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生來都是差不多的(王思聰類的除外),為什么到后來會有窮富之分——“思維”。 思維造成了兩者之間的落差,這種落差會潛移默化地滲透著你的行為方式,而后逐漸積累,并影響你的一生。 有錢人不一定是一輩子的富人,暫時沒錢的也不一定是一輩子窮人。 但比起做窮人來說,做一個思想上的“窮人”更為可怕。 窮人為什么窮? 故事一 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來年春天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可是沒過幾天, 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 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行啊,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zhuǎn)。 窮人的計劃又如愿以償了,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于殺到只剩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他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 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的送種子來,竟然發(fā)現(xiàn)窮人正就著咸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zhuǎn)身走了,窮人仍然一直窮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只看眼前的困難,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是很難成功的。 據(jù)一個投資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度過眼前的難關(guān)。 所以,想要由窮變富,無論日子多難,都要咬緊牙關(guān)積累你的第一桶金,等你積累到了一定的資本,賺錢就會越來越容易了,所以第一步最難,積累資本的前幾年最苦! 窮人和富人是怎么拉開差距的? 故事二 有個窮人,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天天干活累的半死卻掙不來幾個錢。 他埋怨道:“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為什么富人天天悠閑自在,而窮人就應(yīng)該天天吃苦受累?” 佛祖微笑的問:“你要怎樣才覺得公平?” 窮人急忙說到:“要讓富人和我一樣窮,和我干一樣的活,如果富人還是富人我就不再埋怨了?!?/p> 佛祖點頭道:“好吧!”說完佛祖把一位富人變成了和窮人一樣窮的人。 并給了他們各一座礦山,每天挖出來的煤當(dāng)天可以賣掉買食物,限期一個月之內(nèi)挖光煤山。 窮人和富人一起開挖,窮人平常干慣了粗活,挖煤對他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了一車煤,拉去集市上賣了錢,用這些錢他全買了好吃的,拿回家給老婆孩子解饞。 富人平時沒干過重活,挖一會停一會,還累的滿頭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強挖了一車拉到集市上買,換來的錢他只買了幾個硬饅頭,其余的錢都留了起來。 第二天窮人早早起來開始挖煤,富人卻去逛集市。不一會帶回倆個窮人來,這兩個窮人膀大腰圓,他們二話沒說就開始給富人挖煤,而富人站在一邊指手畫腳的監(jiān)督著。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揮兩個窮人挖出了幾車煤去,富人把煤賣了又雇了幾個苦力,一天下來,他除了給工人開工錢,剩下的錢還比窮人賺的錢多幾倍。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窮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每天賺來的錢都買了好吃好喝,基本沒有剩余。而富人早就指揮工人挖光了煤山,賺了不少的錢,他用這些錢投資做起了買賣,很快又成了富人。 成功,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而在于你能借多少人的力去做多少事! 學(xué)會借力吧!借別人的力,借工具的力,借平臺的力,借系統(tǒng)的力!由此,你便找到了杠桿的著力點,去撬動整個世界! 所以,賺大錢并不是靠一己之力,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沒有團隊的力量大,你要做的就是整合你身邊的資源組成團隊,借他人之力賺錢。 投資理財中也要注意“窮人思維”! 故事三 在股市還好的時候,同事A因為炒股賺了不少錢,這個消息被同事B知道了?!澳闶窃趺促嵉?”,B問A。A就把他是怎么賺的一五一十地講給B聽。聽完之后,從來沒有涉足過股市的B動心的說,“我現(xiàn)在投10萬,什么時候能翻一倍?”,他問。A說,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 B就跟著A買股票,第一個星期,有4天上漲,1天下跌,B還是挺開心的,算下收益差不多到了20%。于是B請A吃了頓大餐。第二個星期,形勢有點不對了,只有兩天是上漲的,3天下跌,B的收益不到20%了。 B有點急了,跑去問A:怎么會這樣?A說,我的也跌了,我也不知道原因。最終,B的股票虧了30%,10萬塊錢只收回了7萬。一說起這件事,B就開始抱怨:我還以為A是股神,沒想到也不靠譜,害我虧了這么多,以后真的不能聽他的了。 這個故事中,B身上的窮人思維顯露無遺: 短視:股票漲了就請吃飯,股票跌了就埋怨別人,只看短期利益,沒有長線思維,因而會因為沒有耐心而失去“翻身”的機會; 盲目:B是一個沒有任何炒股經(jīng)驗的人,看到A賺錢了,他便設(shè)法效仿,最終連本都虧了。在決定入市之前,B沒有去系統(tǒng)了解證券知識,沒有知識儲備,也因此缺乏自己的判斷,始終只能人云亦云,處于被動; 貪婪:還未入市,想的就是什么時候能翻倍,賺了20%,還想繼續(xù)賺,沒有根據(jù)內(nèi)外形勢作出合理的判斷,沒有及時收手的后果,必然是陷得更深。 電影《華爾街之狼》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jīng)紀人,他發(fā)現(xiàn)窮人在長期的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當(dāng)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影片里有一句臺詞:“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里,總比在他們手里更能發(fā)揮價值。”這是天下騙子的心聲啊。 把“垃圾”賣給想發(fā)財?shù)母F人,這在中國也是最賺錢的生意。那些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垃圾 P2P ,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內(nèi)部原始股”,還有無數(shù)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 3M 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既無判斷力,又無自制力。 |
|
|