)》為基礎,為起點。用無邪的心境去創(chuàng)建情思,借雅的氣質來提升氣質。達美好生活于頌揚國風。以致學習格律詩詞目的之所矣! 格律詩的模式應是她外延廣,內涵深,富含音律。她具備古音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俱全。對照詩詞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來配合詩的吟唱。在吟唱的過程中,感受出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情緒變化。來豐富詩情中外延與內涵,以達到其意境中的回環(huán)美之目的。 七律● 探梅望人生 憶醉媚情香雪海,幾曾年少罩風華。 紛繁顏色相間灼,寂寞思春梅子花。 感悟舊懷純靖志,趨之若鶩雜無邪。 洞明世事方知醒,潔白枝頭臟腑些。 寫詩也是要布篇(布局)的。最起碼要有大致的意向。就如同圍棋,開局前要布陣,棋乃黑白圍棋,講究布陣,金角銀邊中間草肚皮,對照詩就是立意出新,起結為主,充分利用每個棋子(漢字),不得浪費一個筆力(棋力);書乃書法,講究一氣呵成,有天賦的筆走龍蛇,無天賦的勤學苦練“我注六經(jīng)”,詩詞也一樣,一氣呵成則氣順,加上天賦和自身的勤學自有神來之句;畫乃中國的傳統(tǒng)國畫,講究技巧、布局,密的地方密布透風,疏的地方萬馬奔騰,對照詩詞就是寫作技巧上合理的安排,用字精到,語句無可挑剔,疏的地方就是不畫蛇添足,所謂畫留白,詩留余味就是這個道理!這也就是“六經(jīng)注我”之境界。 |
|
|
來自: 杏壇歸客 > 《網(wǎng)絡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